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珍貴舊影:中共絕不允許發表的老照片

 

張祖道拍攝的照片中有許多照片,當年是不太符合發表、刊登的標準和要求的。當年的視覺美學有其標準套路,曾經夢想著改造社會和制度的「有志青年」張祖道的內心對這些要求是有所保留的。

「文革」結束不久,很多在此劫難中故去的文藝界人士得到平反,因此各地多有補開追悼會。1979年10月12日,葉聖陶、夏衍、周揚(左起)胸前佩戴著白花,情態肅然,在北京參加某場追悼會,遠景的人叢中,隱隱約約有相聲大師侯寶林的面容。

正在上海愛普生影藝坊進行的《生活的臉孔》攝影展上,有幾幅作品引人注目。

其一為1947年4月27日,清華大學36周年校慶,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胡適,原西南聯大訓導長、昆明師範學院院長查良釗,原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原南開大學秘書長黃鈺生的合影,這是原西南聯大(北京、清華、南開)三校恢復後,清華從昆明回北平清華園第一次舉辦校慶。

其二,1987年4月15日,劇作家曹禺在第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頒獎典禮上。這張攝於曹禺先生晚年的照片,極為傳神,曹禺後半生內心的苦悶、糾結、不甘和痛苦,以及他處境的尷尬,都令人驚嘆地表現出來了——作為頒獎者,他仍在台上,同時他又是那麼孤獨。

其三,1979年10月12日,「文革」結束不久,很多在此劫難中故去的文藝界人士得到平反,因此補開追悼會,葉聖陶、夏衍、周揚胸前佩戴著白花,情態肅然,在北京參加某場追悼會,遠景的人叢中,隱隱約約有相聲大師侯寶林的面容。

這些作品中的人物如此耳熟能詳,然而他們突然以一種與喉舌報導對象不符:不高大、不凜然、不超凡脫俗的形象出現在觀者面前時,他們代表的意義並不充盈,顯得陌生卻略略地透出些親切。這些作品均出自攝影師張祖道之手。

出生於1922年的張祖道曾經師從潘光旦、費孝通,張祖道就讀西南聯大和清華大學社會學系,1946年,西南聯大結束,恢復北大、清華、南開三個大學,他於當年8月赴上海進行工廠調查,11月赴北平入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繼續學習,張祖道的第一架相機就是在那時候用節省下來的生活費購買的舊韋爾塔(Welta)蔡司折合式120照相機,他從此開始拍攝校園生活、學運、北平風光習俗等,並和朋友組織周末攝影社。

在張祖道的家中,存有一張一張的照片,胡適、朱自清、吳晗、葉聖陶、潘光旦、費孝通、齊白石、梅蘭芳、徐悲鴻、劉開渠、梁思成林徽因沈從文、朱光潛、周瘦鵑、王朝聞、艾青、徐遲、董希文、郭沫若、田漢、冰心、臧克家、傅抱石、老舍、茅盾、吳祖光、曹禺、巴金、李可染、張天翼、汪曾祺、蔣兆和、葉淺予、黃永玉、程十髮、劉白羽、吳作人、沙孟海、丁玲、陳荒煤、陽翰笙、袁世海、戴愛蓮、丁聰、高士其、黃苗子、郁風、黃胄、廖沫沙、華君武、啟功等等,都是聲名遠揚的人物。1952年開始擔任《新觀察》雜誌攝影記者的張祖道有很多常人無法得到的機會端著鏡頭,接近這些人。也正是因為社會學畢業留下的整理資料的習慣,那些細節和時間的片段才會被張祖道細緻地記錄在案,跨越半個多世紀依然可以鮮活地在敘述中復活。

張祖道拍攝的照片中有許多照片,當年是不太符合發表、刊登的標準和要求的。當年的視覺美學有其標準套路,曾經夢想著改造社會和制度的「有志青年」張祖道的內心對這些要求是有所保留的。當然,作為工作,他肯定會去認真努力拍攝符合要求的照片,交給領導,這是攝影記者的職責,但那些照片,可能並不是他內心真正喜歡的。

張祖道說:「我不會因為某個人長得漂亮、鬍子長得長就拍,我總是因為那個人做了什麼事,和別人有什麼樣的關係,我才去拍。我的原則就是不干涉被攝對象,我要從他們的活動中選擇,來表達他們。我的性格不善於指揮人,一看見那些把被攝者指揮得團團轉的人,我就躲得遠遠的。」

當年張祖道舉著相機,沒有布光,與那些文化人物們混在一起,從來不讓他們抬個手,擺個姿勢,他只是拍得多,從很多張里才能挑出一兩張精彩的來。「我最瞧不起擺布,瞧不起組織加工。就算是在拍劇照,我也爭取現場抓拍。」

「他不是一個太想說什麼的攝影家。」策展人、評論家姜緯認為,年逾九十的張祖道的天性裡頭,有著一種善良、謙虛、淳樸和放鬆的品質,他忠實於自己的所見所感。「這些作品並不企圖去映照一個大世界,卻建設了一個個小世界。」張祖道只是將目力所及範圍內的對象看熟,在某些時代背景之下,看到他們的處境和可能的困境,這些人物或高或低,離張祖道如此之近,他卻是以一種溫和的情緒和態度與他們做著默默的交流,表達著拍攝者的自信和內心信守的規矩。對他而言,這就是攝影。

1987年4月15日,劇作家曹禺在第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頒獎典禮上。這張攝於曹禺先生晚年的照片,極為傳神,曹禺後半生內心的苦悶、糾結、不甘和痛苦,以及他處境的尷尬,都令人驚嘆地表現出來了——作為頒獎者,他仍然在台上,同時,他又是那麼孤獨。

北京,1959年12月,當時65歲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拍攝《杜麗娘》,北京電影製片廠化妝師孫鴻魁為其化妝。

畫家程十髮在自家畫室里創作。上海,1955年。

畫家傅抱石(左)、關山月(右)聯手為人民大會堂繪製巨幅水墨畫《江山如此多嬌》。北京,1959年9月初。

建築學家、作家梁思成(左二)和林徽因(左一)夫婦在清華園家中會見英國建築師斯金納。北京,1952年9月14日。當時,林徽因噎48歲,三年後去世。

清華大學36周年校慶。這是原西南聯大(北京、清華、南開)三校恢復後,清華從昆明回北平清華園第一次舉辦校慶。左一為原西南聯大訓導長、昆明師範學院院長查良釗,左二為北京大學校長胡適,左三為原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左四為南開大學秘書長黃鈺生。北平,1947年4月27日。

原《文藝報》主編陳企霞在青島療養。1987年7月,酷暑中的青島,陳企霞卻穿著中山裝,還緊扣領口。如果觀者了解陳企霞和丁玲當年被打成「丁陳反黨集團」的始末,看過徐慶全寫的《革命吞噬它的兒女》一書,就可以想像陳企霞曾遭受過的身心折磨,就會理解陳企霞在這張照片中的表情了。

作家、劇作家老舍喜歡蒔養花卉。北京,1964年。這一年,《北京文藝》發表了老舍改編的戲曲《王寶釧》

作家、詩人徐遲下放河北懷來縣暖泉鄉勞動,學種當地特產馬奶葡萄。懷來縣暖泉鄉,1958年8月23日


張祖道

張祖道,1922年出生於湖南,前中國協會理事,畢業於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他曾前後數十次陪同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費孝通到川鄂和江村等地進行社會學實地調查。並用攝影的方式對之予以記錄。其攝影作品配合上翔實嚴謹的文字資料。以其所具有的文獻價值,成為了用影像反映時代變遷的優秀篇章。張祖道也被評為當代中國紀實攝影的里程碑式人物。2007年由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出版。同名影展參加「第三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獲攝影藝術特別貢獻獎。

87歲高齡的張祖道走起路來疾步如飛,談起話來能不停地講上幾個小時,如果不是提前查閱資料,真是很容易忘了他是如此高齡的老人。張祖道做了60年的攝影師,像他這把年紀出了名的中國攝影人,往往不是專拍領袖的「紅色」攝影師,就是風光攝影師,這樣看,他實在顯得有點「另類」。張祖道畢業於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師從潘光旦、費孝通等中國社會學精英,陪伴潘光旦進行了土家族民族調查,五隨費孝通「重訪江村」。從學生運動到田野調查,註定了他社會學角度的紀實攝影風格。張祖道年輕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拍的是「紀實攝影」,他簡單平實的攝影風格還被不少人批評,但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攝影風轉了幾圈,他始終沒有隨大流,堅持拍自己的照片。新時期開始,社會學界和攝影界對張祖道給予重新評價,他的照片,不僅給潘費二人的社會學調查留下了一筆極其寶貴的圖像資料,也在中國攝影史中留下了一串特立獨行的腳印。

學攝影 從西南聯大到清華

1944年12月,我考上了西南聯大的先修班,半年後入了本科。我這一生,什麼都是趕末班車,那一年,我正好趕上了西南聯大的最後一學期。

我在聯大的時候就產生了買相機的想法,我覺得社會學系應該拍照,費先生最先在做江村調查時自己拍了幾張照片,並不是很多。對於搞社會學的人來說,相機是很重要的工具,所以我下決心做攝影了。

當時的相機很貴,我不敢向家裡要錢,我在昆明時曾讓家裡寄過一次錢,家裡賣了20多擔穀子,相當於2000斤,寄過來之後,過了一個月,物價又漲了,這些錢只夠買兩碗米線了,我嚇壞了,再也不敢向家裡要錢。我沒有錢,但一心想著到北平一定要弄台相機。

我當時跟化學系一個姓朱的同學學沖印,正值 「一二·一」運動的時候,我看見了很多照片,有現場受傷的,治療的,或者犧牲了的,我們當時把宿舍燈一關當暗房沖膠捲,黑暗的房間裡一下子出現個死人的影子,給我的刺激很大。

真正開始碰相機是到了清華,確切說是「一二·一」周年紀念那天,我借了相機,從清華拍到北大,又趕回來拍紀念晚會,那才算是我攝影之路的開始。

張祖道 - 六十年回顧展

展覽分四個部分:一、京冀留痕 194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鏡頭裡的清華園、北京城與河北懷來;二、鄂川行腳 1956年底至1957年初陪伴潘光旦赴鄂西南、川東南地區考察土家族情況的照片;三、江村紀事 1957年5月、1982年1月以及1990年代隨費孝通數次訪問開弦弓村的攝影記錄;四、名流眾相 1950、1960、1980年代的中國文藝界名人影像。

不僅清晰呈現出張祖道先生60年來的攝影脈絡,也具有中國當代社會史、攝影史的重要研究價值。通過本次展覽,我們可以看到張祖道攝影之路的軌跡。變化的是外在的環境,不變的是攝影家內心的信仰和力量。60年來,張祖道始終沒有停止對人的關注和凝望,始終沒有喪失對攝影本質的理解和把握。他平和而謙遜的觀看方式釋放了攝影眾多的可能性,當中國當代的攝影者苦苦尋找攝影藝術表現的創新手法時,張祖道的攝影作品應該對他們理解攝影的本身有所啟示。

張祖道 - 攝影作品

《北京北海公園東門的兒童樂園》

《北京雙橋機耕培訓班》

《畫家齊白石在北京西單的家門口送別來訪的客人》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本站綜合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