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雖為永恆之城,教皇終究是凡人之軀。
在過去1961年裡,歷史上266位教皇中的大多數,其塵世遺骨都安葬在羅馬——藏於這座城市之內、之下及周邊的數十處地下墓穴、陵寢和墓地中。
首位安葬於此的是彼得(Peter),這位加利利的漁民,後來成為耶穌基督最早的門徒之一。根據基督教傳統,彼得在歷經一生的遊歷傳教後,於公元64年被釘十字架殉道,葬於羅馬城牆外台伯河(Tiber River)對岸的一處「死亡之城」(necropolis)。
20世紀30年代,人們在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正下方發現了這片墓地的遺蹟,而梵蒂岡(Vatican)城牆下的另一部分區域近期剛向遊客開放。
彼得的早期繼任者作為羅馬主教,領導著一個遭羅馬帝國迫害的小教派。他們被秘密安葬在亞壁古道(Appian Way)沿線鬆軟岩石中挖掘的深達數層的地下墓穴(catacombs)里。
這些在起伏郊區地下綿延數英里的墓室群,陰暗潮濕、霉味瀰漫,無盡的走廊與台階通向更深之處。儘管成千上萬的壁龕已清空遺骸,但人們仍不難想像,當年羅馬士兵在競技場(arena)搜尋處決對象時,早期基督徒舉著火把在這些墓地中蜷縮求生的場景。
首位基督教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在傳說中彼得的安葬地修建了一座教堂。如今,經過數次重建並愈發宏偉,此處矗立著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設計的高聳的聖彼得大教堂。
作為天主教世界的首席教堂,聖彼得大教堂的拱頂——在16世紀重建主教堂時經文藝復興風格規整改造——不僅是90多位教皇的終極安息地,也安葬著歐洲王室成員。

20世紀30年代啟動的考古發掘中,人們在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地下發現了一片墓穴的遺蹟。這裡已靜靜沉睡約1600年未受侵擾。|國家地理圖片集


塗鴉牆(Graffiti Wall)上這個刻有拉丁語與希臘語文字的凹洞,被發現藏有骨骼、布料碎片及其他據信與使徒彼得相關的物品。|國家地理圖片集
曾資助米開朗基羅的著名教皇尤利烏斯二世(Pope Julius II)葬於聖彼得大教堂,但其宏偉陵墓卻位於另一處。米開朗基羅耗時近40年打造的這座陵墓,因繼任者的嫉妒被判定「過於華麗」,最終被下令建在城市另一頭的文科里的聖彼得教堂(San Pietro in Vincoli),墓中並未安葬其原本的主人。

897年,已去世約七個月的福爾摩蘇斯教皇(Pope Formosus)的遺體被掘出接受死後審判,這一事件堪稱傳奇。在教皇法庭(papal court)上,史蒂芬六世(Pope Stephen VI)指控已故的福爾摩蘇斯犯有偽證罪,並非法僭取教皇之位。審判結束時,福爾摩蘇斯被宣判有罪,其教皇任期被追溯性地判定無效。|國家地理圖片集
在聖彼得大教堂的所有教皇遺骸中,891-896年在位的福爾摩蘇斯教皇(Pope Formosus)的身後事最為傳奇。他死後七個月,繼任者史蒂芬六世(Stephen VI)下令掘出其遺體,為其穿上教皇法衣,以「篡奪教皇之位」的罪名進行審判。
儘管有執事被指派為這位已故大主教辯護,福爾摩蘇斯仍被判有罪——遺體被剝去法衣換上破布,曾用於祝福的三根右手指被砍下,最終被拋入台伯河。然而遺體順流漂下後,渾身濕透的身軀據傳仍在創造奇蹟。
一場民眾起義推翻並囚禁了史蒂芬教皇,他於897年在獄中被勒死,福爾摩蘇斯的遺骸隨後被迎回聖彼得大教堂。
流亡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Queen Christina of Sweden)、覬覦英國王位的斯圖亞特家族(Stuart)Pretenders也安葬在聖彼得大教堂,而一群王室成員則安息在緊鄰大教堂的「條頓公墓」(Teutonic Cemetery)這一小塊飛地中。
在對1983年失蹤的梵蒂岡居民伊曼uela·奧蘭迪(Emanuela Orlandi)的長期調查中(此案至今未結),一條匿名線索曾在數年無果後指引警方來到條頓公墓。
2019年,為尋找女孩遺體,兩座19世紀德國公主的墳墓被打開,卻發現完全空無一物——既無奧蘭迪的蹤跡,也無公主們的遺骸,謎團至今未解。


卡利克斯特三世教皇(Pope Callixtus III)的陵墓位於聖彼得大教堂的地下墓穴中,這裡是約148位教皇的最終安息之所。|國家地理圖片集

保羅六世教皇的陵墓位於被稱為梵蒂岡墓穴(Vatican Grottoes)的龐大拱頂墓室群中,該墓室群於16世紀建於聖彼得大教堂地下。|國家地理圖片集
如今,方濟各教皇(Pope Francis)加入了265位前任的行列。這位以打破梵蒂岡古板傳統聞名的教皇,2013年當選時堅持與樞機主教們同乘巴士返回酒店,還堅持自己付車費;拒絕搬進使徒宮(Apostolic Palace)的奢華公寓,選擇住在梵蒂岡境內的招待所;並將羅馬南部山區的教皇夏日行宮岡多夫堡(Castel Gandolfo)向公眾開放,而非自己居住。
因此,方濟各對自己葬禮的安排打破常規並不令人意外。他希望離開梵蒂岡的方式如同他到來時一樣低調。傳統上,教皇葬禮堪稱王室規格——這名副其實,因為直到19世紀中葉,羅馬教皇同時也是義大利中部大片領土的世俗君主。
就連方濟各的前任本篤十六世(Benedict XVI)也被安葬在三重棺木中(柏木、鉛、榆木),棺內裝滿象徵其在位年份的教皇硬幣,並在聖彼得大教堂的高架靈床上供人瞻仰。
方濟各的葬禮卻無此類排場:他的遺體在聖彼得大教堂停放三日,置於地面的樸素木棺中。最令人驚訝的是,方濟各在遺囑中要求不葬於聖彼得大教堂,而選擇埃斯奎利諾山(Esquiline Hill)上的聖母大殿(Basilica of Santa Maria Maggiore)——自1679年以來首位安葬於此的教皇。

方濟各教皇的遺體在聖彼得大教堂停放三日供公眾瞻仰後,將移往他生前指定的安葬地——聖母大殿(Basilica of Santa Maria Maggiore)。他將成為350多年來首位在羅馬聖母大殿下葬的教皇,此前僅有另外七位教皇安息於此。|國家地理圖片集
這座建於432年的教堂,即「以弗所會議(Council of Ephesus)宣布瑪利亞為『上帝之母』(Theotokos)」後的次年所建。其保存的同期馬賽克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聖母瑪利亞畫像之一,其中還供奉著一幅受尊崇的拜占庭聖母像。
更具爭議的現代教會史也融入了這座大殿——16世紀的木質天花板覆蓋著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從新大陸帶回的首批黃金。


聖母大殿內裝飾著公元五世紀的馬賽克畫,以及據說是由哥倫布從新大陸帶回歐洲的黃金所鍍飾的天花板。|國家地理圖片集

2020年3月15日,方濟各教皇在聖母大殿的保羅小堂內祈禱。生前,他要求在這座教堂內修建一座簡樸的墳墓——「入土為安」且不加裝飾,僅以一行簡單的拉丁文銘文「Franciscus」作為標識。|國家地理圖片集
方濟各對聖母大殿的情結始於任教之初,他開創了一個傳統:百餘次出國訪問前後,都會在此祈禱。他還特意在大殿內一座由前任教皇委託製作的「和平之後」(Queen of Peace)聖母像前為和平祈禱——最近一次是在2022年,祈求結束烏克蘭戰爭。
一次訪問中,方濟各注意到「和平之後」雕像旁的小凹室里,有一扇通向曾存放燭台房間的門,由此萌生了安息地的想法。他在2024年與記者哈維爾·馬丁內斯-布羅卡爾(Javier Martinez-Brocal)的訪談錄《繼任者》(El Sucesor)中寫道:「我看到它時就想:『就是這裡了。』」
在臨終遺囑中,他要求「簡樸地葬於土中,無需特殊裝飾」,墓碑僅刻拉丁文教皇名「Franciscus」,並特別指出葬禮費用由「一位捐贈者」承擔,而非教會。死亡、安葬與重生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
羅馬見證了帝國、國王與教皇的更迭,也經歷了諸多如福爾摩蘇斯重新安葬般詭異爭議的教皇葬禮。儘管方濟各的葬禮在教皇傳統中或許顯得不同尋常,但他依然堅定地走在植根於兩千年前的信仰之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