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品牌集中拍賣,華爾街聞到了不一樣的風聲?
上周,星巴克中國賣給了背景很紅的私募資本,計劃要開20000家分店。
這周,漢堡王也以27億元的價格出售中國業務,接盤方是CPE源峰,背景是大名鼎鼎的中信,也非常紅。
他們的擴店計劃也很大膽——要開4000家分店(十年內門店翻三倍)。
今天很多人都在討論一個截圖,為什麼那麼多外資消費大牌都要拍賣呢?
官方一點的解釋,是希望品牌的本土化發展更加深入。
顯然,這過於場面話。
這些外資大牌求拍賣,從市場原因來看,更多是和當前激烈的內卷競爭有關。
價格戰,外資打不起,也打不贏。

想要打贏,那就降工資,減少雇員,省材料成本,用科技與狠活。
顯然,一些外資做不到,因為外資做的是全球市場,他們不會為了一個中國市場讓自己的品牌去卷低價,卷到讓自己員工交不起房租,畢竟很多海外的其他市場都在通脹。
所以乾脆就讓中方資本去做,眼不見心不煩,躺著拿分成就行。
而且金拱門和肯德基就是珠玉在前,誰不想多賺錢呢?

另一方面,外資確實卷不過中國企業。
宜家上新,很快就能搜到多多同款,專利侵權?沒聽說過。
塔斯汀、華萊士,雞腿堡給你干到9.9送到家,還送飲料,你別管掙不掙錢,就問你便不便宜?
庫迪、瑞幸,員工兩班倒,24小時在線,還沒有公積金,你敢不敢?
所以,與其坐視市場占有率節節敗退,不如把牌子賣給中國企業,「共謀發展」。
外資也是資,如果能更好的賺錢,何樂而不為。

當然,除了生意之內的討論,還有一個可能——外資可能覺得會發生市場之外的「不可抗力」因素,比如中國會完成一個偉業。
我相信華爾街收集情報的能力還是一流的,它們或許也感受到了時代的進程。

對於市場之內的原因,我感到深深的憂慮,畢竟低劣的內卷,終究會傷害所有人。
對於市場之外的原因,我沒有什麼特別的看法,歷史自會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