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風向標。但是沒有遠見的父母,很可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多走20年彎路。
父母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的成長就受限了
「我都是為你好」幾乎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禪,在他們的世界裡,自己是最愛孩子的,因此所說的話就是道理的天花板,不容反駁、不容商量、不容違背。
為了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期望成長,他們用愛的語言去束縛孩子,一旦孩子沒有達到自己預想的目標,沒有按照預設的軌跡發展,就會橫加制止,實施更大的控制。
比如,孩子愛畫畫,父母覺得畫畫不務正業,浪費時間,就禁止孩子在家畫畫。這類父母總是「以愛為名」,貌似用心良苦,但往往會給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更大的傷害,也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成長空間。
父母在孩子人生選擇上盲目跟風,孩子的天花板就低了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父母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盲目跟風。
每個孩子的認知能力、學習節奏不同,但很多父母卻習慣用「統一標準」衡量孩子,成績要衝到前幾名,必須要學熱門特長,行為習慣要符合「別人家孩子」的模板。
在為孩子擇校上,聽別人說某某學校好,就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托人找關係,千方百計地想把孩子送進這些學校,完全沒有考慮自家孩子的學習狀況。
在孩子就業選擇上,在沒有過深入調研,也沒有明確的就業方向時,習慣性地迎合大眾選擇,認為公務員、教師等穩定職業更適合孩子,卻忽視了孩子個性化發展的重要性。

父母偏愛打壓式教育,孩子的自信心都毀了
很多父母,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不能夸,夸多了只會驕傲,不如多打壓一下,讓孩子知恥而後勇。
他們信奉「打壓=鼓勵」,於是,當孩子考試取得進步,父母會追問「為什麼沒考滿分,別人都能考第一」;當孩子嘗試做家務卻不小心打碎碗碟,父母脫口而出「你怎麼這麼笨,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久而久之,孩子在「打壓式教育」的成長環境裡,漸漸變的自卑、叛逆、社恐、做事糾結、缺乏勇氣,即使走向社會,也變的沒有目標,沒有方向,總覺得自己不配,最終成不了最自信的自己。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父母有遠見,才能助力孩子成人成才
每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要意識到他們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不是父母實現未竟夢想的工具。就像紀伯倫說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作為父母,只有提升認知,有遠見,才能發現孩子的興趣,並助力其成人成才。
我們要適當放手,有邊界。尊重孩子的隱私,不隨意替孩子做決定,給予孩子充分的自我運作和成長的空間,分清是自己需要,還是孩子需要,在可控範圍內讓孩子去自己嘗試,並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
只有建立清晰的親子邊界,成為孩子內在力量的喚醒者而非替代者,孩子才能在充滿愛與尊重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我們要培養孩子興趣,轉變教育觀念。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不是只有成為醫生、律師、科學家才叫成功,只要孩子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並為之努力奮鬥,實現自我價值,那就是一種成功。
作為父母,我們要多觀察、多傾聽、多嘗試、多引導,支持孩子找到自己的熱愛,並為之不懈努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像種子一樣破土而出,迸發出驚人的意志力。
我們要多帶孩子多見世面,拓寬眼界。我們要儘可能多帶他出去走走、看看,見識不同地方的人文風情,了解世界的奇妙之處。孩子見過的世面越多,才知道什麼是理想中的自己,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才更懂得努力的意義。
我們要多鼓勵,少批評。孩子犯錯了,我們引導改正就行,別總是否定。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給鼓勵,讓孩子在肯定中建立自信,久而久之,他一定會創造出屬於他的奇蹟。
總之,父母的遠見並非遙不可及的夢,只要我們多為孩子的未來考慮,該出手時就出手,該放手時就放手,用長遠的眼光去看待,定能成為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為孩子撐起一片廣闊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