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弘揚「知青精神"?作為知青的兒子我想呸他一臉

近日國家智庫刊文:「知青精神」仍需弘揚廣大,結果評論區成為大型翻車現場,作者被網友花式揶揄。

筆者作為知青的兒子,更是義憤填膺。我父輩這代人還沒死,作為國家智庫的「專家」怎麼會寫出這種狗屁文章,這是要搞出個什麼樣的導向?

那是一段苦難深重的歲月,這些年來我的父親不止一次給我說過這樣的話!

首先,知青這個概念就是錯的,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知識青年,下山下鄉的這群青年裡,多數是小學、初中文化,極少有初中以上文化!我不知道那個年代小學畢業就算是有知識的人嗎?如果這樣算,我們就稱習慣稱他們為知青吧!

知青下鄉相當隨機,有的比較偏遠,有的下鄉比較近。我父親算運氣比較好的,下鄉的地方不遠。父親當年念念不忘的是當年他們的知青點,有個下鄉來上海女知青,他們知青點的小夥伴都很喜歡她!她從上海下到四川,算是比較遠的。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麼大一幫知識青年來了。吃喝拉撒,成為大問題?他們的衣食住行是怎麼解決的。

父親告訴我,當年在農村口糧全年保本是360市斤,全勞動力,稻穀實際每人只能分到一百多斤,其餘全是土豆玉米蕃薯。五斤雜糧抵一斤稻,每人每月肉票一斤(但到農村第二年就沒有了)清油票四兩煤油四兩食鹽五兩,豆腐一塊、火柴一小盒,逢年過節有白糖四兩白酒二兩肥皂一塊。每人每年有布票三尺,但得自己花錢買!

(注)分配糧食還要看岀勤天數,工分多少,絕大多數干不夠的,要倒找,也就是給錢才能拿回自己的口糧,農村小孩口糧更是少的可憐!

糧食本來就不夠,何況一幫本來就長身體小伙子、大姑娘。

大多數人都吃不飽,但生產隊的牲口牛的伙食還是有一些保障的。因為牛要幹活,特別是牛要耕地農忙那會,生產隊會給牛餵一些胡豆(蠶豆),然後一些知青就去偷,大家可以自行腦補那個畫面,幾個年輕的小伙子,蹲在牛的食槽裡面里掏胡豆,那是個什麼樣的畫面。那個年代蠶豆可是好東西啊!

最害怕青黃不接的時候,那會兒,知青們就組團會去偷生產隊的土豆,因為吃不飽肚子,70%的知青都會去偷。剩下30%沒偷的,要麼家裡以前是中上農,成分不好,不敢去,要麼就是特別老實的。

偷來的土豆怎麼煮,根本沒有油,多數時候還沒有鹽。怎麼辦?用泡菜罈子裡面的酸水煮煮就算是很好的美味了。

那個年代食物的匱乏根本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司法的缺席。指導員、民兵連長、公社書記這三個人決定知青的一切。社員、知青最害怕的是開批斗大會。很不幸,家父因為見義勇為也被批鬥過!

原因是生產隊的一頭牛,失控頂傷了一位社員。牛再次發起進攻時,父親拿著扁擔把牛打跑,把扁擔打斷了,牛也打傷了。幾個知青連忙把傷員抬到公社醫院。當時的赤腳醫生根本看了這麼重的傷,後來父親他們又把傷員往羅江縣城裡抬。這個公社有一台拖拉機,其餘全是獨輪車!但那會都是抬去的!

傷員後來到是治好了,但父親卻被大會點名批評了。因為所救之人成分不好,是原來的中上農。牛攻擊他,有人懷疑是因為他對牛使壞,而父親因為打傷了耕牛,被當年的指導員、民兵連長打上了破壞生產的罪名。導致後來返城一直無望。而一些女知青的回城甚至付出了想像不到的代價!(這個大家自己看一些電視劇已經拍了出來)

父親因為愛看書,回城無望後只寫了一副對聯諷刺:走進知青門稀飯兩大盆,邊邊起波浪中間淹死人。橫批:缺油少鹽。因為這幅對聯,父親又差點被批鬥。導致回城晚,結婚都30多歲了,算那個時代的超級剩男了!

當然,知青也會有一些文藝活動,父親告訴我,他們當年愛唱歌,最愛唱的是《洋菊花》在夜晚佇靜的紅柳湖畔,洋菊花開在明月夜晚,秋風啊,吹的花瓣蕊卷……這個就是他們那代年輕人的浪漫。

本來學知識的年齡,倒是學會了不少農活,砍柴燒火,餵豬放牛。以至於後來回城表現的格格不入。

我不知道是什麼知青精神,反正我在我父親這輩知青里看到了逆來順受,和所受深深的苦難,這種苦難不是磨練,而是折磨!一代人的青春就此埋沒。課堂教育在那代人那裡斷層!直到77年恢復了高考。談錘子的精神!

如今,國家智庫刊文弘揚的「知青精神"作為知青的兒子我想呸他一臉!這是要弄出什麼導向,又要給什麼招魂!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如花解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29/1822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