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兩周斷送財經名人生命的是什麼病?

一位54歲的財經界名人,今年五月初因胃不適,進醫院檢查,初檢疑似胃癌,一周後再做斷層掃描,確認胃癌晚期,當天檢查後返家,晚上即突然昏眩,及時送醫後,確認癌細胞轉移至腦部,嚴重出血陷入重度昏迷,隔兩日不幸過世。

這位財經專家在台灣基金業起飛期時,頂著紐約大學MBA,受外商投信重用,不到三十歲,集產業研究、操盤基金經理人於一身,手中握有基金超過百億元,是在投資市場中為喊水會結凍風雲人物。退休後在財經雜誌任專欄作家。他從發現胃癌到去世,前後僅約半個月,震驚財經投信界。

國泰醫院腸胃科醫師陳信佑指出,胃癌是發生在胃部黏膜的惡性腫瘤,「早期沒有明確症狀,無聲無息不痛不癢。」如果會痛,不是胃潰瘍就是胃出血,或者是腹腔內有水,因痛接受診斷治療,或者是到後期轉移到其他部位引起併發症就診時才診斷出來。以林先生的個案,已經轉移到腦部出血致昏迷等嚴重情況後,才發現是胃癌晚期,與70%國人認為早期胃癌一定會出現症狀認知不同。

另外,早期胃癌不易被發現是因為它容易和常見的胃部不適症狀相似。像消化不良、腹脹、上腹部悶痛、輕微噁心反胃、胃燒灼、吞咽困難等,都和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症狀非常類似而難區別。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達文西手術微創中心主任彭正明說,多數胃癌早期診斷率偏低,一旦發現,六成胃癌病患都已是晚期。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2015年胃癌名列第七名。

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家瑞指出,侵襲性胃癌5年存活率約30%,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的胃癌5年存活率不到10%。

胃癌如何形成?

陳信佑解釋,胃癌大多是因由幽門桿菌感染造成慢性發炎,會使得胃壁變薄,出現慢性退化,繼續擴大形成胃癌。近年研究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比非感染者高2~7倍。

除了幽門螺旋桿菌,還有哪些胃癌風險因子?彭正明說,有家族史者、胃潰瘍、胃瘜肉、曾接受胃切除、抽菸、喝酒,同時飲食習慣與胃癌發生有相當關係,像長期食用高鹽、醃熏與亞硝酸鹽類等食物及加工食品者,胃癌發生率都較高,有家族史罹癌率更高達23倍。

如何顧好胃?

首先是源頭預防,只要發現有幽門桿菌感染,徹底除菌,即可降低胃癌的發生率。陳信佑說,可經由簡便的吹氣檢測可測得是否有此菌,若有即儘早就醫,醫生針對個人情況,也可做適當處理,但這項檢測多是自費的項目。陳信佑強調,一旦驗出幽門桿菌時,除了滅菌外,他建議應繼續做胃鏡的檢查,若是胃癌,可早期治療;若發現胃發炎、胃潰瘍等,也可提早診治以防止胃癌發生。

彭正明建議年過40歲每1~2年接受胃鏡檢查,胃癌檢測正確率高達95%,特別是有家族病史、抽菸、喝酒者等高危險群,建議應每年接受篩檢。

其次為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宜細嚼慢咽。

在食物選擇上,平時少吃一些醃漬與油炸、與精製糕餅食物,以及咖啡、茶、酒等刺激性飲料。汐止國泰醫院營養組營養師盧映竹指出,應該減少攝取加工食物,多攝取水果與蔬菜以減少胃癌風險。建議以「彩虹飲食」挑選不同顏色的蔬果,以均衡營養素。

另外,平常生活應避免過度緊繃,因壓力會引起胃酸分泌,過多的胃酸會刺激胃壁造成胃潰瘍,應儘量抒發壓力,避免長期累積造成傷害。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康健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118/154691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