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男人通常比女人老得慢,但這一關鍵部位不是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加劇,阿爾茨海默病這一神經退行性疾病成為公眾健康的一大挑戰。

令人關注的是,女性被診斷患此病的機率幾乎是男性的兩倍。

對於這種明顯的性別差異,科學界長期以來試圖從大腦衰老的角度尋求答案。

最近,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為我們揭示了大腦性別差異的新視角。

這項由挪威奧斯陸大學等多國研究團隊聯合完成的研究,基於來自14個大型資料庫4726位健康成年人、累計超過1.25萬次的腦部磁共振成像(MRI)掃描數據,追蹤了參與者3年以上的大腦結構變化。

核心指標包括灰質厚度和與記憶功能密切相關的關鍵腦區——海馬體的體積變化。

所有參與者均未患阿爾茨海默病或其他認知障礙,確保了研究聚焦於「健康大腦」的自然衰老過程。

結果發現:男性大腦在更多區域表現出更顯著的體積縮減。

例如,控制身體感覺與運動的中央後皮層,男性每年萎縮約2.0%,而女性僅為1.2%。

這一發現支持了男性大腦衰老速度普遍快於女性的觀點,也與男性普遍較短的預期壽命相符。

然而,這種宏觀差異並未直接解釋為何女性更易患阿爾茨海默病。

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Fiona Kumfor評價道:「大腦容量的性別差異,似乎並非女性高發阿爾茨海默病的原因。」

論文第一兼通訊作者Anne Ravndal也指出,既往研究結果存在不一致:有的顯示男性大腦灰質和海馬體損失較大,有的則指女性下降幅度更顯著。

該研究通過大樣本縱向數據明確了健康衰老階段的男女差異,但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顯然更為複雜。

更耐人尋味的是,Amy Brodtmann教授提出,若某些腦區如海馬體和楔前葉的退化確實是疾病風險所在,女性應顯示更明顯的衰退。

然而,研究未發現女性在這些關鍵區域有更大萎縮,提示疾病風險與腦衰老速度或體積大小無直接關聯。

生理、生化甚至社會、環境因素或許才是破譯謎團的關鍵。

研究人員將教育水平調整作為變量介入後,一些男性腦區體積萎縮幅度縮小,二者差異減弱,反映出教育等社會因素對腦健康的保護作用。

更進一步,當研究考慮「相似預期壽命」而非「相同年齡」時,男女腦衰退速度趨於一致。

這也暗示,生物年齡和壽命背景是理解大腦變化不可忽視的維度。

簡言之,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提醒我們:單純的大腦體積變化難以解釋性別間阿爾茨海默病患病率的差異。

未來,結合更廣泛人群的多樣化資料——包括不同種族、激素狀態、生活方式及遺傳信息的多維度縱向研究,才可能揭示這場神經退行性疾病背後的深層機理。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國際科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021/229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