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不累還「暴擊」內臟脂肪 沒試過就虧大了

最近,一種名為「超慢跑」的減脂方法在社交平台火了。很多網友稱,這種運動方式不僅輕鬆易行,還能消耗內臟脂肪,堪稱「懶人也能瘦」的理想選擇。

你是否曾經立下 Flag要每天跑步,結果沒幾天就因為膝蓋痛、喘不上氣、心跳過快等而放棄?你是否看著健身房裡的跑步機心生畏懼,覺得那是屬於年輕人的「刑具」?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超慢跑」這項運動,可能會改變你對「跑步」的刻板印象。

顧名思義,超慢跑就是「超級慢的跑步」。它慢到什麼程度?可能比你快走還要慢!但千萬別被它的「龜速」所欺騙,在康復與運動科學領域,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這種低強度、零門檻的「溫和」運動所蘊含的巨大能量。

那麼,為什麼這麼慢的跑法,反而能成為很多人推崇的運動方式?超慢跑到底有哪些好處?

多慢才稱得上超慢跑?

簡單來說,超慢跑是「跑」而不是「走」。它用一種幾乎不會讓你感到任何心肺負擔的強度,溫和地激活你的跑步肌肉群和心肺系統。

低強度運動在促進細胞層面的健康適應(如線粒體生物發生)方面扮演著基礎而關鍵的角色。超慢跑正是這種理論的完美實踐。

那麼,什麼樣的慢跑才稱得上是超慢跑呢?

1.極低的速度:時速大約在4~5公里/小時,相當於快走的速度。

2.極低的心率:維持在最大心率的50%~60%(一個簡單的估算公式是:(220-年齡)*50%~60%)。在這個心率區間,你能夠輕鬆地與他人交談唱歌,被稱為「談話速度」。

3.標準的跑姿:儘管慢,但它保持著跑步的技術要領——始終有一隻腳會離地,存在短暫的「騰空期」。這與快走(總有一隻腳著地)有本質區別。

超慢跑的5大好處

你要知道

超慢跑的好處有堅實的現代科研作為支撐:

1

高效代謝調節,精準靶向內臟脂肪

研究強調,低強度有氧運動在減少內臟脂肪方面具有獨特優勢[2]。內臟脂肪是多種代謝疾病(如 II型糖尿病)的元兇。

超慢跑所在的強度區間被證實能高效動員脂肪酸,特別是對深層的內臟脂肪進行「精準打擊」,對改善代謝健康尤為有益。

2

卓越的關節友好性:生物力學的勝利

生物力學研究證實,跑者可以通過調整步頻(如增加到每分鐘170步以上)來顯著改善著地力學,從而減少膝關節和髖關節的負荷。

超慢跑所倡導的「高步頻、小步幅」正是這一原理的應用,它能將衝擊力分散至下肢肌肉,從而保護關節軟骨和韌帶,是一種「聰明」的跑法。

3

提升運動依從性,重塑積極生活方式

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通過智能設備數據證明,任何強度的活動都比久坐有益,而「輕度體力活動」總量的增加與死亡風險降低顯著相關。

超慢跑因其無痛、愉悅的特性,極大地降低了人們的心理門檻,使「動起來」變得簡單,從而能有效打破久坐行為,提升全天的活動總量,這對於長期健康至關重要。

4

優化心血管功能,降低疾病風險

針對冠心病患者的研究發現,規律的低中強度體力活動能顯著改善臨床結局[5]。超慢跑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復期安全有效的運動選擇,有助於降低血壓、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穩定心率,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預防疾病復發。

5

促進心理健康與認知功能

運動神經科學指出,低到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能有效減輕焦慮、改善情緒,並促進與學習和記憶相關的腦區(如海馬體)的健康[6]。超慢跑過程中放鬆、近乎冥想的狀態,能幫助我們釋放壓力,清空思緒,實現「身心同步」的健康效益。

超慢跑 vs慢跑 vs快走

結論:超慢跑在安全性、可持續性和健康收益之間找到了最佳平衡點。它不僅是入門者的完美選擇,更是很多追求終身健康人士的基石性運動。

如何開始你的第一次超慢跑?

1

姿態定成敗:學習「忍者」步伐

1、核心收緊,身體微微前傾,想像頭頂有一根線拉著你。

2、步幅是關鍵:放棄「邁步」的想法,而是想像腳在熱鍋上快速交替點地。步幅越小越好,腳掌在身體正下方輕盈落地。

3、步頻是靈魂:目標是每分鐘170~190步。可以使用節拍器 APP或搜索「跑步180步頻音樂」來跟練。

2

運用「談話測試」與「微笑法則」

這是你的天然強度調節器。在跑步時,你應該能不帶喘氣地完整說出一段話,或者臉上能保持輕鬆的微笑。一旦感覺呼吸急促,立刻減速。

3

採用「階梯式」進階方案

1、第一周:超慢跑3~5分鐘+快走5分鐘,重複4組。

2、第二周:超慢跑10分鐘+快走3分鐘,重複2~3組。

3、一個月後:嘗試連續超慢跑20~30分鐘。

秘訣:重在規律,而非單次時長。每周3~5次,效果遠勝於周末一次跑很久。

哪些人群十分適合超慢跑呢?哪些人群又需要特別謹慎呢?

適用人群

·久坐不動的現代人:打破靜態生活的第一步。

·體重基數大或肥胖人士:安全啟動減肥計劃的首選。

·中老年朋友:維持心肺功能、骨密度和肌肉量的「黃金法則」。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壓、II型糖尿病):卓越的輔助康復手段(開始前請務必諮詢您的醫生)。

·運動損傷康復期患者:作為重返正常跑步的過渡橋樑(請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進行)。

禁忌與注意事項

(以下人群需在醫學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

·急性疾病期:如發燒、嚴重感染等。

·不穩定的心腦血管疾病:如未控制的心衰、心絞痛、嚴重心律失常等。

·平衡功能障礙嚴重者:需在安全環境(如跑步機扶杆)或有人陪伴下進行。

超慢跑,用最溫和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一份關於「持久、更安全、更快樂」的健康解決方案。

現在,就系好鞋帶,用一種比散步更悠閒的「跑」姿,去迎接那個更輕鬆、更健康的自己吧。記住,在健康的道路上,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方向和不間斷的腳步。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健康小課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027/2296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