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國人最易「虛」的居然不是腎,是時候長點「脾氣」了

經常感覺疲勞、食欲不振,身體卻漸漸出現「過勞肥」……在中醫眼中,這些情況大多和脾氣不足有關,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體子虛」。

俗話說「十人九脾虛」,但對中國人來說,脾虛卻遠不如腎虛來得有名,人們大多忽略了對脾的調養。

《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教你判斷自身脾虛情況,對症調養幫你長點「脾氣」。

受訪專家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趙艷

湖南省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腫瘤科醫師黃靜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丁洪明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醫師朱凌宇

國人的「脾」為什麼容易虛

脾是五臟之一,居於中焦,在膈之下、胃之左。正如《黃帝內經》所說:「脾與胃以膜相連。」人體攝入的飲食,必須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轉化為氣血能量。

中醫講的脾,與現代醫學的脾臟不同,主要從其生理功能方面考慮。

1.脾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並運輸布散其精微,也被稱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

2.脾是參與人體水液代謝的重要臟器之一,具有運化水濕的作用,並將全身各組織器官利用後多餘的水液及時排出體外。

3.肌肉所需要的營養也得靠脾運化水谷精微得以供養。

脾在五行屬土,喜燥而惡濕。中國人「脾虛」多發,主要有三個原因:

飲食不節

吃的過飽或經常吃煎烤油炸、辛辣甜膩、過咸、過涼的食物,增加了脾的負擔,形成脾虛。此外,長期吃素也可能是因為攝入的食物過涼,導致脾虛問題。

過勞或過閒

中國人的肌肉普遍較弱。過去的人靠勞作為生,過勞消耗脾氣;現代人體力活動銳減,從過勞變成過逸,也會削弱脾氣,造成脾虛。

壓力過大

「憂思傷脾」,過度思慮對消化系統影響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脾虛機率。

另外,睡眠時間減少,脾胃在夜間得不到充分修復,反過來,受損的脾胃也會導致睡眠質量進一步下降。

脾虛牽連五臟健康

脾胃是人體氣血生化的關鍵,脾虛則百病起,影響全身健康。

心臟

脾負責統籌人的氣血,供養心臟。一旦脾出了問題,不能益氣生血,就會導致人的心血失調,引發心臟疾病。

脾胃會影響肝臟,比如脂肪肝出現的根源就在於脾胃無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代謝廢物處理困難,堆積在肝臟里,從而影響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肺氣的盛衰,取決於脾胃的強弱。脾胃虛的人往往會導致肺氣虛,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長期脾虛的人,腎臟無法得到充足的滋養,可能會導致腎虛。表現為心裡煩熱、容易盜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涼。

5個現象看出脾虛

中醫認為,脾虛失運會反應在外在表現和症狀上,可以從下面5個方面,判斷自己是否脾虛。

看五官

脾好的人嘴唇是紅潤有光的,乾濕適度。脾虛的人,會出現面色發黃、口唇發白、乾燥。

此外,脾虛的人可能會有耳鳴耳聾、流清鼻涕、眼睛疲勞等症狀,有些人會表現為睡覺流口水。

看舌頭

脾虛的人舌頭過胖,容易與牙齒擠壓形成齒痕,舌苔厚膩水滑。

看飲食

脾胃都虛的人,往往食欲不振,飯後感覺腹脹不適,或飯後會如廁。胃強脾弱的人則食慾好,但消化吸收力異常。

如果突然想吃重口味的東西,也可能是脾胃虛弱的表現。

看體型

《黃帝內經》有言:「脾主肌肉」,脾氣健運則肌肉豐盈有活力,脾有病則肌肉萎縮不用。

脾虛導致的津液代謝失常,痰濕堆積在體內就會發胖,身上的肉鬆軟無力,虛弱怕冷。也有人表現為怎麼吃都不胖,胃腸吸收功能出問題,經常腹瀉。

看濕氣

中醫認為,脾胃虛弱的人大多伴有痰濕。濕困脾、脾氣不奮,又加重了水濕的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身體沉重,感覺疲勞。

大便不成形,出現溏稀或便秘。

嗓子總感覺有痰,鼻炎、咽炎反覆不斷。

臉上長斑、起痘,黑眼圈、眼袋明顯。

身體容易浮腫,出現腰酸、肩膀痛。

6個習慣幫你長長「脾氣」

脾胃失調是一種生活方式病,需要從日常習慣的改變入手。

飲食定時定量

三餐定時,不暴飲暴食。可將山藥、小米、蓮子肉、桂圓、陳皮、芡實、白扁豆等做粥食用。

脾虛較重者,可在中醫師指導下選用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丸、參苓白朮散等中成藥。

多吃黃色食物

根據中醫五行五色的理論,黃色對應的臟腑是脾。很多黃色的食物有不錯的健脾之用,比如小米、黃豆南瓜黃花菜等,適當進食,能健脾益胃。

減少久坐,適度運動

脾主肌肉四肢,久坐傷脾。建議每天堅持選擇一種以四肢肌肉鍛鍊為主的運動,如慢跑、快走、太極、游泳等,能促進脾經的氣血運行,也有一定的醒脾健脾作用。

避免憂思過度

「脾在志為思」,調整用腦時間,每天午休或睡前可以用靜坐、冥想等方式讓身心放鬆下來。夜間不要熬夜,熬夜傷陰,更容易加重脾虛。

穴位按摩

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經常點按此穴位,輔助祛濕健脾。

豐隆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與外踝尖的連線中點處。經常按此穴位,有利於祛濕化痰。

此外,多做做「金雞獨立」的動作,可以有效改善脾虛。

左腳單腿站立,將右腳心放到左大腿內側上端,腳趾朝下,腳跟與大腿根部相抵,雙手合十上舉。之後換右腿重複以上動作。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生命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04/182546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