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外資報告 中國經濟拉響紅色警報:像裝有炸彈的大巴在飛奔

—外資報告:中國經濟的紅色警報(全譯本)

 

7.信貸繁榮

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和出口訂單的崩潰,中國下令銀行放貸。去年,新的銀行貸款增加了近10萬億人民幣,相當於29%的GDP。這些貸款大部分流向基礎設施、房地產、以及國有企業。這使經濟仿佛受到了巨大的刺激,類似推注腎上腺素搶救心臟驟停。然而,大多數分析師沒有考慮信貸狂潮的後遺症。我們自己最近的經驗證明後遺症是明顯的。

信貸擴張的規模本身就值得憂慮。信貸如此迅速地膨脹,很可能沒有嚴格遵循標準。事實上,許多人相信,中國的銀行體系會有另一次不良貸款的激增危險,就象20世紀90年代末發生的那樣。然而,傳統的智慧認為,只要中國維持經濟增長速度,去年的貸款不會變壞。

8.道德風險

主要的中資銀行是由國家控制。他們曾有濫發貸款的歷史。然而,市場認為,銀行現在不會出問題。中國主要銀行的市值全球領先,已經太大而無法倒閉。它們是中央經濟政策的主要工具。壞不了。

道德風險對銀行體系帶來的惡果,亞洲人並不陌生。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大銀行也被視為財政部履行政策目標的工具,同時在利潤上也受保護。當時,日本的銀行市值雄踞世界第一。後來,這種信仰被證明是錯誤的。在「失去的十年」,日本的銀行產生的虧損相當於它們的初始資本的兩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好幾個亞洲國家都暴露出道德風險對金融系統的危害。

給國有企業的政策性貸款曾給中國的銀行帶來麻煩。本世紀之交,標準普爾估計中國不良貸款占未償還貸款的約50%。銀行被重新注資,不良貸款打包給資產管理公司。這個救援行動相對沒有痛苦。一些人估計,中國可能故技重施。另一些人認為,沒有必要擔憂,因為中國銀行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可以運用現代風險管理方法。如果中國的銀行真的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什麼還要在中央的授意下進行大規模的政策性貸款?

9.冒險的借貸行為

2007-2008年的信貸危機暴露了許多美國和歐洲銀行惡劣的貸款決定。在音樂還在響的時候,這些銀行降低了貸款的標準。許多貸款用現金流無法償還,為了讓貸款不壞掉,他們需要進一步的資產價格升值。當市場回落,這些金融把戲現出原形。中國最近的許多貸款似乎就屬於這一類型。

例如,貸款流入基礎設施項目,如新的鐵路,收費公路和橋樑。這些項目由地方政府主辦。然而,地方政府被禁止為貸款擔保。相反,他們建立了融資平台,資本金由地方政府出,剩下的錢是由銀行提供。據估計,去年一半的銀行貸款,流到了這些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里。這些基礎設施項目中,許多只有少量的現金流,甚至沒有現金流。

這些貸款將來怎麼還?如果經濟持續以過去的速度成長,可以假定這些新機場和收費公路將來都能產生收益。或者,地方政府可以靠未來的賣地收入來還款。麻煩的是,賣地收入占了地方政府收入的一半。因此,如果房地產市場回落,地方政府可能無法履行這些隱含的義務,順利歸還基礎設施貸款。

華爾街分析師稱,因為中國沒有把次級貸款證券化,所以中國的貸款系統是正常的。但中國的銀行業有自己的獨特的可疑做法。根據惠譽國際評級的測算,很多銀行把貸款重新打包,出售給散戶投資者、其他金融機構和企業。

惠譽寫道,「賣出貸款的銀行承諾在未來某個時候回購貸款,在這種情況下,貸款可能不會出現在賣方或買方的財務報表中。」通過把貸款放在帳外,銀行得以讓貸款增長率符合政府設定的限制之內。

中國銀行業似乎特別不願意報告問題貸款,因此沒有人可以測出其信貸體系的健康程度。安永(Ernst& Young)會計師事務所2006年發表了一份報告,估計中國的不良貸款高達9000億美元,這份報告隨後被撤回。甚至在2008年股市崩盤和出口休克時,官方報告的不良貸款依然下降。惠譽指出,中國銀行業習慣於不斷地將問題貸款轉期。銀行員工也隱瞞不良貸款的動機。一個信貸員如果報告了他放出了問題貸款,他的工資會被扣至低於農民工的工資。似乎很少人關心隱瞞不良貸款的做法,因為一般人認為,只要經濟繼續迅速增長,不良債權未來會轉好。

10.泡沫

信貸激增重燃了中國投資者的動物精神。去年上半年,上海股市強勁復甦。去年7月下旬的某一天,上海A股的成交量超過了紐約、倫敦和東京三大證券交易所的成交量之和。去年第三季,以市值論,中國IPO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二。全球最大的10個IPO,中國占有七個。新股往往高倍超額認購,上市首日暴漲。去年10月,深圳創業板市場推出。開市首日,28家創業板上市公司漲幅在76%至210%之間,本益比平均達150倍。

高換手率、新股大量發行、新股一上市即勁漲、成立新交易所,這些都投機狂熱的經典跡象。去年夏天,市場見頂時,上證指數的PE倍數為38倍。中國股票的高估值基於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憧憬。不過,股市只是一個插曲,真正的大戲發生在中國狂熱的房地產市場。

本文討論的許多紅色警報信號在中國狂熱的房地產市場隨處可見:有一個奪目的增長故事(正在進行的城市化和未來的經濟高增長率);建設熱潮幫助中國實現GDP增長目標;低成本信貸流入房地產領域;腐敗到處都是;道德風險普遍存在,相信政府不會讓樓市崩潰;資產價格高估,投機盛行,凱恩斯講的「動物精神」到處都是。

住宅市場

由於現金的利率低、股票波動性大,對中國儲戶來說,房地產是一個更有吸引力的選擇。根據摩根史坦利的報告,在過去十年中,全國房價以8%的年均速度上漲。這一貫表現使人們普遍認為,樓價只能上漲。

支持住房市場是中央經濟刺激計劃的關鍵一環:貸款利率被降低,銀行被勒令打開信貸投放;抵押貸款的成數上升;向二套房的買家提供優惠的按揭利率;降低購房的稅收。國有企業也受到鼓勵進入住房市場。地方政府為購房者提供優惠券和居留證,他們還為新項目提供了近一半的融資。

這些措施施展了魔法。去年,中國的住宅銷售上升到3.8萬億人民幣,比2008年同比增長87%。平均房價在2009年上升8%。幾個地方的市場出現20%以上的強勁上漲。住宅新開工項目也迅速上升。新建住房開工(按建築面積計算)在去年前11個月上漲了16%。2010年住房建設預計將再上升20%。這就提出了一個潛在的供過於求的問題。大家的一致看法是,新的供應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將隨著經濟持續擴大而被消化。

但按現在大城市的房價,農民工畢竟是買不起的。大城市的住房所有者比例已經上升到70%。在北京,住宅建成的速度超過了人口增速。這種供應過剩的部分被地產市場「投資者」所吸收。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最近已出售的房產有五分之一空置。由於新房子出租後往往價格下降,所以很多投資者選擇把房子空著。公寓大樓夜間熄燈的照片,揭示了投機者的住房所在。

住宅價格已經高的驚人。摩根史坦利估計,即便支付了大筆的首付款後,供按揭的錢要占平均收入的43%。就全國而言,房價已攀升至收入的8倍左右。

由於收入分配不均衡,這可能低估了承受不起的問題。在北京,房價與收入的比例已經上升超過15倍(2000-2008年平均為10倍)。相比之下,東京公寓價格在1990年達到高峰,為平均家庭收入的9倍。首次購房者據說要通過借家庭成員的錢來湊夠首付款。隔代的按揭貸款也是日本20世紀80年代後預售屋產的一個特點。

房屋已成為一個國家的困擾。最近幾個月,幾個重要的中國房地產開發商都對住房市場的泡沫表示了擔憂,但華爾街沒有理睬這些擔憂。分析師說,如果中國經濟繼續以其最近的速度增長,那麼一切都會變好。

商業房地產市場

商業房地產市場看起來也同樣離譜了。作為刺激經濟一攬子計劃的一部分,中共政府允許開發商承擔更多的債務,以促進土地的購買。去年,商業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了21%。中國正在建設的房屋建築面積總量相當於羅得島(Rhode Island)的大小。

按國際標準,在主要城市的商業租金也非常昂貴。去年夏天,在上海和北京的黃金地段,估計分別為每平方米702美元和每平方米532美元。這些價格大體上與紐約相同,儘管曼哈頓的人均產出是中國大都市的4倍之多。

國有企業被要求支持商業地產市場。他們標出了很多「地王」。例如,在2009年9月,中國海外發展支付人民幣70億元,購買了上海一塊31.3萬平方米的地,樓面地價每平方米人民幣22400元。

地方政府擁有所有土地的所有權,已是房地產市場繁榮的主要受益者。賣地收入約占其2009年收入的一半。去年,地方政府獲得了人民幣1.6萬億的賣地收入,相當於中央的刺激計劃的40%,或者GDP的5%。這些收入被循環,作為開發商購買更多土地的貸款。正如前摩根史坦利經濟學家謝國忠評論的:「當國有企業借用國有銀行的錢,在土地拍賣中把錢交給地方政府,這個地價還有什麼意義?」

高層建築正在紛紛建設,而按西方標準,空置率已經非常高。在浦東新區,空置率已達50%,但新樓還在蓋不停。投資者自我安慰,如果中國的經濟保持像這樣迅猛生長,那麼所有的空辦公室將很快會有找到租客。

夢想之地

三年前,溫家寶總理用「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來形容中國經濟。而經濟危機並沒有治癒這些個「不」。相反,中國過熱的投資和天量的信貸加劇了上述的經濟失調。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呈現出了典型的泡沫狀態——過高的價格、瘋狂的投機以及大量的新建築物。這個泡沫遲早破裂。

過去,當以上十個紅色警報在一個經濟體都顯現出來的時候,總會發生令人不快的結局。預測泡沫何時破滅非常困難,因為泡沫總能推至極致。加上中國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市場經濟,讓預測難上加難。國有企業可以被叫來支撐市場。像過去一樣,虧損也可以被掩蓋起來或塞到某處。但是諸如此類的手段並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推遲問題的爆發而已。

就算未來危機發生的具體時間無法預測,也並不意味著房地產市場泡沫的問題就應該被忽視。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在中國的經濟和金融體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房地產投資占據著GDP的12%。對於中國的許多重工業,建設是主要的需求來源。根據中國證監會的數據,大約有20%的銀行新增貸款直接流向了房地產市場。另外,房地產還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財政收入來源,北京市去年20%的收入就是來自賣地。而大多數基礎設施的貸款要靠地方的賣地收入來償還。國企的大多數貸款以房地產做抵押。最後在正常銀行系統以外,還有一個房地產借貸市場,數字不詳。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事實上是中國的整個經濟和金融系統,都形成了一個信仰,即未來中國將以過去的速度繼續增長。這一假設讓更多的投資變得合理,從而刺激增長,進而帶來更多的投資。中國的這種現狀令人想起網際網路泡沫的後期,投資者把過去的增長率套用在了未來,然後被廣闊的增長空間所迷惑。伴隨著網際網路的興盛,巨大的投資創造的需求似乎印證了最樂觀的預測。中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夢想之地,一個「先建設,一切都會隨之而來」的經濟體。

一個評論家把中國與好萊塢的驚悚片《生死時速》聯繫起來,中國就好像一輛裝有炸彈的大巴在路上飛奔,而一旦速度小於每小時50英里,它就會爆炸。這個比喻很貼切。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低於8%,災難可能就會發生。大部分新建的基礎設施將會毫無用處。過剩的產能將在很多工業存在很多年。房地產泡沫將會破裂,而銀行系統將面臨大規模壞帳。那些正沉浸於中國夢投資者忽視了這樣的場景。當中國這部巨型機器最終停滯,這些投資者們就會從美夢中痛苦的醒來。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財新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501/302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