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壽命長還是短 看走路就知道

退休後的老李摒棄了以前久坐不動的壞習慣,開始每天抽時間鍛鍊身體。

每天清晨或傍晚,他都會到公園裡走幾圈。剛開始,老李覺得走一走不僅心情特別舒暢,就連身體都感覺輕鬆不少。

可走了不到兩個月,他就發現自己的步態越來越不穩,偶爾還會出現腿部酸痛。

他不禁心生疑惑:「難道是我走路走的出現問題了?」

好友老王也發現老李最近愁眉不展,打聽過後才知道老李身體有些不適。

他告訴老李:「有種說法是走路與壽命長短之間有某種關聯,若是走路出現5個表現,那可能就得注意身體了!」

老李聽後,心裡不是滋味,那麼,走路時出現哪5個症狀,預示著身體可能有問題呢?研究顯示:走路鍛鍊可以降低患疾病風險

確實,看似簡單的走路,其實蘊藏著許多關於我們健康的秘密。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曾發表過一項研究,指出適當的走路鍛鍊能顯著降低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風險。

當步行達到8763步和7126步時,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的風險分別降至最低。

更令人驚訝的是,步行的速度也影響著鍛鍊效果。

中高步頻與低步頻相比,能進一步降低全因死亡風險,這種降低不受步數的影響。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走得越多越好。過度行走,尤其是對中老年人來說,可能會對關節造成不必要的磨損。

7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就有自己的走路心得。他每天堅持走路7000至8000步,已經保持了20年。

他建議老年人每天走6000至7000步,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多走幾步,但要保持較快的步頻,讓心率稍微加快,直到身體微微出汗即可。

01、能增加肌肉力量和身體柔韌性

它能增加我們的肌肉力量和柔韌性,這對於保持身體的獨立性和活動能力至關重要。

02、可以消耗多餘脂肪

通過走路,我們可以消耗多餘的脂肪,從而保持一個相對健康的體重。

03、還能改善心血管健康

走路還能改善心血管健康。《英國運動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

60歲以上的老年人如果能堅持走路鍛鍊,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可降低31%,全因死亡率也能降低32%。

04、能有效預防跌倒風險

不僅如此,走路鍛鍊還有助於降低跌倒風險。

研究發現,如果老年人在走路鍛鍊的同時結合其他平衡能力訓練,跌倒的風險可降低23%。

更令人振奮的是,走路還能增強我們的認知功能。

一項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顯示,堅持每周三次、每次40分鐘的走路鍛鍊,可以使老年人的海馬體大小增加2%,從而增強記憶力。

05、還能促進社交,減緩孤獨症狀

走路鍛鍊還能促進社交聯繫,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想像一下,在公園或步行道上,一群老年人結伴而行,談笑風生。

這樣的場景不僅讓人感到溫馨,還能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同時,走路也是一種極好的調節心理健康的方式。

在戶外的新鮮空氣中漫步,可以讓老年人減輕壓力、改善心理狀態。

走路時出現這5大症狀,要小心警惕!

當我們在走路過程中出現某些症狀時,就需要格外警惕了。

01、腿部沉重:

走路時若感覺腿部沉重、酸痛,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表現。

這一症狀尤其在長時間行走後更為明顯,患者可能伴隨有間歇性跛行、患肢發涼、麻木等。

這是由於血管壁損傷和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導致管腔狹窄或阻塞。

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如肌肉萎縮或肢體潰瘍。

02、步態不穩:

步態不穩、手臂擺動不對稱,或者出現起步困難、小碎步、速度越來越快等異常步態,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徵兆。

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除了步態異常,患者還可能出現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等症狀。

03、下頜痛或牙痛

走路時突發下頜痛或牙痛,並伴有向頸部的放射痛、出冷汗、頭暈等情況,應警惕心肌缺血甚至心梗的可能性。

這是心梗的一種先兆症狀,需要及時就醫檢查。

04、剪刀步態:

走路時出現剪刀步態,即左右搖擺、步幅縮小、呈剪刀狀,可能與腦血管病變有關,如腦梗死、腦出血等。

小腦病變、脊髓病變以及帕金森病也可能導致剪刀步態的出現。這一症狀需要高度重視,並及時就醫進行診斷和治療。

05、胸悶胸痛:

快走或活動時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可能是心臟供血不足或心血管狹窄的徵兆。

這種情況需要警惕冠心病、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並及時就醫進行心電圖等相關檢查。本文人名皆為化名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趙麗

來源:眾播生活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