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中國人為什麼愛得糖尿病

近日有報導稱,全球每4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位來自中國。1992年有學者預言中國人由於生活方式發生改變,糖尿病將引發公共健康問題,而今一言成讖。看來,中國人似乎比其他國家的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從大環境來看,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都出現了顯著的變化。

中國疾控中心(CDC)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對1989年到2009年中國人膳食營養素攝入狀況及變化趨勢進行的研究顯示,20年來,在居民飲食結構上,動物性食品及脂肪的攝入量迅速增加,而穀類食物消費量不斷下降。

在食品與糧食生產和供應進入全球貿易體系後,不僅各種含糖飲料、西式快餐食品、加工食品大量湧入中國,而且食用油、糖類、肉類都變得廉價可得,精米、白面廣泛地取代了粗糧。比如,在針對上海女性進行的一項食用精白米與糖尿病危險性的研究中發現,每天使用50克糙米代替精白米,可使糖尿病發病危險性下降16%,這是由於糙米僅經過最基本的加工,引發的胰島素反應較少。

在全球化、城市化的進程中,中國人飲食結構的快速變遷,伴隨著生活和工作中體力活動不斷減少,體能的消耗降低,迅速形成體重增加和胰島素抵抗在人們身體中廣泛地發生。

就像紐西蘭醫學家彼得格魯克曼在《錯位:為什麼我們的身體不再適應這個世界》一書中所寫得那樣:在開發中國家,「營養轉變」幾乎是瞬間發生的。僅僅在60或90年前,很多這樣的社會中的人們仍在食用工業革命前維持生命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農業食品,現在,這些人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西式食物。糖尿病在這些國家蔓延開來,快速的營養轉變在其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不愛運動一族的流行病

缺乏運動也是中國人群的生活常態。有研究顯示,2010年僅有11.9%的中國成年人進行日常鍛鍊。在1991年~1997年購買汽車的中國男士比沒有購車的多增加了1.8公斤的體重。近年來,中國人開始普遍地享受家庭小汽車帶來的舒適和便捷,但是這不僅造成遍布全國的道路擁堵和空氣污染,而且也在給人體帶來不易察覺損害。據統計,一位男性在擁有小汽車以後,體重將平均增加1.8公斤,達到肥胖標準的可能性將增加一倍。

一份中國健康與營養狀況調查顯示,自1991年至2006年,中國成年人每周體力活動水平下降了32%。另一項類似的調查說,15年間,中國人在職業場合的體力活動量下降了40%,每日鍛鍊、騎自行車、走路時間超過30分鐘的人群比例,從1997年的46%-51%下降到2006年的28%-33%。

工作環境加上交通工具的變化,令中國中產階級和白領階層的體力活動明顯減少,一個龐大的「久坐群體」的形成,是糖尿病廣泛流行、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的重要因素。

此外,遺傳背景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學者們指出,家族因素如遺傳變異非常重要,遺傳結構的差異表明,與歐裔人群相比,不同遺傳變異組合可能是中國人群中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風險因素。因此,對於高度遺傳易感性的個體,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的影響尤為容易扣動發病的「扳機」。要知道,糖尿病的發生從出生前到終老,都存在風險。

好在隨著大家對糖尿病認識的加深,大家也逐漸地明白了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其糖尿病教育主旨,是讓人們回歸到過去的簡樸生活,吃得更少,體力活動更多。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北京醫生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1220/48894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