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孫立平:在這個東西文明的交匯激盪之處

作者:

剛才,有朋友在群里說了這麼一段話:

匈牙利,東歐小國,前蘇聯馬仔,經濟不算發達的前社會主義國家,人口不足千萬,截至目前已經有18位諾貝爾獎得主,涵蓋醫學、化學、物理學和文學諸多領域。如果按人口比例計算,匈牙利是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之一。

事情的引子大家都知道,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匈牙利作家克勞斯瑙霍爾考伊·拉斯洛。

朋友說到的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同時也勾起我原來就有的一些感覺和困惑。

我們是77級78年春入學的。雖然是在北大,雖然其時已是改革開放的春天,但能看到的書還是很少。那時能接觸到的,有一些就是東歐學者的著作(原來是作為內部參考資料印刷的)。印象中就有波蘭的亞當·沙夫。他雖然是一位新馬克思主義者,但他的理論中充滿著人文主義精神(在當時,新馬也是離經叛道者)。這對於我們剛剛從文革中走出的人來說,新鮮而有吸引力。

當時就有一種感覺,這些很小的國家,同樣是經歷了長期的思想禁錮,為什麼他們還能想這些奇特的問題,而且能形成系統的有影響的理論?

到了80年代初的時候,有關南斯拉夫和匈牙利改革的討論及相關理論開始傳播進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科爾奈的經濟學說,他的預算軟約束的理論,可以說影響了中國整整一代改革者。包括像吳敬璉這樣著名的經濟學家,對科爾奈的理論都非常推崇。

這次受朋友那段話的刺激,去查了一下資料。嚯,真的不得了:

哥白尼大家知道吧?居里夫人大家知道吧?蕭邦大家知道吧?弗洛伊德大家知道吧?他們是哪裡人?都是波蘭人。除此之外還有一位亨利克·顯克維支。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有《火與劍》《洪流》《十字軍騎士》等,1905年因《你往何處去》獲諾貝爾文學獎。

波蘭還有一位在學術界大名鼎鼎的人物,齊格蒙特·鮑曼。在《現代性與大屠殺》中,鮑曼將納粹大屠殺解釋為現代理性化進程的極端後果,揭示了官僚體系和技術統治對道德責任的消解。鮑曼被譽為"20世紀最具原創性的社會思想家之一"。

下面這幾位名氣沒上面那幾位大,但貢獻一點也不小。約翰·馮·諾伊曼,知道是誰嗎?計算機之父、博弈論之父;尤金·維格納,知道是誰嗎?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1963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斯特和裴多菲大家都知道,不多說了。他們都是哪裡人?匈牙利。感興趣的朋友還可以查個詞,布達佩斯學派。

捷克,下面這幾位大家都耳熟能詳。安東寧·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弗朗茨·卡夫卡,《變形記》和《城堡》;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這三個國家的人口加在一起,多少?五千多萬。現在五千萬人口的三個國家竟孕育了這麼多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真的令人驚嘆。

原因在哪裡?當然是多方面的,不過,以下三點可能格外值得注意:

東西方文明的交匯與激盪。這些地區在歷史上就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前沿,較早受到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影響。這一點,從其建築的風格上就可以看出。波蘭的哥白尼、捷克斯洛伐克的弗洛伊德(雖然他後來去了奧地利)等,就是在這種多樣而斑斕的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同時,這種交匯處也使得這裡的學者天然具備跨文化視野,能夠吸收西方的文化要素並結合本土的文化元素進行創新。

悠久而斑斕的文化傳統。中世紀時期,波蘭、匈牙利、捷克三國都經歷了各自的黃金時代,創造了輝煌的文化。但說到這個問題,有一點需要辨析。通常,說到一個地方的文化成就,人們總是強調這裡的文化傳統是如何的源遠流長。而這三個國家所在的地區,文化傳統不但悠久,而且斑雜多樣。在歷史上,這些地區都曾經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波蘭、匈牙利、捷克的文化起源都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民族更替。從宗教的角度說,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在這裡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文化起源的多樣性成為三國文化活力的源泉。

獨特的歷史境遇。起伏跌宕的歷史,讓這些國家的知識分子對人性、社會、自由等問題有了更深刻、更痛苦的思考。從早期的民族形成和建立國家,到中世紀的輝煌,從外族的入侵到民族意識的覺醒,特別是在20世紀,波蘭、匈牙利、捷克三國都經歷了巨大的歷史創傷,這些苦難不但塑造了它們文化中堅韌不拔的精神內核,也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可以咀嚼的材料。如果再看一下這些人的簡歷,你可以發現,像科爾奈、昆德拉、鮑曼等,都曾經在體制內工作過,這種內部人的反思與批判,會更深刻,更有顛覆性。

(有刪節)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力平坐看雲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022/2294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