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的法人資格即將註銷。(網頁截圖)
隨著法院完成清算程序,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的法人資格即將註銷。這家在上世紀計劃經濟時期成立的科研單位,最終以資金枯竭與運行停滯告終。業內人士指出,研究所的結束並非個案,而是中國半導體科研體制全面收縮的延續。
中共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公告顯示,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以資不抵債被核准進入破產清算程序。該所成立於1970年代,曾是中國早期半導體工藝研究的重要基地。清算公告指出,該單位多年未開展實質業務,無穩定收入來源,清算組在履職期間未接管到任何現金資產,僅有一戶債權人申報債權1,413萬元。法院於10月30日確認清算報告,認定其具備破產條件。
研究所的破產被視為中國科研體制轉向市場化的一個節點。多名科技界人士指出,這類國有科研單位在行政撥款減弱後普遍陷入停擺,反映國企科研與市場機制的結構矛盾。北京科技觀察人士葛先生對記者說,這家研究所的結束並非孤例,「中國的科研體系長期依賴行政預算,沒有自主的經濟循環。撥款減少後,科研活動自然萎縮。」
該所早年隸屬電子工業部,曾參與衛星通信與航天電子元件研製,是中國最早開展積體電路與MOS工藝研究的單位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後,隨著科研任務轉移與人員外流,研究所的生產線逐步停運,至2010年後基本停止科研活動。留守人員主要從事設備維護與資產清點。清算程序完成後,其法人資格將被註銷,廠區與設備資產由法院監管移交。
深圳半導體行業分析師林恆(化名)對記者說,這次破產象徵國有科研體制的收縮,「中國的政策重心正由科研院所轉向企業主導。研究所這類單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缺乏競爭力,也無法吸引資本。」
在全球半導體競爭格局中,中國長期落後於美日韓等主要國家。根據產業協會資料,中國晶片自給率雖在政策刺激下上升至三成,但高端製程仍依賴外部供應鏈。國內超過八成晶圓製造設備需進口,核心光刻機技術完全受制於外國。業內分析指出,中國晶片研發重點長期集中於「追趕計劃」,缺乏獨立技術路線與長期基礎研究。北京一名資深工程師對記者說:「我們的科研更多是項目驅動而非技術導向,結果是周期一過,團隊就解散,專案也無法持續。」
自2024年起,多家半導體項目因資金鍊斷裂或政策變動停工,部分企業撤回IPO申請。2025年6月,AMS公司宣布12英寸晶圓廠重組流產,成為中國地方晶片投資潮破裂的典型案例。業內普遍認為,半導體產業正進入「去泡沫」階段,政策導向與資本熱潮退去後,科研院所首先被清算。
林恆說,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問題在於政策與市場錯位,「科研體系沒有形成持續的創新鏈條,國家任務結束後,體制內的機構就失去存在依據。」
有網民留言說:「科研不是失敗了,是舊體制撐不下去了。」也有人寫道:「一個時代終於被清算,連研究所都成了歷史遺蹟。」
上海半導體器件研究所的破產,標誌著計劃經濟時期科研體制的正式退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