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包含故事情節,請注意甄別
01
看到錢江晚報的一則新聞。
浙江一位70歲的退休老教授,長年獨居在一棟躍層住宅里,女兒遠在國外。
前些日子,女兒回國,發現二樓的門怎麼也推不開。
用力打開後,眼前的景象令人震驚——房間裡堆滿了大大小小的紙箱,其中許多是尚未拆封的理療床和保健器械。
老教授渾然不覺自己上當受騙了,還很感激保健品推銷員給了她很多溫暖:「這家公司的小伙子不錯的,看我一個人運東西不方便,給我加裝了小電梯。」
女兒帶老教授去檢查,被診斷出患有輕微的認知功能障礙。
因為身邊沒人照顧,才讓推銷員有了可乘之機。
有個網友評價說:保健品騙局背後,是被遺忘的晚年之痛。
是的,比起害怕被騙,很多老人更怕的是沒人陪伴、沒人記得、沒人關心。
中國老齡協會數據顯示,超過60%的老年人購買保健品並非單純追求健康,而是為了填補內心空洞。
當子女的關懷缺位時,那些噓寒問暖的推銷員,便成了老人世界裡唯一的光。
老人們花錢買的,並不是保健品,而是情感關懷。
《空巢》一書中80歲的阿婆,老伴去世後她開始獨居,子女常年定居國外。
她上一次見兩個孩子,還是三年前,此後孩子們連過年都沒回來看她一眼。
後來,推銷員小雷走進了她的生活,像親生女兒般對她細緻入微。
她生病了,送她去醫院的是小雷。
醫生問是她的女兒還是兒媳婦,她回答醫生:哪裡會有這麼好的女兒和兒媳婦啊。
對小雷推薦的保健品,她自然照單全收。
她激動地說道:
「不管小雷推薦的那些保健品對我的身體有沒有用,它們能夠給我帶來幸福感。因此我的錢花得痛快、花得開心、花得心甘情願。」
有人說,人老了,最怕的是沒錢。
可只有真正老了的人才知道,比起沒錢,更怕的是沒人陪。
錢能買到藥,能買到吃的,卻買不到在生病時遞一杯熱水,買不到在難過時陪著說說話,買不到在走不動路時攙扶一把。
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人老了,其實對物質的欲望並不是很大,最大的精神需求是子女陪伴在側。
最大的絕望是在年老無力又命不由己的時候,發現身後空無一人。
02
看過一個小故事,內心很是難受。
一位獨居的老奶奶,凌晨三點從夢中驚醒,胸口一陣絞痛。
她摸索著去夠床頭的藥瓶,費了好大力氣才拿到。擰開瓶蓋時,藥片卻滾落在地。
她扶著床沿緩緩蹲下,昏花的雙眼在地上胡亂摸索著,藥片明明就在不遠處,她卻怎麼也摸不著。
那一刻,七十歲的她,眼眶突然紅了。
要是孩子在身邊,會不會有人為她開燈、撿藥、拍拍她手上的灰?
兒子在上海工作,去年過年只匆匆回來幾天就走了。
事後,她想打個電話,終究怕他擔心。這件事,便成了她瞞著兒子的秘密。
有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的空巢老人超過兩億,其中一半以上子女不在身邊。
孩子遠在他鄉,忙事業,顧家庭,對父母不聞不問,有病沒人管,平時沒人陪。
沒人陪伴的老人,就像風中殘燭,一陣稍大的風,就能把他們徹底熄滅。
他們忙碌了一輩子,操勞了一輩子,為兒女奉獻了一輩子,最後卻只能在無人知道的角落悄然離世。
福建漳州82歲獨居老人被發現時,在家中已去世六天。老人有三個女兒,都在外地。
吉林延邊84歲老人在家中去世,她的子女在外地工作,是鄰居發現異常後報警才為人所知;
北京東里社區一位老人突發惡疾,被發現時已經在地上躺了一天一夜,孩子對此渾然不知…
人這一輩子,好像總在忙著向前走。
年輕時拼事業、養孩子,以為把孩子送進大城市、送進好單位,就是給了他們最好的未來。
可等到自己老了,腳步慢了,才發現那條通往孩子的路,早已變得又遠又長。
醫生李大琳曾收治一位83歲的冠心病患者,每到冬天,病情就會加重。
老人與87歲的丈夫相依為命。
他們不會搭計程車,每次去醫院,都在寒風中等公共交通,再相互攙扶著,戰戰兢兢地走完一段幾百米的上坡路。
兩位老人都有退休金,但身上的衣服卻滿是油亮的污漬,散發著難聞的氣味。
李醫生曾問起他們的子女,老人瞬間泣不成聲。
他們有三個孩子,分別在上海、成都、廈門,一年僅回家一次,平日連個電話也沒有。
人老了,身體難免出現毛病,打針吃藥是常事,可最難熬的不是身體的疼痛,而是病床上的孤單。
生病時,多希望有人遞一杯熱水,多希望有人在床邊說說話,哪怕只是安靜地坐著也好。
老舍先生曾寫道:「病中的人,心最軟,也最需要暖。」
人老了,生病時身邊空無一人,看著天花板發呆,聽著病房裡的儀器聲,那種無助感會比病痛更讓人絕望。
年老最大的心酸不是膝下無子,而是子女在,自己卻成了空巢的守望者。
03
看過這樣一段話:
「年輕時,父母拼盡全力,把孩子托舉到高處;等老了,才發現,孩子越優秀,離父母越遠,父母越孤單。」這話一點不假。
紀錄片《生機無限》裡,記錄了88歲的高建勛老人深夜獨自就診的一幕。

從分診台到診室,不過幾十步路,他顫顫巍巍走了很久,最終在醫護的攙扶下才走完。
醫生懷疑是腦梗前兆,建議拍片檢查,老人卻低聲說:「我湊合活著就行了,不用查了。」
一句話,道盡無盡心酸。在醫生的堅持下,他才勉強同意。
可走出診室,老人又陷入茫然,無助地站在門口,不知該往何處繳費。
好在遇到了一個熱心的年輕人,不僅幫他繳了費,還帶他去拍了片子。
老人曾與老伴省吃儉用,將三個女兒都送往國外讀書。如今女兒們皆定居澳洲,極少回來。
老伴去世後,高大爺便獨自一人守著空蕩蕩的家。

許多父母耗盡心血培養孩子,指望他們光耀門楣。
等到垂垂老矣才發現:把孩子養得有出息的代價,就是沒有人承歡膝下。
孩子優秀,往往飛得遠。
在大城市忙事業,離父母千里萬里。電話少,回家難,父母守著空屋,等一句問候。
離得遠,不光是距離,是心。孩子忙著自己的事,父母守著舊地,孤單像風,吹得心涼。
北京科技大學一對老教授,老爺子93歲,老太太90歲,倆兒子一個在美國,一個在加拿大。
因為父母年紀太大沒法自己照顧,哥倆便商量著讓父母搬去養老院。
一開始老爺子並不願意,可後來他意識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生病了連去醫院都沒人送。
考慮到現實的因素,最終老爺子還是妥協了。
夫妻倆賣掉北京的兩套房,住進了養老院,不指望孩子回國替他們養老。
有太多太多這樣的父母,為子女和家庭操勞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孩子大了,有了家庭、事業,卻不能留在身旁。
臨了,只剩下老兩口在空巢里打轉,陷入孤獨中慢慢老去。
人到晚年,最害怕的不是病痛,也不是貧窮,而是孤獨和被人遺忘,無人關心,無人問津。
04
有人說:晚年的生活,像一場未知的冒險,充滿了期待,也藏著不為人知的挑戰。
那麼年輕時做什麼準備,才能有尊嚴地過晚年?
我覺得主要有兩點:
一是善待伴侶。
少年夫妻老來伴。
父母會老,孩子會有自己的家,也會有自己的事業。
真正能夠陪伴在你身邊的人,只有伴侶,TA是會無條件照顧你,不會嫌棄你,是陪你走到生命盡頭的那個人。
二是沒必要一定要將孩子托舉到遠方。
父母都希望孩子飛黃騰達,可TA真的飛起來的時候,首先離開的就是父母。
如果孩子有天賦、有才能,不要阻礙孩子走向世界的步伐;
如果本身就是一個平凡的人,父母何必一定要費力把孩子推向遠方呢,留在身邊也挺好。
到最後你會發現,那些你覺得出息不大的孩兒,決定了你晚年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年老的時候,身邊有人陪,身後有人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