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沉默人升官 說話人危險 政治局會議潛規則

按:蘇葆立(Robert L. Suettinger)為美國資深中國問題研究者,曾擔任美國情報與國安領域的分析人員,對中共內部運作與政治脈絡具有比較深入的理解。耗時十年撰寫《胡耀邦》一書,系統性整合大量中英文文獻、黨內檔案與訪談,試圖打造一部權威性的胡耀邦傳記。

蘇葆立在《胡耀邦》一書中明確指出:毛澤東死後,中共高層的行為方式並未真正改變。雖然領導人不再動輒槍決對手或群眾批鬥,但那種「政治生死取決於上意」的恐懼文化依然滲入權力結構的每一層。作者透過黨內會議紀錄、胡耀邦身邊人的訪談與中組部文件,揭示了這種恐懼如何在毛死後仍被制度化、再生產。

一、歷史恐懼的遺緒:中共毛式權威的長影

蘇葆立指出,毛澤東以「無限權威」塑造了中共的政治生態。自延安整風起,毛成功建立了一種「批評即叛變」的權力邏輯。書中引述1950年代一位老幹部的話:「在延安,沒有人敢說『不同意毛主席』,那等於自殺。」

這種邏輯在文化大革命達到極致——任何異議皆可被定為「反黨」、「反毛」。因此,政治局會議逐漸失去了討論功能,變成表態儀式。毛的每一句「指示」即等於政策。

1976年毛死後,恐懼雖暫時緩解,但文化與心理創傷依舊存在。蘇葆立引用一位改革派幹部(據信是胡啟立)的回憶:「那種恐懼早已成為本能——你知道說錯話會毀掉一生,即使新領導人講民主,也沒人相信安全。」

換言之,毛的統治不僅製造了政治清洗,更製造了心理自我審查。這是恐懼得以延續的第一層根源。

二、繼承者鄧小平只給「有限的」經濟自由

書中進一步指出,鄧小平雖終止文革,但他並未真正打破毛式權威體制。蘇葆立引用1980年代中辦的一份會議紀要:「政治局討論仍以『徵求意見』為形式,決策實由少數人預先定調。」

胡耀邦在任時多次試圖打破這種慣例。例如他主張「政治局應恢復真辯論機制」,並在1985年會議上要求對重大議題實施記名投票。但鄧小平隨後私下批評他「太天真」。

書中記錄鄧對胡說的一句話極為關鍵:「開會不能像西方議會那樣,黨要有統一意志。」這反映出鄧式改革的矛盾——經濟上放權,政治上仍然集權。雖然他否定了毛的個人崇拜,但保留了毛式黨領導人的權力集中。

因此,政治局會議的沉默並非懼毛,而是懼權力結構仍與毛時代相同——上級不可質疑,對黨領導的忠誠重於真理。

三、派系共生與自保文化:沉默作為生存策略

蘇葆立根據中組部內部評估文件指出,1980年代的政治局形成了「集體沉默」的微妙平衡。會議上大多數人並非沒有意見,而是選擇不表態,以觀望誰最終勝出。

胡耀邦的直率在此格局下被視為「危險」。例如書中提到1986年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胡當面批評部分幹部「只顧位子,不問國事」。結果會後多位常委聯名向鄧小平反映「耀邦情緒化」。不久,他便被邊緣化。

蘇葆立評論道:「在一個政治責任不清、權力高度集中的體制中,沉默是最安全的策略。」

這形成一種制度性悖論——政治局表面是集體領導,實際是集體沉默;而這種沉默本身就是權力運作的核心手段。

四、思想禁區與意識形態的自我防衛

作者也指出,思想控制是恐懼延續的另一支柱。毛死後,雖然「個人崇拜」被批判,但「黨的正確性」仍被奉為最高原則。任何理論爭議若觸及「黨的領導地位」,即被視為敵對。

胡耀邦試圖鬆動這一禁區。書中引用他在1981年一次講話:「我們要允許不同意見,否則怎能改進?」這番話立即被保守派鄧力群在內部批為「削弱黨的統一」。

蘇葆立評論說:「在中共的語境中,自由討論被視為潰堤的開始。」即使毛已死,意識形態仍是禁區。這種「思想絕對權威」使政治局的發言權形同虛設,因為沒有人敢觸碰理論界線。

(資料照片)

五、胡耀邦的挫敗:理想主義的孤立

蘇葆立筆下的胡耀邦是全黨最真誠的改革者,他相信透明與真話能治癒恐懼。然而書中記錄他多次嘗試開放討論,卻屢遭冷場。一次會議後他憤然對幕僚說:「怎麼大家都不說話?這不是開會,是點頭。」

這句話後來成為黨內流傳的諷刺語。胡不理解,沉默已成制度潛規則:說話的人危險,沉默的人升官。

蘇葆立總結:「胡耀邦的悲劇在於,他以為恐懼來自個人權威,其實恐懼早已制度化。毛死了,但毛的制度仍活著。」

六、結語:恐懼的制度化與改革的極限

「即便毛死後,沒有人敢在政治局會議上自由發言」——這不僅是歷史現象,而是中共體制的心理學寫照。蘇葆立指出,中共的穩定建立在恐懼的延續上,而非信任的重建。

政治局的沉默意味著:權力依舊以個人意志運行,而非制度規則;官員更關心自保而非真理;政治討論被取代為政治儀式,中共國的文化仍停留在「怕說錯話」的時代,這樣的結構讓任何真正的「政治改革」都無法誕生,

蘇葆立以極具警醒意味的語句作結:「中國不缺改革方案,缺的是說真話的勇氣;而勇氣,在恐懼成為制度後,就成了最昂貴的東西。」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胡耀邦》 傅龍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112/2304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