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共國的金融安全已經被放到「首要位置」

 

王岐山:把維護金融安全穩定放在首要位置

他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國際金融領域出現不穩定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型發展型國家尤為不利

  【《財經網》專稿/記者 范軍利】「金融安全直接關乎國家經濟社會穩定大局,關乎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必須把維護金融安全穩定放在首要位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5月9日上海舉行的陸家嘴論壇開幕式上作上述表示。


  王岐山表示,防範化解風險是金融發展的永恆主題,處理不好就很可能引發金融動盪,影響經濟乃至整個社會政治的穩定。「我們將不斷完善金融監管體制機制,在有效監管,防範風險的前提下,促進金融創新。」


  「相對於已開發國家,國際金融領域出現不穩定,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型發展型國家尤為不利。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願同各國金融界一道共同探討當前金融領域面臨的重大問題,共同促進全球金融的繁榮穩定。」王岐山說。


  王岐山表示,金融全球化的迅猛推進,金融創新的不斷加快,給金融業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但同時,也使得金融風險不斷放大,在地區和行業間的傳遞明顯加快。特別是當前世界經濟金融領域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不斷蔓延,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一些金融機構損失嚴重,美元利率匯率持續走低,全球流動性過剩,國際資本走向流向和方式更加複雜。


  王岐山還提到,不斷提高金融監管的能力和水平,改進外匯管理方式,完善外匯管理的法律法規,強化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管。加快構建金融安全網,健全金融應急機制和應急預案,嚴厲打擊各種非法金融活動,加強全社會金融知識普及和風險教育。


  「我們需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智慧和堅韌不拔的決心,需要扎紮實實做好工作。」王岐山表示,將從「加快轉變金融發展方式、繼續深化金融改革、穩步推進金融對外開放,以及確實維護金融發展穩定」四方面採取措施,努力保持金融業穩定健康發展。


  他認為,粗放的發展方式影響了中國金融的發展質量和水平,結構不合理,金融企業效益較低,服務和創新薄弱,人才缺乏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因此,必須將加快轉變金融發展方式為重要任務,比較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金融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對於金融改革的發展,王岐山說,金融改革已經取得了重大的發展,但與現在金融制度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改革任重而道遠。


  此外,王岐山談到,將遵循積極穩妥循序前進的方針,繼續推進金融對外開放,使開放的節奏和力度與經濟發展的水平,市場發育的程度和金融監管的能力相適應。更好的推動中國金融與全球金融的相互融合

***************************************

WSJ:王岐山:中國將加大力度控制通貨膨脹
小2008年05月12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表示,中國將加強宏觀調控,繼續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以防止經濟過熱及通貨膨脹惡化。

王岐山上周五在上海舉行的一個金融論壇上表示,決策者必須防止貨幣供應量由快速增長演變為過度增長,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

王岐山的講話基本重申了中共政府在主要經濟問題上的一貫立場,但卻是他自今年3月出任國務院副總理以來對這類經濟問題所發表的最為詳細和全面的看法。曾任北京市市長的王岐山目前是主管中國金融事務的副總理。

王岐山指出,中國應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並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控制。

王岐山稱,今年迄今,中國經濟一直保持快速增長,但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消費者物價以及固定資產投資水平較高。

中國國家統計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上周五公布,受能源價格上漲推動,4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較上年同期上升8.1%,升幅高於3月份的8.0%,為連續第九個月加速上漲。

中國3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較上年同期上升8.3%,創下近11年來的最大升幅。中國第一季度經濟較上年同期增長10.6%。

Joy Shaw / Shen Hong

***************************************

WSJ:中國通貨膨脹形勢日趨複雜
2008年05月09日10:07

中國的通貨膨脹問題正變得日趨複雜。食品價格上漲速度減緩,但是其他方面的價格開始攀升。

總體通貨膨脹率水平已經從今年2月的較上年同期上升8.7%這一近期高點略有回落。而且,隨著豬肉等一些關鍵商品的價格企穩,總體通貨膨脹率在未來幾個月將進一步下降。3月份通貨膨脹率小幅降至8.3%,不過經濟學家們表示,將於下周公布的4月份通貨膨脹數據可能仍將維持在8%以上。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5月4日曾表示,預計未來幾個月通貨膨脹的上升幅度將更加溫和。

但是,中國尚未脫離通貨膨脹高企的境地。

以中國近年來的通貨膨脹水平衡量,目前的通脹率依然偏高,並且,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還面臨著糧食和其他大宗必需商品全球市場供應緊張的局面。近來,大米主要生產國之一緬甸遭受熱帶風暴襲擊,這使今年以來已經上漲了一倍多的大米價格更加走勢難料。因此,不能排除食品價格進一步上漲的可能性。

在中國國內,也有跡象表明目前為止集中在食品領域的價格上漲正在蔓延至其他商品和服務領域。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這是令人擔憂的信號,他們反覆強調,其主要目標是防止單純的食品價格上漲演變成更加廣泛的通貨膨脹。後者可能帶來諸多風險,其中之一便是:通貨膨脹可能會削弱促進經濟增長的消費支出。

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駐香港經濟學家孫明春說,非食品類商品的通貨膨脹肯定會上升,而且已經在悄悄蔓延了。他認為,如果食品價格降低,而非食品類商品價格上漲,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這就成大問題了。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不包括食品價格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 3月份的漲幅為1.8%,而2006年和2007年大多數時間它都維持在1%或更低的水平。這一指標的加速上升可能反映出,工資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正在反映到更多種類的商品中,考慮到中國作為全球很多產品供應商的重要地位,這一現象將對全球市場產生影響。

另一個推動通貨膨脹上升的因素是:由大多數城市的房價持續上升引發的房租上漲。JP摩根(J.P. Morgan)的經濟學家預計,非食品類商品的通貨膨脹將繼續加速增長,2008年全年的平均漲幅將達到2.5%。

總體通貨膨脹下降可能會減緩政府採取加息等緊縮措施的壓力。中共政府其實並沒有大幅抑制總體需求,因此上,作為全球經濟增長主要推動力之一的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速仍高達10.6%。

但是不斷上升的核心通貨膨脹率卻有可能挑戰政府一直以來相對溫和的宏觀經濟政策。中國央行自去年12月以來沒有再加過息,顯然它斷定由食品價格上漲推動的通貨膨脹將是暫時的。

今年,中共政府官員的工作重點主要放在了兩個方面,一是安撫消費者,以使通貨膨脹預期不會失控;二是允許人民幣兌美元繼續升值,進而降低進口商品的價格。

不過,中共政府為減緩總體通貨膨脹增速而採取的措施可能使通脹形勢進一步複雜化。為了降低通貨膨脹,政府對一些食品類產品實施了臨時的價格管制。官方還將電價和汽油等燃油價格維持在原有水平,中國這些商品的價格長期以來都由政府制定,即使是在煤炭和原油價格飆升推高生產成本的情況下也是如此。這導致了電廠和煉油廠的生產材料短缺以及虧損等問題。

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價格管制措施不可能無限期使用下去。一些官員也表示,他們確實計劃提高國內的能源價格,但是在通脹壓力減緩之前,他們仍不願這樣作。

中國或許正在臨近總體通貨膨脹開始下降的拐點。豬肉短缺一直是整體通貨膨脹飆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最近幾周,國內食品價格一直處於穩定或下降的狀態,減緩了人們對供應不足的擔憂。

比如,中國商務部每周的調查顯示,截至2月,鮮豬肉的批發價格穩步上漲至每公斤近23元(合3.29美元)。從那之後,該價格基本上保持穩定,上周回落至22.21元。

即使豬肉等商品的價格不出現下降,通貨膨脹率也可能降低。中國的CPI去年7月一舉突破了5%,因此從今年7月份起,物價的上年比較基數會大幅提高。如果屆時不出現物價加速上漲的局面,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物價的同比增幅將會下降。

食品價格飆升確實給貧困人口造成了不少負擔,但是目前為止中國的總體消費支出似乎並沒有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第一季度經通脹因素調整的零售額增長了13.2%,與去年第四季度相差無幾。

雖然銷售額數字並不是衡量實際支出的最佳指標,一些調查的確表明消費支出出現了疲軟。但是考慮到很多指標表現強勁,如第一季度消費類商品進口增加以及整體經濟強勁增長等,因此眼下來看,年通脹率超過8%的狀況並沒有對消費支出產生負面影響。

Capital Economics駐倫敦經濟學家馬克·威廉士(Mark Williams)說,我認為消費支出還會快速增長,中國家庭會利用一部分儲蓄來提高他們真正的支出能力。他說,這也就意味著大多數家庭認為通貨膨脹是暫時的。但是如果通脹持續時間長於預期,那麼他們可能就不願意或者無力動用儲蓄了,並且不得不削減開支。

Andrew Batson

**********************************

大量「熱錢」流入,押賭的前提是人民幣升值繼續

  「熱錢」——這種來去迅捷的逐利性投機資金,正越來越引起中國貨幣管理及經濟管理當局的警覺。
  5月12日出版的《財經》雜誌報導,官方研究機構人士透露,4月末,國務院召集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及國家外匯管理局等相關部門,就「熱錢」問題及相關監管進行討論研究,雖然會上僅是聽取各部委意見,並未對「熱錢」問題給出明確政策意見,仍可看出當前形勢的嚴峻性。
  今年一季度,中國外匯存底增加1539億美元,而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FDI)僅為688億美元。按此數據粗略估算,今年首季不可解釋的資金流入達到約851億美元。這一單季的不明原因資金數,甚至超過了以往一些年份的年度數據。「熱錢」的龐大體積已經浮出。
  流入中國的短期國際資本有多少?目前業界普遍使用的測算方法,是用外匯存底增加額減去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中國社會科學院今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以這種簡單方法來計算,2003年至2007年的「熱錢」流入分別為378億美元、1141億美元、466億美元、6億美元和1170億美元。
  但這一計算的基礎顯然過於粗略,作為判斷的依據,這個公式三個主要指標量的確定本身就存在一定爭議。2007年,中國外匯存底的增加值官方數據為4619億美元,而同樣在2007年,財政部通過發行特別國債購買外匯存底,完成了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投公司)注資2000億美元,但具體操作過程並未公布於眾。
  瑞銀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如果轉到中投公司的這筆外匯,是因平倉2005年和2006年的外匯掉期交易而來,那麼2007年實際外匯資產的增加可能就沒有想像中那麼多,但2005年和2006年的實際增加值則會高於目前官方儲備所顯示的規模。
  由於外匯掉期操作過程、對中投公司注資方式、外匯存底具體成分、記帳頻率、結算匯率價格、會計口徑等一系列細節均不明確,這給「熱錢」的估算帶來很大困難。國家外匯管理局肯定是最了解這一數字的機構,但這些數據並不為外人所知。雖然目前對於「熱錢」流入中國的方式存在很多理論上的假設,但在監控過程中,由於很難獲得準確的統計數據,因此,「熱錢」規模究竟多大一直存有爭議。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張明博士認為,簡單根據外匯存底減貿易順差與FDI的方法,計算得出的2003年至2007年的「熱錢」流入總規模為3161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外匯掉期、外匯準備金和中投公司等因素,那麼,這五年來的「熱錢」流入總規模將會上升到4767億美元。而如果進一步考慮到虛假貿易的可能,這一數字將可能超過8000億美元。
  而「熱錢」流入,一方面,享受人民幣升值收益;另一方面,在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獲得回報。實際上,大量「熱錢」流入,押賭的前提是人民幣升值繼續。■

*******************************

【金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創新高

 據新華社5月12日消息,受國際匯市美元下跌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擺脫在「7」關口附近的徘徊,大幅上行。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5月1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較前一交易日走高185個基點,以6.9820創下2008年以來的第34個新高。


  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2008年5月12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9820元,1歐元對人民幣10.8022元,100日元對人民幣6.7869元,1港元對人民幣0.89551元,1英鎊對人民幣13.6240元。


  前一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7.0005。


  上周五,美國國際集團公布季度虧損情況,差於此前市場的預期,令市場對次貸危機影響的擔憂有所加劇,從而導致紐約匯市美元下挫。此後美國公布的3月份貿易逆差等數據較預期略好,但僅支撐美元出現短暫反彈。


  按照12日中間價計算,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幅超過了4.62%。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512/86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