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中共科學院的院士制度




        小議中國科學的院士制度

          朱長超 張坤和


中國科學院是中國科學研究的主力部隊。科學院院士是主力部隊中的
能征慣戰的先鋒和將軍。科學院院士的設立對於崇尚科學精神、發展
創造精神,是具有深厚意義的。

中國科學幾十年來是有成就的。胰島素的人工合成,超導研究的深
入,航天科學的發展,等,都是很注目的成就。院士制度對於中國科
學的發展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的.但是,與世界科學發展的潮流相
比,中國科學又有著明顯的不足。比如說,我們的鄰國日本、印度、
巴基斯坦、俄羅斯等都多次獲得過諾貝爾獎。我們至今仍然在努力爭
取之中。科學發展的某些欠缺與院士制度的某些不足有一定的關係。
認真觀察下來,中國科學的院士制度確實存在著一些不足。


院士活動家

科學家是以科學研究為職業的人。而科學研究具有探索性,創造性,
前沿性。它需要大量精力、智力和時間的投入。蘇聯科學家巴甫洛夫
曾經在給青年科學家的一封信中指出,「科學需要你獻出全部的精力
和時間。即使你有兩個生命,對於科學來說,仍然是不夠的。」牛頓
在科學上取得巨大成就。據記載,牛頓實驗室的燈光經常到下半夜還
亮著。有時候通霄不滅。愛迪生一生發明眾多,單是專利就有140
0多項。他80歲時在一次演講中說,他已經活了160歲了,因為
一般人每天工作8個小時,他每天工作15-6個小時。一天當作兩
天用。可以說,科學成就是科學家投入精力、智力和時間的函數。即
使你是最大的天才,不投入你的精力和智慧,也是不會有收穫的。

然而,中國科學院院士們大都兼職太多,精力太散,科學研究的時間
太少。他們中的不少人,成了有著科學院院士頭銜的政治家、社會活
動家、宣傳家。他們忘記了自己最主要的角色。

中國科學院相當多的院士有較多的兼職。這些兼職,有些是行政性
的,例如他們是院士,又擔任著某學院的院長,系主任。如有個院士
擔任著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有個院士擔任著某大學的院長;有的兼職
是學術性的,有的院士擔任學會的領導,如有的院士擔任著中國科學
技術協會的副主席,有的院士是某個學術委員會的主任;有的兼職是
政治性,例如有個院士是中共某省的常委,有的是某個地區的副市
長,有的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有的擔任全國或某省的政協委員,有的
擔任著民主黨派的某個重要職務。等等。例如,水稻專家袁隆平當工
程科學院院士之外,還兼任全國政協常委、湖南省政協副主席;還有
的兼職是榮譽性的。如擔任某某公司的顧問,某某大學的客座教授,
某某機構的特約研究員,某某單位的名譽主席等等。相當多的院士,
好像都是三頭六臂的巨人,都是無所不能的能人。

除了硬的兼職之外,有的院士有著許多軟兼職。有的物理科學的院
士,也許會參加到評論某種生物學理論的浪潮中來,有時候則評論起
中醫是否科學的大問題中來。這樣的院士很少看到他的自己學科的研
究成果,卻不斷地在革命大批判的前沿舞刀弄槍。局外人往往搞不明
白他是科學家還是科學評論家、科學批評家、政治家還是社會活動
家。有些院士自己的自留地里芳草萋萋,不去耕作,卻時不時地在別
人的園田裡指手劃腳地說這說那。這一類院士不是個別的。即使在國
際上有名的院士,也一會評論中國的教育,一會兒評論中國的孔子
似乎已經改了行,成了新科學家。

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人的聰明才智總是有限的。據我向某些院士了
解,他們一年的會議要占到全年的20-30%以上。例如,如果是
全國人大代表兼某地某民主黨派的副主委,每年省市的兩會少則有十
來天,接著是參加全國的人大、政協兩會要十多天,會前還要準備提
案,聽取民意;會後回到本單位,還要參與傳達,一起討論。如果充
當某個民主黨派的領導,共產黨的每個重要會議,每個重要指示和講
話,都要組織學習,都要參加討論,有時候還要接待媒體,表態緊
跟,一一計算下來,一年的工作量也起碼要十來天,幾項工作加起
來,每年一個月的時間還不夠。他們每年還要在電視上作宣傳,在電
台上談體會,在某個會議上作報告。他們的社會活動如此之多,連自
己的研究生也常常難得見到一面,難得說上幾句話。科學外的活動占
去了他們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調查表明,認為「社會活動過多」和
「社會兼職過多」是妨礙院士發揮作用的最重要影響因素的,同意率
分別為82.69%和68.63%。這說明,連院士們自己也認識到他們投入
科學研究的時間是太少了。但是,除了有些人非常樂意之外,不樂意
的院士似乎也是身在江湖,無可奈何。

院士兼職過多和活動過多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中國社
會歷來有強烈的馬太效應。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科學
現在成了一個香餑餑,連小商小販們也知道打出科學的招牌可以多掙
錢。他們會宣傳說,他們生產的、銷售的襪子是奈米襪子、食品是納
米食品,其實他們根本搞不清楚奈米是什麼東西。科學吃香了,院士
更吃香了。院士是科學家中的科學精英,自然會有各種機構的人來請
你作報告,請你去當顧問,請你去當董事,當委員,給你送上各種榮
譽,占用了你的不少時間。有的院士一身兼職幾十個,忙得不可開
交。以至有的院士出場,竟表示要出場費。科學院院士正在明星化,
日益成為耀眼的科學明星。

第二是院士們自己守不住自己,開始耐不住寂寞。隨著中國社會商業
經濟的發展,有些院士的心理發生著悄悄的變化。有的院士過於相信
自己的能耐,他們搞科學,也搞教育,也從政,甚至也參加一些時髦
活動,真是忙得不亦樂乎。他們以為這是自己人生價值的體現,實際
上是本末倒置,忘記了自己最重要的使命,是在浪費自己最大的資
源。他們不懂得如黑格爾所說的,人要學會限制自己。他們也不懂得
如蘇格拉底所說的,人要認識自己。他們沒有科學地認識自己,也沒
有科學地限制自己。以為自己的才華在什麼樣的園子裡都可以開花結
果。實際上,人的才能總是十分有限的。就是與科學關係密切的科學
普及,也不是每一個院士都能勝任的。某地請一些院士寫了一些科普
讀物。但院士們能深入,卻不能淺出,結果,大堆的書躺在倉庫里,
新書當作舊書打折處理,還是沒有人要買。科學家不等於是天生的科
普作家。


院士老爺爺

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老化問題,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由來已
久。據2005年底前的統計資料表明,年齡最大的101歲,最小的
39歲,平均年齡73.51歲(圖1)。院士的年齡分布最集中的有兩段,
66—75歲(297人),占總數的44.39%,其次是76—85歲(159人),
占總數的23.77%。60歲以下的院士明顯偏少(58人),占8.67%,而
81歲以上161人,占24.07%。

院士當選年齡也是偏高的。61歲以上年齡上當選的占50%。

表8.1:1955-2007中國科學院院士當選年齡分布情況


名次年齡段院士人數所占比例
140歲以下201.81%
241-50歲11710.59%
351-60歲39335.57%
461-70歲45941.54%
571-80歲938.41%
680歲以上10.09%


工程科學院院士的當選年齡更高。61歲以上當選的人數占68%。

表8.2:1994-2007中國工程院院士當選年齡分布情況

名次年齡段院士人數所占比例
140歲以下10.13%
241-50歲263.47%
351-60歲20226.97%
461-70歲40554.07%
571-80歲10714.29%
681歲以上81.07%

 

(備註:以上院士統計不含外籍院士

總體而言,科學院士年齡的老化,是不利於出成果的,更不利於出創
造性成果。因為科學研究是需要精力的投入的。研究主要靠大腦,大
腦雖然重量只占人的體重的2%,但它消耗的氧氣和葡萄糖占全身供
應量的20%。年紀過大,精力不濟,創造欲不強,是會影響科學研
究的質量和數量的。

科學家的最佳年齡問題,有許多學者作了大量的研究。美國一些學者
研究諾貝爾獎獲得者作出獲獎成果時的平均年齡是,108位物理學
家在31-35歲,91名化學家的作出獲獎成就的年齡在31-4
0歲,102個生理學家和醫學家的年齡是36-40歲,美國學者
K。亞當斯對當代4000名科學家的最佳創造年齡的研究分析表
明,數學家的創造高峰在37歲,化學家在38歲,生物學家為46
歲,人類學家為47歲,心理學家為40歲。科學創造的高峰期在生
命的一半左右。雖然不同的個體、不同的學科會有些差異,但是,中
青年是創造的最佳年齡,他們是科學研究的主力軍,這是由許多研究
成果所證明了的。中國科技人員的研究表明,45歲以下的中青年發
表的國際論文的數量占到總數的70%。

中國科學院院士們的年齡為什麼相當老化呢?首先,中國是個有著兩
千年歷史的農業社會,農業社會的重要理念是崇老。因為農業社會中
老人的閱歷廣,經驗多,而且歷史上由於社會平均壽命不長,老年人
比較地稀少,物以稀為貴。第二,中國有著悠久的論資排輩的歷史傳
統。做什麼事情都要一級一級上,一步一步上。20年媳婦熬成婆,
這20年就是鍛鍊的過程。評教授,當領導,都有這樣一種傾向。科
學院院士的年老化傾向,正是這種論資排輩傾向在科學界的表現。

年齡老化現象的後果是影響科學創造力。正如王選教授非常冷靜明白
地說的,等到這個科學家經常在電視上說三道四走紅的時候,他已經
不是真正的科學家了。人們相信,像楊政寧教授那樣來往穿梭於中美
之間,不時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發表各種評論的時候,
他的科學創造力已經不怎麼活躍了。科學院院士由一群創造力已經低
迷的老年科學家來擔任,那麼,科學院院士的性質就發生了根本的變
化,它成了曾經有過成就、作出過貢獻的科學家的榮譽俱樂部了。而
更重要的是,一些年富力強最有創造性的中青年科學家,卻因為中青
年年齡的原因,處於一種從屬的地位,缺乏將創造性思想的萌芽變成
科學理論和科學發現的便利條件,常常錯失了最佳創造期。


院士大競選

科學現在成了時尚,院士成了天才。社會對於科學院院士敬愛有加。
如果某個單位有了一個科學院院士,這個單位有獲得研究經費、升
級、獲獎、課題、評獎等方面的優先權,在科學資源獲得的競爭如就
獲得了巨大的優勢。因此,爭取本單位的某位科學家評上院士,成了
這個單位領導的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成了這個單位全單位的重要任
務。甚至把能不能幫助某位科學家拿到院士資格,當作是這個單位領
導政績大小的一項重要標誌。

重視、支持本單位的科學家評上院士,這還可以說是人情之常。而奇
怪的是,不少單位為本單位科學家選上院士而嘔心瀝血。他們會全體
動員,最充分地動用各種人脈資源,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宣傳,派出要
員充當說客,拿出大筆資金用於請客吃飯送禮。其規模之浩大、工作
之認真、領導之重視,真是有聲有色,組成了一幅具有中國特色的院
士競選圖。

科學院士的遴選畢竟不是美國總統的競選。用競選、拉票、遊說的辦
法去選院士,大家各顯神通,這種辦法很可能不能遴選出真正的科學
院院士,而很可能遴選出科學活動家來。比如說,用這種辦法選院
士,陳景潤這樣有數學才能而缺乏人際關係能力和演說能力的科學家
很可能被擠出局。他當年雖然在科學上有研究精神,有學術成就,但
是,落落寡合,被擠在全所最小最黑的小屋子裡。要不是毛主席表揚
了他,他這樣的人在中國社會裡是不會吃香的,評院士是困難的。袁
隆平是水稻之父,他使水稻的產量大大提高,由此增加的糧食,足以
解決幾千萬人的吃飯問題。他的科學成就不可說不大,但是,他沒有
評上科學院院士,(但評上了工程科學院院士)倒是美國科學院選他
當了院士。還有一個女科學家,在中國更加不知名,但美國科學院也
選她當了院士。第二,科學追求的真實,真理,如果科學院院士也要
靠拉票、遊說這樣的手段去爭取,這對科學的形象是有損害的,對科
學院的形象是有損害的,對於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培育也不無損害。如
果用這種辦法去競選各級領導,代替歷來盛行的指定製,這倒是一種
社會進步。而用這種辦法去選出科學院院士,這就成了一種滑稽的鬧
劇了。


幾點小建議

為了推動中國的院士制度建設,為了發展中國的科學事業,我們覺得
需要修正、完善院士制度。周光召等科學家鑑於院士工作中的一些問
題,提出取銷院士制度的建議,這似乎有些不妥。院士制度在實際中
確實存在著不少問題。也確實有許多令人痛心的現象。但是,儘管如
此,院士制度仍然是需要的,它需要的是改進,是完善,撤銷是簡單
的,但是,撤銷固然使許多令人噁心的事情不會再發生,但是,院士
制度對中國科學的推動作用也就隨之失去了。

第一,改進院士的遴選制度。由科學院組織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對某個
領域的科學家的成就和創造力進行評估,評估要不受社會干擾。不受
人事影響,不搞平衡。科學家評選委員會可吸收部分海外科學家參
加,院士評選要接受社會監督。評選人員如果發現有違反科學道德的
行為,被評選人員如果發現有賄選行為的,則取銷在某一時段中的評
選資格。

第二,要重視中青年科學家的學術成就和學術創造力。如果在某個領
域有開創性的成就,即使年齡較輕,資歷較淺,也可以破格遴選。同
時,在科學系統內要積極創造條件,讓有科學創造力的年紀相對較輕
的科學家擔任一定的工作,推動他們脫穎而出,為其中的一些優秀科
學家晉升院士創造條件。

第三,創造一種科學家埋頭科學的風氣,對於長期脫離科學崗位,長
期從事行政、黨務、政治、社會活動的科學家,動員他們安心從事他
們熱心的行政黨務政治類的工作,要求他們主動讓出科學院院士的資
格,不擋中青年科學家和其他專業科學研究者的道。

第四,科學是個大概念。它包括系統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思
維科學等廣闊的領域。這些領域中卓有成就的科學家,也應該選入科
學院院士。或者設立人文社會科學類的科學院院士。相信這對於科學
和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是很有意義的。

作者

朱長超,上海社會科學院

張坤和旅美訪問學者

2008-7-11修改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網路文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1015/106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