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苦苦掙扎 中國石化企業面臨航空燃料過剩

圖為中國石化燕山石化三廠。(Wang Zhao/AFP)

中國石化企業正努力應對航空燃油供應過剩的問題,這對本已面臨汽油和柴油需求下降的行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彭博社報導,新冠(COVID-19,即中共病毒)疫情過後,隨著航班的恢復,航空燃油需求的增加對石化企業來說是利多,這些企業正深陷經濟復甦乏力、汽車電動化以及卡車轉向液化天然氣等替代能源的窘境。石化企業紛紛湧入航空領域,消耗過去用於生產公路運輸燃料的原料。然而,現在看來,這項舉動過猶不及。

分析公司Kpler的數據顯示,今年的航空燃油供應量已超過需求量的40%以上。從長遠來看,高鐵建設所引起的中國運輸業結構性變化勢必會限制航空業的未來發展。

「增產航空燃油是中國應對柴油和汽油需求下滑的解決方案,但它只是把問題轉移到了其它地方。」Kpler燃料用油分析師扎米爾‧尤索夫(Zameer Yusof)表示。

他預測今年中國石油日均供應將過剩每天39萬桶。「中國國際旅遊業看起來很疲軟,加劇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航空燃油供應過剩。」他說。

雖然2025年中國航空燃油消耗量將繼續攀升,但仍不足以吸收煉油行業新增的額外產能。

近年來,中國石化產業無法指望更多國際航線的擴展,因而轉向指望國內旅行的增長,但也無濟於事,反而給自己帶來了進一步的增長放緩。市場中其它不利因素包括不明朗的消費者支出前景,更新更省油的飛機,以及航空公司為了削減每趟航班所需的燃油消耗而改善的管理。

尤索夫表示,由於「緩解措施有限」,中國石化公司的利潤率將繼續承壓。

與中國大部分過剩產能一樣,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會造成中國境外的麻煩。上個月,Kpler預測中國6月成品油出口量將達到創紀錄的260萬噸,在某些地區可能取代中東和印度的成品油。

多年來,中國石化廠一直在微薄的利潤中苦苦掙扎。

「中國的乙烯產能已經過剩。」雷斯塔能源公司(Rystad Energy)天然氣液體分析師馬尼什‧塞瓦爾(Manish Sejwal)表示,「這一切都發生在全球經濟放緩的時期,乙烯需求非常不確定。」

據Rystad稱,中國計劃在2025年增加600萬噸乙烯產能,並在未來三年內再增加2,000萬噸,使總產能達到瘋狂的7,000萬噸。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大紀元記者吳畏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708/2244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