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重慶火鍋的靈魂到底是什麼?

重慶火鍋的真正流行,不過三四十年時間,就已成為一代重慶人頑固的飲食記憶。一個說法是,在重慶的火鍋市場上,所有火鍋的味道都能達到及格線,但及格線再往上,則是艱難的攀登。

——主筆:王海燕 

油的藝術:牛油與麻油

重慶火鍋是組合的藝術,決定一家店火鍋好不好吃的第一個要素是:湯底。老重慶人常說,走到火鍋店門口,就聞得出一家火鍋的成色。湯底決定了一家火鍋是新派火鍋還是老火鍋,這也是兩種火鍋的勢力劃分:在外地耳熟能詳的絕大多數火鍋品牌都屬新派,而重慶本地市場占據絕對主流的,則是老火鍋。

老火鍋的湯底靈魂是牛油,重慶人家常菜中用的動物油通常是豬油,細膩潤滑,而牛油的脂肪顆粒大,吃起來粗糙,有特殊香味和膻味,用得並不多。但和豬油比起來,牛油的熔點高達40℃-46℃,極易凝固,因此附著性很強,容易粘在食材上,吃起來濃郁厚重,成了天然的麻辣火鍋湯料。

況且牛油融合性高,湯底即使滾開,油脂也不會全部盪在水面,而是與水混在一起,清亮稠密,即使不用大麻大辣,再生猛的食材從中滾過,味也是厚重的,壓得住,給人滿足感。

過去的重慶老火鍋里,底料油脂只有牛油一種,在改良的過程中,部分火鍋店會加入少量菜籽油和豬油,一是減緩鍋底凝固速度,二是讓湯底更順滑。即便如此,在重慶敢打出老火鍋招牌的湯底,牛油含量至少也占底料油的80%以上,通常在5至6斤,與鍋底中的高湯比例相當了。

 alt=

而在外地,即使號稱最正宗的重慶老火鍋店,一般來說,一份鍋底牛油的含量也最多2到3斤,甚至少至一斤,用重慶人的話說,叫飄油,取點牛油味而已。習慣吃牛油鍋底的人,再吃其它鍋底,總覺得輕飄飄、空落落。

不過正因為牛油太「實」了,即使毗鄰的成都人也很難接受。和重慶火鍋不同,成都火鍋鍋底普遍用清油,就是菜籽油,再加各種香料製成,看起來也是紅艷艷一鍋,但底子截然不同,吃起來滿嘴植物香。那種香氣還很容易往衣服上沾,這也是很多火鍋店裡「火鍋味」的來源。

另外,很多外地人的一大未解之謎是,重慶火鍋是不是真的會用老油。答案是,很長一段時間裡,重慶火鍋的確不收鍋底費,而是在湯底使用之後 「洗油」,就是濾除殘渣,高溫滾煮,蒸發水汽,剩下紅彤彤的老油,循環使用。早年物資匱乏,重慶人愛吃重油,火鍋又是平民的,用老油是要解決普通人吃火鍋的費用問題。

但對部分重慶人來說,反覆熬煮的老油,成而成了鍋底風味來源之一。火鍋店老闆譚廷剛90年代就進入火鍋行業,曾在朝天門附近的擔擔火鍋學過徒,他記得自己進入火鍋行業時,不光用老油,還要留一勺頭天的湯底,加入新鍋,就像滷菜的老滷汁一樣。

食客們正在吃著火鍋(於楚眾 攝)

在重慶採訪時,我遇到的重慶火鍋資深食客,擁護老油派不少,還會特意強調:老油不是地溝油。不過,時移勢易,2011年,重慶火鍋協會曾發出通知,禁止協會內企業使用老油。如今,即使走進那些號稱最正宗的老火鍋店,也能看到特意懸掛的使用一次性鍋底聲明。

與牛油並行的老火鍋標配是麻油碟,也就是芝麻油,有的店家會打好端上桌,還有的店直接擱一隻高可齊腰的大桶,放在店門口,配龍頭,顧客會像接茶水一樣自己接。除了麻油,有些店家也提供菜籽油,無論哪種,都只配少量蒜泥,起到降溫、爽滑、增香的作用,不再加其他輔料。

當然,有的人為了降低辣度,會在油碟中加點醋,這是可以寬容的,但蚝油堅決不行,對老食客來說,蚝油回甜味重,有敗掉火鍋底湯味道的嫌疑。我曾在一家老火鍋店裡,跟一位排隊的本地人聊天,談到蘸料,用了「味碟」這個詞,反覆說了三遍,對方還是一頭霧水,直到我寫出來,他才恍然大悟,「你說油碟啊!」後來我才理解,對重慶人來說,蘸料並沒有調味這個功能。

百家百味火鍋江湖

不需要蘸料調味,是因為鍋底的味道已經足夠複雜。有人告訴我,更早的重慶火鍋湯底可以直接用來泡飯吃,現在沒人這麼幹了,但直接打幾勺湯擱在碗裡當蘸料的,依然大有人在。

麻辣味道的強勢和侵略性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以為它們是單調的,粗暴的。但重慶市飲食協會會長張正雄告訴我,按味型和刺激程度,麻辣粉很多種,如香辣、酸辣、清辣和鮮辣,以及老麻、中麻、微麻、輕麻、鮮麻等。張正雄還說,重慶老火鍋的底料通常不加香料,即使加,量也極少,絕不能蓋過辣椒花椒本身的香,更不能影響兩者之間變化組合帶來的微妙反應,那是底料的根本。

 alt=

重慶人對火鍋辣度的追求也經歷過不同的時期。張正雄記得,改革開放初期,重慶火鍋的底料用豆瓣炒,豆瓣含澱粉質,依附性強,食材容易入味,還有獨特的豆瓣風味,再加湯中含冰糖醪糟,讓當時的火鍋變得醇厚,有回甜,算不得大麻大辣。

但隨後,重慶火鍋拋棄了豆瓣,將主料變成了糍粑海椒,鮮辣椒去蒂,淘洗乾淨,加入調味品如仔姜、蒜瓣舂碎成團,形似糍粑,其特點是清亮,燥辣,追求極端味覺。而如今,重慶老火鍋底料,絕大多數會同時採用豆瓣和糍粑海椒,最終形成的基礎味型是大麻大辣,濃厚鮮香。

一個好的火鍋老闆一定對花椒海椒的特性瞭若指掌,二火鍋的老闆杜健舌頭靈,以前沒事就跑去市場裡嘗花椒,嘗辣椒。他告訴我,花椒相對簡單,主要是看黑籽去得是否乾淨,去得乾淨的花椒,煮出來的湯才不會發苦。

炒料師傅往往是重慶火鍋店工資最高的員工(於楚眾 攝)

辣椒的作用和類型就極其豐富了,在重慶市江津區的雙福國際農貿市場,任何一家批發辣椒的店裡,品種起碼都有20種。有經驗的川菜師傅都知道,目前市面上的三種辣椒,一種主辣,一種提香,一種增色,而每一種不同類型的辣椒中,品種和品質又差異極大,組合全靠炒料師傅自己摸索。這就是為什麼有的火鍋看起來滿鍋飄辣椒,其實一點也不辣,而有的火鍋可以做到嘴裡辣,腸胃卻熨帖,不會鬧肚子。

杜健開的二火鍋算是網紅店,口味是他自己摸索出來的,極麻極辣,年輕人很喜歡。我第一次去他家吃火鍋時,剛開始還只覺菜品軟滑很入味,但吃了10分鐘後,一口鴨血剛含進嘴裡,突刺刺的辣就在口腔里爆炸開,痛得我幾乎是囫圇把那口鴨血吞了進去,隨即,汗水突如其來就從腦門上開始,雨滴般淋漓地掉下來,再也沒有止歇過。

 alt=

重慶食客們在防空洞改造的火鍋店裡吃火鍋(於楚眾 攝)

與杜健面向年輕人的極致麻辣不同,譚廷剛的「冠二火鍋」是更傳統的味型。我去採訪那天,一個客人進店,遠遠就喊,「鴛鴦鍋,加重一點的老味道!」譚廷剛聽聲音就知道是熟客,也高聲回喊,「老味道你吃不慣嘛」。那邊喊:「帶外地客人嘗一下。」說完就隱沒在大堂裡面,譚廷剛再回,「那更吃不慣了。」說完也不等回音,自顧自喊服務員,「給他們上一個鴛鴦鍋,減輕一點的老味道。」

客人和譚廷剛口裡的老味道,指的是冠二火鍋店裡獨特的糊香味。糊辣是川菜中早就存在的一種固定味型,來源於辣椒段和花椒炒到臨變焦時會散發的一種味道,其代表菜品有宮保雞丁。

譚廷剛以前也學過川菜,他說「解放」前朝天門一帶飯館裡的毛血旺也是那種糊香味。譚廷剛0多年前還在成都開過火鍋店,一開始生意火爆,但因為沒有特色,慢慢就開不下去了。回到重慶想東山再起,他一開始想做泡椒味,但發現已經被另一家火鍋店做了,只好轉而瞄準糊香,一是可以抓住50年代、60年代那批客人,二是也能在血雨腥風的重慶火鍋江湖裡走出一條差異化路線。實現糊香的秘訣把辣椒炒到微微發焦,但又不能焦到發苦。鍋底還有南瓜子和葵花籽炒干後磨成的粉,用於提出香味,和辣椒的焦香混合。

張正雄說,渝派川菜過去以微辣為主,而火鍋卻屬於極辣的類型。80年代末,他在北京工作過一段時間,跟別人交流時,提到的川菜代表是魚香肉絲、麻婆豆腐、宮保雞丁、回鍋肉這幾種。

但10多年前,他再去北京,跟人交流時,川菜的代表已經變成了毛血旺、水煮魚、饞嘴蛙等地道江湖菜。同樣的麻辣濃厚,使得江湖菜和火鍋素有兄弟菜和姊妹菜之稱,根據張正雄的觀察,正是火鍋的崛起,重塑了重慶人的味覺體驗和記憶,促進了江湖菜的普及和發展。從這個角度,重慶人選擇了火鍋,但反過來,火鍋也在重新塑造重慶人的生活方式。

毛肚禮讚

火鍋配牛肚,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重慶人不說吃火鍋,而說燙火鍋,主要也是因為毛肚。

外地火鍋店裡通常出售千層肚,就是牛肚經過壓力鍋蒸壓後的加工產品,類似的還有發毛肚,用鹼水或帶有特定生物酶的液體浸泡干毛肚,重新發脹。千層肚和發毛肚都不縮水,久煮不老,口感也足夠細膩爽脆,在外地廣受歡迎。

但在重慶,大多數老火鍋店的菜單上,基本找不到這兩樣食材。資深的重慶火鍋食客只選鮮毛肚,不光脆,還有一股獨特的牛胃鮮香。鮮毛肚只能用燙,就是廣為人知的對 「七上八下」15秒。

 alt=

但張正雄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他告訴我,不同的人燙毛肚不一樣,有的人是上下翻飛,有的人是左右晃蕩,還有的人覺得筷子夾在固定位置,影響毛肚均勻受熱,會用筷子頂著一片毛肚在鍋里轉,靈活如跳蓋頭舞。

老食客燙毛肚靠的不是時間,而是眼力,看到鍋里的毛肚全部挺括,微微髮捲時,就不能再煮了。採訪時,我在重慶吃了8頓火鍋,聆聽了不同人的燙毛肚心得,我仍然不敢妄言掌握了這門技能。

重慶人其實對食材新鮮和本味的要求相對不高,毛肚是罕見的反例。在本地,大多數人偏好水牛毛肚,火鍋店經常直接到屠宰場取貨,拿回來的毛肚,整個放在店裡冷藏,有的店是客人來了才現點現撕。撕,就是用手將毛肚從胃壁上撕下來,以為用刀切的毛肚,往往會連著胃壁一起切下來,下鍋後變脆的時間不同步,影響口感。

在重慶做了幾十年毛肚生意的郭建平告訴我,能否拿到好的鮮毛肚,是一家火鍋店能不能開下去的考驗之一。郭建平年輕時跟重慶市內屠宰場合作,都是以年為單位,包下屠宰場所有的牛肚。殺牛時,他在邊上等著,用最快時間從牛肚裡把牛胃取出來,清理乾淨,微微晾乾,立刻用冰塊包裹封裝。

除了時間,技術也重要,牛瓣胃的胃頁呈葉片狀,排列在球狀胃壁裡面,像密密麻麻的海藻,充滿了牛的半消化物,極難處理。所以火鍋店的員工即使去了屠宰場,也不是從屠戶手裡購買,而是從毛肚批發商那裡購買。

郭建平生意能做大,就是因為他處理牛肚快,三四分鐘就處理好一個瓣胃。如果不快的話,胃頁容易就爛皮,只能用來做干毛肚或者千層肚。有時候,牛被宰殺後,工人如果不及時開腸破肚,毛肚的品質也會急速下降,幾分鐘的差異,價格就可以差上2到3倍。

這幾年,郭建平把生意交給了女兒女婿打理,他自己每天開車到解放碑打麻將。他女兒告訴我,如今他們的毛肚最遠來自新疆,他們從重慶派去的工人就在當地屠宰場工作,取完毛肚,處理後立刻通過航運發回重慶,最快的時候只需要4個小時。如今全國火鍋採用的鮮毛肚大都來自重慶,因為其它城市很難找到熟練的俄共人。有時候這些毛肚來到重慶鮮貨市場轉一圈後,又會回到出發城市。

 alt=

在重慶的火鍋食材里,講究程度能和毛肚相提並論的,只有鴨腸鵝腸。作為食材,鴨腸民國時期就出現在重慶的火鍋裡面了,當時都是店家先將鴨腸煮好,端上桌,食客吃的時候涮一涮。如今改為現燙,要的是鮮嫩爽脆的口感。

實際上,為了「鮮嫩爽脆」這幾個字,重慶人將挖掘食材的本領發揮到極致,找到了眾多如黃喉、腰片、牛肝、豬牙根等堪稱刁鑽的食材。黃喉是大動脈血管,又稱心管,處理不好,容易變老,咬不動,也是衡量一個川菜廚師的標準之一。

批發市場裡,一名商販正在處理鴨腸,這是重慶火鍋行業銷量最大的食材之一(於楚眾 攝)

腰片和牛肝是相對大眾的食材,極考刀工,切得越薄,燙出來越脆。因為腰片處理得好,重慶還有一家連鎖火鍋店將「大刀腰片」放進了店名。牙根是80年代以後才被加進火鍋的,雖然不是涮燙,而是放在鍋底煮較長時間,但牙根能長期躋身在各家老火鍋店的菜單上,仍然是因為爽脆。

絕大多數爽脆的食物都很難入味,這就需要干碟上場了,一碟粗顆粒的干辣椒面配花椒麵和鹽、雞精味精等,可以用來配幾乎所有本身不入味的食材,尤其是腰片。但毛肚除外,因為干碟會掩蓋到毛肚本身的香氣。

九宮格:秩序與自由

一個標準的重慶老火鍋應該有格子,九宮格。九宮格最早的起源於拼桌,李劼人曾詳細記錄過民國時期的火鍋分格,說的是路邊小販買了牛下水,挑個擔子出街,一頭是食材,一頭的爐子上架一口分格洋鐵盆,煮著滷汁,又辣又麻又咸,乞丐或下苦力的人便圍著擔子,一人認一格,邊燙邊吃,便宜實惠。改革開放後,80年代火鍋第二次復興,不少重慶人依然有拼桌吃火鍋的經驗,用的也是這種九宮格。

在拼桌的基礎上,早期的火鍋有食材之忌,葉綠素重和澱粉質高的食材都不入鍋,因為葉綠素會讓湯水發黑,澱粉則容易沉澱粘鍋發苦。隨著底湯的一次性運用,食材之忌早就打破了,但因實用而生的火鍋格子不但沒有退場,反而發展出獨特的美食生命力。

 alt=

重慶人愛吃九宮格,格格燙菜不同,自有章法(於楚眾 攝)

在洪崖洞一樓的火鍋文化展廳里,貼著一張九宮格火候圖,詳細介紹了不同格子煮不同食材的講究:中心格溫度最高,適合快速涮燙;四角格溫度次之,一般用來煮10來分鐘才能下口的食材,比如麻辣牛肉、老肉片、肥腸、珺肝、土豆等;十字格鍋底受熱面積最小,幾乎全程不會沸騰,適合用來「煨」腦花、豆花、血旺一類,文火燜著,快離席時撈出,大快朵頤。

正是因為有文火慢煨的過程,重慶人相當熱愛老肉片和麻辣牛肉。老肉片也叫眉毛肉,梅花肉,來自豬的上肩胛,是豬在運動時常會用到的肌肉。老肉片一定要切得厚,5至10毫米最佳,放在四角格里,會越燜越嫩,鮮美可口。

老肉片強調肉質,麻辣牛肉的重點是「麻辣」,切成塊狀的牛肉會事先醃好,密密匝匝裹一層辣椒麵,再丟進鍋里燉。做得好的麻辣牛肉,起鍋時事先碼好的調味品不會掉,能跟火鍋湯汁一起雙重刺激味蕾。正是有了這些厚重的食材,重慶本地的老火鍋店裡,很少有人點肥牛肥羊卷,很多店裡的菜單上甚至看不到。

在重慶,沒有任何一家火鍋店敢稱自己的食材十全十美,但每一家總有自己的特色食材。譚廷剛的店裡,讓他得意的食材有兩樣,一是虎皮雞爪,靈感來自粵菜的豉汁雞爪;二是一道重慶火鍋的特色食材,純鴨血。外地的火鍋往往用鮮鴨血,是用鴨血兌水做的,煮出來有果凍感,嫩滑。純鴨血則是100%鴨血先用水煮,然後撈起切塊備用,這樣的鴨血布滿氣孔,在鍋里久煮不化,口感綿軟,飽含湯汁,和鮮鴨血的風味完全不同。

如今,在社交網站上,譚廷剛的冠二火鍋的評分並不算高,也不是網紅店,但客流穩定。採訪的時候,他給我指,哪幾桌是熟人,哪幾桌已經在他這兒吃了上十年。一個說法是,在重慶的火鍋市場上,所有火鍋的味道都能達到及格線,但及格線再往上,則是艱難的攀登。火鍋的浪潮一波又一波,但能長遠開下去的卻並不多。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03/165493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