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喝足夠的水,為什麼口渴的感覺還是沒有改善?」這是患者蘇女士在診室諮詢醫生時提出的問題,她反映自己經常口乾,但喝了大量的水也沒有得到緩解。
醫生聽後便提醒她:「這種情況可能與腎臟功能有關,如果你經常感覺口乾且喝水無效,可能是腎臟出了問題。」
像蘇女士一樣,有些腎臟問題的表現並不直接引起患者的關注,甚至在一開始難以察覺,但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腎功能進一步惡化。
醫生提醒,腎臟不健康時,喝水後的3個常見異常信號不容忽視:喝水後還是口乾、面部水腫、體重增加,這些症狀不僅提醒你腎臟可能存在問題,還可能是身體對腎臟疾病的早期反應。

口渴、口乾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現象,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很多人都會感到口渴,並且通過喝水來緩解。
然而,有些人發現,自己喝水後,口渴的感覺並沒有消失,甚至會更加明顯,尤其是夜間或晨起時尤為嚴重。
當腎臟功能受損時,水分的排泄和吸收出現異常,身體可能會陷入「缺水」的狀態,即使我們喝了足夠的水,腎臟依舊無法有效調節水分,從而導致口渴感持續存在。
腎臟有一種特殊的功能,叫做「濃縮尿液」,即通過調節水分的重吸收,使得尿液中的水分被有效保存,避免過多的水分喪失。

如果腎臟出現損傷,濃縮尿液的能力就會減弱,導致大量的水分通過尿液排出,進而出現持續口渴的症狀。
腎臟還負責分泌一種叫做抗利尿激素(ADH)的激素,調節身體的水分平衡,腎功能不良時,ADH分泌可能出現異常,使得身體無法正確感知水分需要,造成持續口渴。
如果你發現自己即使喝了水,口渴感依然沒有改善,可能是腎臟的警示信號,此時,建議儘早就醫,檢查腎功能,同時,也可以注意控制鹽分和咖啡因的攝入,減少對腎臟的負擔,避免進一步損害腎臟。

面部水腫是很多腎臟疾病患者常見的症狀之一,尤其是早晨醒來後,面部尤其是眼瞼部分常會出現明顯的浮腫,水腫是體內水分積聚的表現,通常與腎臟功能的下降密切相關。
腎臟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維持電解質平衡,尤其是鈉和鉀的平衡,腎臟受損時,鈉鹽的排泄能力會降低,導致體內鈉含量增加,水分因此被大量留存於體內,從而引發水腫。
出現水腫時,首先要通過檢查腎功能,排除腎臟疾病,如果腎臟功能正常,水腫可能與其他因素有關,如高鹽飲食、長時間站立等。
應減少高鹽食物的攝入,增加運動,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同時,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長時間處於同一姿勢,幫助緩解水腫症狀。

體重的異常增加,尤其是在短期內的快速體重上升,也可能是腎臟問題的一個徵兆,很多腎病患者在疾病初期並不察覺到其他明顯症狀,體重的增加往往是最後被注意到的異常之一。
水腫導致的體重增加,往往是由於體內水分的積累,而非脂肪的增加,腎臟不能有效排除多餘的水分時,身體便會出現水腫,尤其是在下肢、腹部以及面部,這些地方的水分堆積導致體重短時間內增加。
腎臟功能不全時,電解質的平衡會被打破,尤其是鈉的瀦留,進一步導致水分大量積聚在身體各部位,體重也因此上升,此時,體重增加的原因並非飲食過多,而是由於身體的代謝出現了異常。

一旦發現體重異常增加,應引起重視,定期監測體重和水腫情況,尤其是早晨醒來後的體重變化,有助於及時發現水腫問題。
如果出現體重短期內明顯增加,尤其是伴隨有口渴、尿量變化、疲勞等症狀,建議立即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儘早發現腎臟功能問題。
腎臟功能不全時,身體的水分代謝和電解質平衡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常常通過口渴、面部水腫、體重增加等症狀表現出來,我們應當對這些信號保持警惕,及時檢查,儘早治療。
定期開展健康體檢,尤需重點監測腎臟功能,此乃預防腎臟病之有效舉措,通過檢測尿蛋白、肌酐水平等腎功能指標,可儘早察覺潛在腎臟問題,進而及時施策應對。

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壓和糖尿病,是腎臟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長期高血糖會對腎臟的微血管造成損傷,導致糖尿病腎病的發生;而高血壓則會增加腎臟血管的壓力,促進腎臟衰退。
有些藥物對腎臟有一定的毒性,長期或過度使用可能對腎臟造成損害,例如,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一些抗生素、化療藥物等。
如果必須使用這些藥物,應該嚴格按照醫生的指示使用,並定期檢查腎功能,確保藥物使用不會導致腎臟受損。
腎臟不健康會影響全身的健康,而腎臟問題往往在早期並不明顯,只有通過細緻的觀察和預防才能發現。

通過保持健康的飲食、適度運動、避免不良習慣,並定期進行腎臟健康檢查,大家可以有效預防腎臟病的發生,保持腎臟的長期健康。
而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了喝水後口渴、面部水腫、體重增加等異常現象,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就醫進行檢查和診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