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反覆自控,是年輕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自控與失控,有時只有一線之隔。

前兩天,我看到一個新聞,杭州一位馬先生(化名),一個月吃了160袋雞胸肉,結果一體檢,發現腎壞了。

而馬先生之所以這麼吃,是為了保持低體脂和好身材。

說到底,就是精神過於自律,導致身體跟不上,靈肉一不同步,問題自然就來了。

當然,馬先生的「雞胸肉單一食譜」,出發點肯定是好的。

畢竟在今天,階段性的自控修習,已經在一些年輕人當中形成了一股風潮。

·經久不衰

自控是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徵,是現代人與生活交織的一種修行,是福柯所謂的「身體技術」,是勵志雞湯里的「成為更好的自己」。

自控不等於自律。

自控是一種行為,一種對於某種欲望和行為的控制,自律則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將時間精確切割的自我逼迫,前者是有預期的自我實現,而後者,現在已經成了網絡熱梗。

對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而言,自控的想法,通常起源於當下的懊悔,而當下的懊悔,又大多產生自當下之前的歡愉,或者說,爽感。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喝第一口,心裡是爽的,可喝到底,意識到自己又要胖三斤,懊悔就來了。

一款肝到極致的手遊,看著素材一點點刷滿,心裡是爽的,可天黑了,意識到自己又浪費了一天,懊悔就來了。

我們在感性的愉悅與理智的反思間反覆橫跳,上下波動的情緒畫出了一個個人生的鋸齒波,而想要走出這個循環,在人生的台階上再邁出一步,自控變成了最簡單,同時也是最實用的不二法門。

畢竟,從概念上講,自控非常簡單,它唯一要求你做的,就是不做,就是停止原有的生活壞習慣。

但知行自古難合一,知道和做到的差距,就和聖母峰與馬里亞納海溝的差距一樣大。

你也知道熬夜傷身,但你關燈睡覺的時間依然是凌晨;你也知道拖延不好,但手頭的工作卻依然踩著deadline完成。

而你所有尋求改變的動機,在最後,也都化成了一句「那就從明天開始」。這話像一句咒語,寬慰了今天的焦慮,給予了明天期待,而其遮掩的,則是「一直在勵志,從未有改變」的事實。

於是,在屢次心血來潮卻未有建樹後,今天的年輕人便想出了一套更加系統的自控流程。

首先,他們需要一個具體的、有日程的自控計劃。

雖然總有人說,計劃沒有變化快,但沒有計劃,何談變化?

於是,便有了100天不吃碳水挑戰,便有了名為《21天告別拖延》的書籍,便有了一張張教人如何告別瞬時性快樂的計劃表。

這種計劃式的自控,就像一場旅程,參與者知道起點和終點的位置,也知道自己接下來要走多久。

唯一的問題就在於,這個旅程不但沿途沒什麼風景,還很枯燥,想要堅持下去,你就需要時不時地給自己打打雞血。

而這其中,了解你所控制的東西,是個好方法。

打開抖音,搜尋「控糖」,你會發現,糖不僅豐滿了你的肚子,還摧毀了你的皮膚與青春。搜尋「拖延」,你會發現,拖延不僅會耽誤你手頭的任務,甚至還會影向你生活的閾值。

翻翻新聞,社會的各種熱點新聞,為你告別手中的奶茶,又增添了一個理由。

可以說,越了解你曾經的快樂是建立在何種代價上的,你就越有決心在未來擺脫它。

並且,這些短視頻不但會給你警醒,還會給你憧憬。

那些短視頻的播主,會告訴踏上自控之旅的我們,只要堅持30天不玩遊戲,你就獲得了一次重生,只要堅持100天不熬夜,你脫掉的頭髮就都長回來了。

·戒糖30天

努力就有回報,一切似乎都是確定的,仿佛透過這些播主的現在,你就能看到你自控後的未來。

當然,理想一向不等於現實,每個人對自控的執行程度也各有不同。

大部分人對於自控計劃的執行,僅僅停留在制訂計劃的層面。

稍微好一些的,會在抖音上打卡,用短視頻記錄自我的變化,並在堅持了十多個日夜後的某一天,突然停更,仿佛無事發生。

只有鮮少的勇者,能夠踏實地走完一個完整的自控周期,兌現自己在計劃第一天時的躊躇滿志。

而在自控的計劃實現後,每個人所收穫的結果,也和最初的幻想大相逕庭。

有人憑藉頑強的意志力,掙脫了碳水的誘惑,褪去了脂肪的裝甲。

有人戰勝了對於行動電話遊戲的沉迷,結果反而陷入了更大的空虛中。

更狠的,則執著於對於自控的堅守,而忽略了客觀肉體的極限,最後在自控中失控。

但不論一場自控計劃的結果怎樣,不論他的執行者是走完全程還是中途下場,這肯定都不是他們唯一的一個自控計劃。

因而,在一次次與多巴胺的斷舍離中,當代的年輕人形成了他們獨特的「自控」文化群,而這背後的動因又是什麼呢?

上月在抖音看到一個熱搜,有人隨機調查了2700名大學生,發現有7成00後都表示「嘴上說無所謂,實際上都在背後偷偷努力」。

而在抖音上轉轉,你會發現心靈雞湯這東西,在經歷了歲月的淘洗和發酵後,依然是許多人在低潮時最希望飲用的精神補品。

所以說,儘管在網絡中,大家都叫嚷著在舒適圈躺下,但在現實生活中,誰又不想擁有一個更好的自己與未來呢?

畢竟,「持續進步」是工業時代抹不掉的符號,而直到35年後的今天,你依然能聽到有人在唱《明天會更好》。

因而,年輕人對自控的執著,本質就是對於一種更好、更健康的方式的追求。

他們控制自己對碳水的攝取,是為了在健康上更加進取;他們選擇放下行動電話上的遊戲,是為了玩好人生的遊戲。

只不過,生活中並不都是等價交換,付出與回報也不會都能擬合成一條正比例函數。

自控與更好的生活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因果,作為條件,它只必要,不充分。

控制住了糖分的攝取,並意味著絕對的健康,而對拖延症的戰勝,也不代表著第二天你就可以開始高效地生活。

更何況,有時自控會演化成一種嚴重的內耗,你與自己戰鬥了半天,最後換來的卻是白感動一場。

所以說,要過一種良好的生活,從來就不僅僅只有自控的內因在主導,有時外因的輔助也相當有必要。

像現在,許多App都向應國家號召,推出了自己的青少年糢式,來引導孩子們正確使用網際網路。

而像抖音這樣的應用,不止在意對未成年人的呵護,也希望能讓成年人也養成一個健康的行動電話使用方式。

因此最近刷視頻的時候,我總能自動跳轉到一些休息提醒視頻上。

這些視頻,由像馬麗、金晨、鳳凰傳奇這樣的明星主演,用一個個有趣的高質量小短劇,讓用戶放下行動電話,放下資訊流,歇歇眼睛和大腦,做一些別的事情。

而且,現在這類提醒視頻,會有5秒的劃不動時間,它們用這種程式化的固定方法,向用戶傳遞了一種帶著溫度的人文關懷。

而這種關懷,說白了,就是「放下行動電話休息一下,多看看窗外,多出去走走」。

畢竟,生活從來就不止眼前的那幾寸屏幕,而人生的精彩也絕不僅僅只由數位訊號組成。

養成良好的行動電話使用習慣,放下手裡的那台機器,你會發現更大的世界,與更多的精彩。

這就像用手指月,若僅關注手指,你就會錯過整個月色的華光——李小龍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X博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