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華爾街巨頭:中國經濟岌岌可危

中國經濟正處於關鍵轉型期。摩根史坦利(大摩)於9月29日的閉門會議指出,當前中國面臨三大結構性挑戰:養老金體系或將於2035年前後耗盡、房地產市場下行壓力持續、股市雖短期樂觀但長期難以支撐。與此同時,國企密集拋售房產、李嘉誠家族持續撤資,市場信心明顯不足。經濟擺脫通縮、實現再平衡的任務變得更加緊迫。

養老金危機加劇

據大摩宏觀分析師蔡志鵬分析,中國現行社保體系若不改革,至2035年養老金或將用盡。主要問題包括:人口老齡化加速、出生率下滑,以及早期「視同繳費」制度遺留問題。當前採用「現收現付」制度,許多未繳費人員仍享受高額養老金,替代率高達70%,遠超國際建議的50%,使基金長期負擔沉重。

大摩建議在「十五五」期間啟動漸進式改革:提高農村與農民工基礎養老金至每月1000元,建立全國統一分層統籌體系,縮小城鄉差距。預計改革五年後,額外支出約占GDP的1%,財政可控。資金來源包括國有資本劃撥、提高國企分紅率和財政補貼。中長期則應發展企業年金與個人養老金,降低第一支柱替代率至20%-30%,實現公平與可持續並重。

蔡博士強調,這不僅是養老問題,更關係到消費和經濟增長。當前就業與收入預期不穩,導致儲蓄率高、消費乏力。若社保體系增強保障,有助於改善消費信心,預計到2030年可帶動GDP增長0.5個百分點。

房地產去槓桿:國企拋售與資本出逃

房地產市場正經歷深度調整。自2023年「924政策」轉向以來,雖有托底政策,但效果有限。地方財政緊張、庫存高企,若無中央資金介入,房地產調整難以完成。大摩建議由中央政府在大中城市收儲100-200萬套房產,耗資約3萬億元,用3年完成庫存出清,重建市場信心。

國企近期密集拋售房產,顯示其對短預售屋價前景並不樂觀。北京天恆集團9月掛牌出售111套房產,總價超33億元,稱為「優化資產結構」。與此同時,紹興、煙臺、廣州、濟南、廈門等地國企也紛紛清倉,出售房產總量超過數千套,預示其不期待2025年房市回暖。

李嘉誠家族的撤離更引發市場關注。自2009年起,其陸續賣出內地房產資產超600億港元,早在2013年市場高點就開始退出。儘管當年遭批評為「看空中國」,但時間證明其判斷精準。其後潘石屹等跟隨撤退,而恆大、碧桂園、萬科萬達等巨頭則陷入困境。萬達目前通過大幅打折出售項目「止血」,顯成屋地產企業資金鍊之困。

有觀點指出,李嘉誠的國際化早已布局完成,中國雇員僅占其全球員工的四分之一。他對風險極為敏銳,被視為市場風向標。普通投資者可參考其策略,但應等市場穩定信號出現後再行動。目前來看,國企砸盤明確釋放出房價下行壓力未盡。

股市與經濟前景:短期反彈,長期仍憂

大摩策略師Laura指出,股市短期表現受到政策、企業和資金三大因素推動。特別是「924政策」後,思維定勢打破,企業加大創新與出海布局,資金從債市向股市轉移,改善了流動性。10年期國債收益率回升,股市反彈強勁。科技、金融、原材料等行業盈利上調,大摩上調阿里巴巴目標價至200港元,樂觀看待AI相關投資。

但長假前減倉、全球市場不確定性(如美聯儲政策、美股波動)可能抑制港股表現。Laura建議投資者「謹慎樂觀」,重點關注科技股中的外資流入機會。

從長期來看,AI科技雖具潛力,但短期對GDP的拉動有限(僅0.2-0.3個百分點),且可能加劇就業結構衝擊。因此,科技牛市無法單獨撐起大局。要打破通縮困局,還需依賴結構性改革,尤其是社保體系改革和促進消費。

新能源成為亮點領域。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2035年碳減排目標,推動非化石能源比重至30%。產業鏈成本下降顯著,光伏與儲能技術(如鈉離子電池、鈣鈦礦)仍有20%-30%的降本空間。儲能需求從200GWh擴展至TWh級別,利多相關企業如寧德時代、中國石油等。

經濟方面,大摩預計三季度GDP增速為4.5%,主要靠基建邊際托底(5000億-1萬億元),無全面刺激。四中全會將通過「十五五」規劃綱要,明年出台細則,將涉及消費目標、房地產高質量發展等。

大摩指出,當前出口尚可,但內需放緩超預期。以舊換新效應減弱,房地產拖累持續。要實現經濟再平衡,必須推動需求側改革,如通過「兩個三零」構建統一大市場,並讓渡部分WTO發展中成員待遇。

摩根史坦利認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風險正逐步顯現,養老金危機、房地產去槓桿與股市波動構成三大核心挑戰。要走出通縮循環,必須加強社保體系、穩定房地產市場,並深化科技與綠色轉型。未來幾年,將決定中國經濟是否能夠成功完成這一複雜而關鍵的轉型。投資者應保持理性,密切關注政策動向與市場信號。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阿波羅網時方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001/2285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