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1日凌晨,四川省阿垻州馬爾康市雙江口水電站紅旗特大橋發生垮塌。該橋今年1月建成。(網絡截圖)
11月11日下午4時許,四川省阿垻州馬爾康市雙江口水電站紅旗特大橋發生斷裂垮塌。該橋橋樑全長758米,主跨220米,主墩高達172米,被稱為「雲中之橋」,今年剛建成。
橋體墜入下方河中騰起巨大煙塵
川觀新聞從當地相關部門了解到,11日16時10分,國道317線馬爾康市紅旗橋右岸橋頭處發生邊坡滑坡,損毀下方道路和部分橋樑。滑坡造成國道317線馬爾康至壤塘道路中斷,暫無人員傷亡,搶通時間暫無法預估。
網傳視頻顯示,山體有大量山石傾瀉而下,靠近山體一側的橋墩和橋面發生斷裂垮塌,橋體墜入下方的足木足河中,騰起巨大煙塵。
馬爾康在線下午6時45分通報稱,11日下午4時許,因變形加劇、山體滑塌,致該段路基及引橋垮塌,無人員傷亡,有關情況正在進一步核實。進出車輛按《交通管制通告》繞行路線通行。
通報還稱,據從馬爾康市交通運輸局、警局獲悉,11月10日15時許,國道317線(K381+030m附近)馬爾康市紅旗橋右岸山體出現變形,相關單位採取臨時交通管控措施,並發布《交通管制通告》。
官方稱「山體滑坡導致邊坡裂縫」遭質疑
官方通報將垮塌原因指向「山體滑坡導致邊坡裂縫」,但科技領域創作者「科普大世界」發文質疑,為何這座今年1月才完成主跨合龍的新建大橋,設計與施工階段沒能預判並規避山體滑坡風險?為什麼不去加固兩岸的山體?是否當初就沒有考察這裡的地質情況?這場「短命」垮塌的背後,是否隱藏著責任漏洞?
「科普大世界」表示,11月10日發現的「邊坡裂縫」並非突發地質變化。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2024年發布的《阿垻州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報告》曾明確指出,馬爾康市白灣鄉所在的大渡河流域屬於「地質災害高易發區」,該區域因板塊活動頻繁、岩體破碎,加上水電站庫區蓄水後可能引發的地下水位變化,易誘發滑坡、崩塌等災害。
「科普大世界」繼續質疑,「作為建在『高風險區』的特大橋,建設前是否對兩岸的山體地質情況進行詳細考察,設計和建造期間為何沒有採取加固措施,為何直到邊坡出現明顯裂縫才發現問題啟動管制?前期的地質監測是否存在盲區?」
高風險區的「雲中之橋」1月才合攏
極目新聞報導說,四川高速公路建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官網介紹,2025年1月14日,G317線大渡河雙江口水電站庫區復建公路工程項目紅旗特大橋220米中跨順利完成合龍梁段砼澆築。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官網2025年1月15日文章也介紹,雙江口水電站G317線復建公路紅旗特大橋主跨合龍。
文章介紹,紅旗特大橋位於阿垻州馬爾康市白灣鄉,「Y」字形橫亘大渡河東源,將馬爾康、金川縣、壤塘縣三地的交通緊密串聯,重塑了區域交通格局。橋樑全長758米,主橋採用三跨一聯預應力砼連續剛構設計,其中主跨220米,主墩高達172米,堪稱「雲中之橋」。
阿波羅網評論員王篤然指出,紅旗橋垮塌暴露出「政治工程重於安全工程」的體制性病灶。地質風險早有預警,卻被壓下追進度、搶形象。中共的基建神話,其實是掩蓋腐敗與責任逃避的舞台。「在中共的基建奇蹟里,沒有奇蹟,只有報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