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李時珍曾揭示胡椒的秘密

【新三才網訊】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寫下這樣一段話:「胡椒大辛熱,純陽之物……時珍自少食之,歲歲病目,而不疑及也。後漸知其弊,遂痛絕之,病目亦止。」  


據說,李時珍年輕時經常患眼病,卻始終找不出病因。後來漸漸發覺年年復發的眼疾,竟與自己平時特別愛吃胡椒有關。於是在停食胡椒一段時間後,眼病就好了。康復後,他又試吃胡椒,很快就覺得雙目乾澀,視力模糊。為此,李時珍特在《本草綱目》中收錄胡椒時予以指出,以示後人。  
 

胡椒除用作調味品外,還是常用中藥之一。胡椒,又名浮椒、玉椒,為胡椒科常綠藤本植物胡椒的乾燥果實,主產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華南地區、西南地區也有引種。中醫認為,胡椒性味辛、熱,入脾、胃經,有溫中止痛、開胃消食之功,《本草綱目》言其「大辛熱,純陽之物,腸胃寒濕者宜之」。《新修本草》言其「 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本草求真》言其「比之蜀椒,其熱更甚。凡因火衰寒入,痰食內滯,腸滑冷痢及陰毒腹痛,胃寒吐水,牙齒浮熱作痛者,治皆有效。以氣寒氣既除而病自愈也」。藥理研究表明,胡椒含胡椒鹼、胡椒新鹼等,小劑量內服有健胃驅風作用,可驅除胃腸道積氣,促進消化,大量服用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引起充血性炎症,對子宮有收縮作用。  
  

胡椒分黑、白兩種。黑者為末成熟果實,氣味較淡;白者為成熟果實,種仁飽滿,氣味較濃,品質較好,故調味以白者為佳。中醫理論認為,胡椒除了會令人產生舌麻感外,還能升高血壓。平時屬陽盛內熱、陰虛火旺體質者和孕婦,以及有咯血、鼻衄(流鼻血)、便血、便秘、痔瘡、高血壓、胃潰瘍、牙齦紅腫、咽喉腫痛、口臭等病症者,應禁食或少食胡椒。從祖國醫學角度講,胡椒性熱,古人認為,過食會損肺、發瘡、齒痛、目昏、破血、墮胎等,因此,即使是平時調味也不應過量。對於眼病患者,最好還是借鑑李時珍的經驗,不吃為妙。  
  

現介紹幾則胡椒食療方,供選用: 

1.胡椒粥:胡椒5克,大米50克,食鹽適量。將胡椒擇淨,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食鹽等,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將胡椒1克研為細末,調入粥中服食,每日1劑,連續3~5天。可溫中散寒,健胃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欲不振,納差食少,四肢不溫等。 
  

2.乾薑胡椒砂仁肚:乾薑、胡椒、砂仁各6克,肉桂陳皮各3克,豬肚1個,調料適量。將豬肚洗淨,諸藥布包,加水同煮至豬肚爛熟後,去渣取汁飲服,豬肚取出切片,調味服食。可健脾益氣,溫中和胃,適用於胃脘隱痛、喜熱飲、納差食少、面色無華等。    

3.胡椒砂豆肚:胡椒30克,砂仁10克,生薑15克,大棗5枚,豬肚1個,食鹽適量。將豬肚洗淨,大棗去核,胡椒,砂仁研為細未,生薑洗淨細切,諸藥共納入豬肚中,加水適量,文火燉熟服食,3日1劑,5劑為1療程。連續2~3個療程。可溫中健脾,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之胃脘疼痛、嘔吐、腹脹、腹泄等。 

責任編輯: 陳柏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1215/113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