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實業蕭條,金融賺誰的?炒房致富,又賺誰的

一業興而百業枯。

用這句話形容當下房地產跟中國經濟的現象再恰當不過:一邊是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層出不窮的地王和扶搖直上的房價,一片欣欣向榮的勁頭;另一邊卻是在去產能大背景下的實業蕭條和經濟不振,益發被襯托的暗淡無光。如果翻閱下2016上半年上市公司半年報,你會驚詫的發現金融業(銀行/證券等)利潤總額竟占所有上市公司總利潤的57.2%!超一半的利潤被金融業拿走。

金融業本是服務於實業,並在促進實體發展和盈利的基礎上獲取收益,可在實體蕭條的當下,金融業的巨額利潤來自哪裡?房地產更是在經濟發達到一定程度上的產物,多年的實體經濟發展和物質財富積累,人們把通過把勞動換取的報酬買房置業,可從2015下半年興起的這波炒房浪潮,炒房客們人人帳面盈利,他們賺取的是誰的錢?如果最終接盤俠買單,那接盤俠的錢又來自哪裡?

此文僅作為拋磚引玉,希望能在浮躁和冀望一夜暴富的當下,讓大家靜下心來做一番思考。

1,經濟下行周期,實體經濟顯疲軟

2015年我國經濟進入中低速增長的新常態,GDP增幅創25年新低,這一放緩態勢延續至2016上半年,再創新低至6.7%。當然,世界經濟也不好,最新的轟動事件是因全球經濟放緩進而貿易持續減少,世界第七大航運企業韓進海運的申請破產。

實體經濟有多慘,從我們的親眼觀察和做實業朋友的切身感受中即能略知一二。當然,從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中更能證明。

由圖,從2015年初始,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含國有和民間固定投資兩類)增速快速下滑,其中的民間投資同樣一路向下,到了2016年更是斷崖式下跌,實體不賺錢導致盈虧自負的民間資本不願意增加投資,這也從官方層面證實了實體萎靡。

另外,我們也能從四大行的半年報中管窺一二。

由表,被認為是實業代表的批發零售業和製造業,其不良貸款率居然占據四大行的前兩位,並數倍於銀行的整體不良貸款率,可見實業是多麼的慘澹。

2,服務實體的金融,卻賺巨額利潤

金融業的產生本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通過調配資金進行空間和時間上的移挪,促進實體的發展和收益,並從整體收益中分取部分收益——這是理想的狀態,它跟實體是相輔相生的。當然,它並不直接創造財富,卻直接配分著財富——不管實體是否真的賺了錢,只要接受了金融業的服務,就得支付費用。

隨著「高智商人群」的加入,金融業的研發創新層出不窮,各種金融工具、衍生品推陳出新,金融業的大量收益日漸依附於此,似乎脫離了實體經濟。其實不然,就像2008年次貸危機,在爆發前,各類金融機構(銀行/投行/基金/保險等)通過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獲取巨額收益,可一旦基礎資產(房屋貸款)出現危局(房屋按揭人還不起貸款),同樣引發金融震盪,大量銀行、投行、基金等機構破產,若非美聯儲量化寬鬆政策相救,金融業將遭受毀滅性摧殘。任何時候,實體經濟都是金融業堅實的根基。

由上文可知,當前的實體經濟很不景氣,不是利潤低而是很多實體根本就不賺錢。可從上市金融企業的年報看,它們不僅整體盈利而且數額巨大:2015年和2016上半年報顯示,金融業整體利潤為20904億元和10870億元,分別占整個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的59.0%和57.2%。

這就是問題所在,本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金融業,在實體萎靡不振的情況下何以賺取巨額利潤?若實體長期蕭條虧損,金融業的高收益會否能延續?

3,實業蕭條,金融業賺的是誰的錢?

實體經濟殘喘活命,金融業大賺特賺,那賺的錢來自哪裡呢?

根據觀察和思考,其收益很可能來自於:

1、龐氏債務/借貸的收益。至2016年中,我國總債務占GDP的比率已由2008年的155%上升到260%,總額從49萬億上升到182萬億,而這其中大多為企業債務。在經濟下行周期,不僅民營企業,一些央企/國企甚至上市公司紛紛出現債務違約,今年大半年時間,違約金額幾乎是前兩年的2倍多。

這都是看得見的,更多的是看不見的借新還舊貸款,否則也不會出現山西省政府北京舉行煤炭專題推介會,希望煤企存量貸款能得到正常接續,發行的債券能得到積極認購,以及各地政府發出銀行不得無故抽貸、停貸等通知,銀行的借貸維持了大量殭屍企業的苟延殘喘。銀行雖可從借新還舊中獲取收益,但最終能否還得起、會否變成一場旁氏借貸還未為可知。

2、資金空轉/脫實向虛的收益。資金進不了實體,在虛擬經濟體內來回空轉,並從中獲取收益。資金通過夾層設計等方式進入股市/債市/信託等虛擬經濟領域,獲取不菲收益。

另外,今年更明顯的一個現象是銀行資金大量進入房地產,以開發貸更以個人房屋按揭貸款的形式吹起了房產價格的泡沫。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銀行新增貸款7.5萬億,其中居民中長期貸款(多為按揭貸款)竟為2.62萬億,而到了7月份,其新增貸款幾乎全為居民按揭貸款,甚至有銀行內部人士透漏,目前銀行只考慮給政府和地產商發放貸款。可見在實體經濟不振時,金融業加深了對虛擬經濟的依賴。

3、債務置換中獲取收益。隨著利率的一降再降,許多企業紛紛發行低息債券置換掉之前的高息債券。除企業外,地方政府也紛紛進行債務置換,把之前到期的、高息的債券紛紛置換成新一輪債券或低息債券,避免違約風險或降低債務成本,在此過程中,金融業獲取大量收益。今年前8個月,地方債發行規模已達4.8萬億,超去年全年3.8萬億的總發行量。債務置換避免了違約風險,也降低了成本,但最終的還本付息還得靠實體經濟企穩,否則也會淪落成旁氏債務。

4,一二線房價瘋漲,各地再興炒房團

應該是2003發生SARS那年始,各地陸續出現了溫州炒房團,他們一度被各開發商捧為座上賓,是每一次樓市短暫蕭條期開發商吸引買家的噱頭,並以此證明某城市或某樓盤被堅定看好。

隨後的發展超出了大多數人的預料,2008年次貸危機打擊了包括溫州在內一大批微利外貿企業,實體逐步萎縮並日益艱難,緊隨的連鎖反應是過往良好的民間借貸信用體系開始崩塌,企業間互相擔保融資更是一損俱損,到處是企業/個人三角債糾紛,溫州經濟隨之跌入底谷。

2012年之前,全國大城市小城市房價普漲,閉著眼睛買房就能賺錢。之後城市房價開始分化,廣大的三四五線城市房價一路下跌,爛尾項目觸目驚心,而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房價卻穩中有升。炒房的難度在變大——不僅要有雄厚的資金,還要有穩定的現金流應付月供,同時也要隨時面對國家的限購/限貸政策,以及選對房價能上漲的城市,也因此溫州炒房團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能堅持以炒房為職業的多是北上深一線城市的極少數當地居民。

北京/上海/深圳房價走勢圖↓↓↓

南京/蘇州房價走勢圖↓↓↓

合肥/鄭州房價走勢圖↓↓↓

變化發生在2015下半年。在國家降息降准、解除限購限貸、降低首付、減少二手房交易稅費等多重利多刺激下,深圳樓市率先啟動,隨後傳導到上海、北京一線城市,到了2016年,部分二線城市接棒上漲,並出現了因房價上漲醒目而被戲稱的「四小龍」——廈門、南京、蘇州和合肥。

在這波一線和部分二線暴漲的城市中再現炒房團——小有積累的市民、地市來的土豪、一線城市轉移出的炒房客……各類微信炒房團、粉絲炒房團、炒房培訓課程等現象蔚為壯觀,所有人都期望在房價上漲中大賺一筆,並實現自己的財務自由,目前看他們確實是帳面盈利的。

5,若炒房客全賺錢,那賺的是誰的錢?

部分二線城市火爆的樓市還看不出要消停的苗頭,血脈僨張的炒房客更是期盼房價節節攀升,看著手裡的房子一個勁地賺錢個個樂開了花,沉浸在一片歡騰之中。

買房都賺錢,人人都賺錢。問題來了:大家都賺錢,可都在賺誰的錢?

房子最終是給人住的,當然現在又被賦予了金融功能,我們就分析一下炒房客賺的錢到底來自哪裡?

1、房子的租金收益。因為房子是用來居住的,所以持有房子可以有租金收益。按照目前的高房價,租金收益大多在2%-3%間徘徊,極少數城市的租金收益在5%左右,而這是裹不住每月按揭款的,所以僅憑房租收益是負現金流,是虧損的;

2、後來的投資客接盤。最早的投資客提前購買了房子,待房子價值被發現後,被後來的投資客以更高的價格接盤從而順利脫手實現收益,後來的投資客要實現盈利需要再找到新的投資客接盤,如此往復。而這就成了一個擊鼓傳花的旁氏騙局,終有破滅一天,當然不可長久。

3、剛需接盤俠。只有剛需族接盤才不會造成旁氏騙局或資產泡沫破滅,才是一種健康的房產投資。而剛需族的錢又來自哪裡?來自於自己多年工作的積累,來自於父母的資助或親友的借貸,而他們的錢最終還是來自於他們的工作積累,所謂工作也就是為社會提供了商品或服務——也就是實體經濟。

所以,炒房客要實現收益必須有足夠多的剛需接盤俠,要有剛需接盤俠必須實體經濟興旺,以此才能產生就業和收入並用於支付月供,否則炒房客的盈利只是像股票浮盈一樣只是帳面數字,當大家集中拋售時出現踩踏,都被死死套牢。

也有人會說房子可以抵押出去獲取資金,對外投資獲取收益,可對外投資的收益來自哪裡?來自於給社會提供了服務或商品的回報,說白了收益的實現還得靠實體經濟。香港的經濟支柱是金融業和服務業,但它的根基還是大陸的實體,為大陸企業提供上市融資服務、為大陸市場提供貿易中轉服務…,才得以成為「東方明珠」。

後記:

炒房興邦,實業誤國,這是一句反諷的話。

當一國國民都想靠炒房致富,當一國國民都想靠金融業(甚至打著金融的旗號行騙,如擔保公司/P2P/原始股投資等)輕鬆賺錢,而不是紮實的發展實體經濟,無異於在沙灘上建高樓,也只能是一片海市蜃樓,其結局是必有人為此付出代價。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米筐投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