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食話食說|吃辣可降低胃腸道癌風險?真的可以「不怕辣」了嗎

火鍋、湘菜、川菜……每到飯點就大排長龍。辣,已經成為了許多人餐桌上的首選之味。這份辣味的刺激,俘獲了數億中國人的味蕾。《2022年中國辣椒產業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國內可以吃辣或喜歡吃辣的消費者量級超過6.5億人。

吃辣雖爽,但腸胃受不了,有時還得跑肛腸醫院,這是許多人對吃辣的認知。但有研究表示,吃辣椒能降低胃腸道癌變風險。這是怎麼回事?

川湘菜館興起助推全民「不怕辣」風潮

這些年來,伴隨著人口流動和生活節奏等變化,辣椒不再局限於湖南、四川等地,已成功地走南闖北。在深圳,湘菜館和川菜的數量都超過了粵菜館。在北京,人們最關注的10大菜系中,川菜和湘菜排在了前三的位次。

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發現,四川辣椒產生的刺痛感的感知頻率等於50赫茲,或每秒50次振動的感覺。而這種「刺痛」會進一步刺激大腦產生內源性嗎啡——內啡肽,從而產生愉悅感。很多人就是對這種感覺上癮,才會「無辣不歡」。

然而,不同種類的辣椒,所含辣椒素的量不同,對口腔和胃部的刺激程度也會不一樣。這種刺痛給人們造成了「吃辣會傷胃」的錯覺,認為吃辣會導致胃炎或引發胃潰瘍。實際上,辣椒並不是導致胃炎和潰瘍的元兇,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和非甾體抗炎藥等,才是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的主要致病因素。

辣椒真的是洪水猛獸嗎?

辛辣滋味下,人們的健康焦慮也持續存在著,尤其是對腸胃的擔憂為重。

2021年,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英國牛津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發表的研究表明,吃辣椒能降低消化道癌變風險。該研究分析了吃辣與3種主要消化道腫瘤(食管癌胃癌和結直腸癌)發病率的關係。研究從中國10個地區,招募了約51.2萬名年齡在30-79歲的人,並進行了10年的隨訪。

結果顯示,吃辣頻率與患食管癌風險呈反比。

與從不或很少吃辣的人相比,偶爾吃辣、1-2天/周、3-5天/周和6-7天/周吃辣的人:患食管癌的風險分別下降了12%、24%、16%和19%;胃癌的相應風險分別下降了3%、5%、8%和11%;結直腸癌的風險分別下降了0%、5%、13%和10%。

但也有人疑惑,既然如此,為什麼有朋友一吃辣就拉肚子呢?

其實,這也和促使「刺痛」產生的辣椒素有關。辣椒素進入人體後會與體內的「辣椒素受體」結合,而過多的辣椒素不能夠被消化道完全分解和代謝。為了把辣椒素儘快排出體外,胃腸道蠕動的速度會加快。這時的突然加速會打破腸道的規律運動,腸道一紊亂,排便就可能變得不規律。由於糞便在腸道中停留的時間縮短,其中的水分被腸道吸收的量也減少,所以導致糞便較稀不成形,出現腹瀉的症狀。

吃辣後的反應跟個人的體質和生活狀況存在一定關係。有的人吃特辣也能面不改色,且事後不跑廁所。而有人在心理壓力大或身體勞累時,經受辣椒素刺激後,胃腸道也會反應得較為劇烈。

適度夠味方為益,如何讓舌尖與健康雙豐收?

辣椒熱量低,營養豐富,是維生素 A和 C、鉀、葉酸和纖維等的極好來源。另外,辛辣的口味能讓使清淡的食物變得生動起來,增加食慾。雖說辣椒有很多好處,且吃辣並不是我們胃腸道生病的直接原因,但這也需要建立在適度和適宜的基礎之上。

特別提示,痔瘡、胃潰瘍、腸易激症候群、膽囊炎等患者應少吃辣椒。而部分人在吃辣椒後可能會出現蕁麻疹、瘙癢和腫脹等症狀。如果在食用辣椒後遇到不適,應立即停止食用並諮詢專業醫生。

其他人群應該適當食用辣椒,一次性大量食用辣椒可能會引起很多不良反應。要想吃得爽又安心,還需要採用適宜的食用方法。

選擇自己能接受的辣度

不同的人對辣椒素的承受範圍有差異,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辣度,即使點「微微微辣」被旁人「嘲笑」又何妨?畢竟健康是自己的。

烹調時應少油、少鹽、少糖

過咸、過油、過多糖分會給身體帶來危害,可以適當搭配一些清淡少油少鹽的蔬菜或水果。

避免空腹吃辣椒

空腹吃辣椒,容易對胃黏膜造成較強的刺激,長此以往容易破壞胃黏膜。

解辣可喝牛奶、豆漿

吃辣過後,牛奶、豆漿、豆奶等是行之有效的「解辣神器」。牛奶等中的酪蛋白能減少辣椒素帶來的刺激,防止其「灼燒」我們的口腔。這樣看來,川渝人吃火鍋、串串都配豆奶也並非無道理。

辣椒傳入中國後,在中餐中的使用,不過300多年的歷史,卻已成為不少人的心頭好,甚至形成了新的飲食文化。每個人吃辣的起點和原因都不盡相同,但卻在一起吃辣的過程中獲得了快意與滿足,創造了生活的美好瞬間。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搜狐健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07/195089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