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科技業10大愚蠢錯誤


圖:雅虎錯失Facebook,成了科技業十大愚蠢錯誤之首。(合成圖片)
 
《PC World》網絡版8月19日撰文稱,如果科技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少犯一些愚蠢的錯誤,今天的科技行業整體趨勢將大為不同,以下就是該網站列出的科技企業所犯的10大愚蠢錯誤。
  
1、雅虎錯失Facebook
  
2006 年時,Facebook還是一家剛剛成立2年的社交網絡,在許多人看來,這不過是一個專為常春藤聯盟設計的數位化操場。當時的 MySpace已經擁有1億用戶,而Facebook僅為800萬。所以,當雅虎斥資10億美元收購這家新興網站時,所有人都認為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應當趕緊拿錢走人,要知道這可是新聞集團2005年收購MySpace時所出價格的兩倍。事實上,時年23歲的扎克伯格也的確於 2006年6月與雅虎達成了協議。
  
但雅虎隨後的財務業績欠佳,而且股票一夜之間下跌了22%。時任雅虎CEO的特里·塞梅爾(Terry Semel)因此將Facebook的收購價格下調到8億美元,但扎克伯格拒絕了這一要約。2個月後,塞梅爾再次將出價上調至10億美元,但為時已晚。
  
現在,Facebook擁有2.5億註冊用戶,其估值約為50億至100億美元之間。而雅虎則在三年間換了兩位CEO,而且依舊為生存而苦苦掙扎。
  
2、Real Networks丟掉iPod
  
很多人都認為是蘋果CEO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發明了iPod,其實不然。賈伯斯只是同意了托尼·法德爾(Tony Fadell)打造一款全新音樂播放器的想法,而此前,RealNetworks於2000年秋天拒絕了這一創意。法德爾之前的僱主飛利浦同樣也沒有接納這一想法。
  
那時,MP3播放器已經誕生多年,但法德爾的創意卻有所不同:這款產品體積更小,外觀更為平滑,而且重點在於開發一款內容傳送系統,從而簡化音樂下載流程。
  
如今,這款音樂傳送系統已經誕生,它就是大名鼎鼎的iTunes,而蘋果則控制招數字音樂市場約80%的份額。法德爾在此期間一直效力於蘋果,並成為 iPod部門負責人,但最終於2008年11月離職。RealNetworks仍然在串流媒體播放器領域占據一席之地,但相比於iTunes為蘋果貢獻的收入而言,該公司的業績實在不值一提。
  
3、索尼和東芝各自開發高清標準
  
新的高清標準大戰使得參與者耗費了大量資金。一方是由索尼領導的藍光格式,另一方則是由東芝領導的HD-DVD格式,但最終還是索尼獲勝了。自 2002年起,雙方便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每一方都獲得了大批支持者,而且互不兼容。到2008年,索尼與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簽約,導致東芝HD-DVD失利。有報導稱,為了爭取到華納兄弟的支持,索尼開出的條件接近4億美元。
  
有趣的是,這兩家企業曾於上世紀90年代為高解析度的電影格式展開過一場大戰。但那時,雙方曾經達成和解,並共同開發出了後來的DVD格式。
  
然而在這一次高清格式大戰中,雙方都損失了大量的資源。倘若雙方於2002年和解,高清光碟恐怕早已成為電影和電視節目的主要傳播渠道。而如今,DVD的銷量仍然十倍於藍光,而串流媒體和視頻點播才是今後的主流發展方向。
  
4、Digital Research:另一個微軟
  
這是一起經典的案例。1980年時,當IBM正在物色一家公司為其新款IBM PC創建磁碟作業系統時,微軟並非第一選擇。事實上,當初的比爾·蓋茨(Bill Gates)建議IBM與Digital Research的加里·基爾代爾(Gary Kildall)合作,該公司那時擁有一款名為CP/M的作業系統。
  
可惜的是,基爾代爾並未把握住這一機會。其實,基爾代爾當時跑去為另外一個客戶送貨,而留下自己的妻子與IBM談判,但他的妻子不滿於IBM的部分條款,所以拒絕了這一合同。
  
於是,IBM找到了蓋茨。事實上,蓋茨與保羅·艾倫(Paul Allen)共同開發的MS-DOS系統是基於蒂姆·帕特森(Tim Paterson)QDOS開發而來,而QDOS本身又是基於CP/M開發的。IBM為最初的IBM PC用戶提供了MS-DOS和CP/M兩款產品,但售價卻分別為60美元和240美元,於是,微軟憑藉低廉的價格獲勝了。
  
在DOS之前,微軟最偉大的產品就是BASIC編程工具。而在DOS之後,便是盡人皆知的事情了。假如當年沒能與IBM合作,微軟又是否能夠成長為今天這樣一家軟體巨頭呢?我們不得而知。
  
5、施樂錯失Alto良機
  
這仍然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20多年前,在Macintosh和Windows PC都沒有誕生之前,甚至連MITS Altair都沒有問世,便有了首台基於圖形界面的個人電腦Alto。這台電腦由施樂帕羅奧多研究中心(Xerox PARC)開發,不僅提供滑鼠和乙太網,並且已經配備了「所見即所得」的文本處理器。
  
但在1973年,個人電腦市場還並不存在,所以施樂並不知道應當如何處理Alto。施樂生產了幾千台Alto並將其分發到各大高校。據說,賈伯斯於1979年造訪施樂帕羅奧多研究中心時看到了 Alto,並將Alto的許多功能整合到了蘋果Lisa和Mac電腦中。不久後,施樂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開始推廣Xerox Star,這是一款基於Alto的技術開發而來的圖形化工作站。但推廣力度不大,且為時已晚。
  
6、唱片行業不斷重蹈覆轍
  
恐怕沒有哪個行業比唱片行業錯失了更多的科技機會。1999年,肖恩·范寧(Shawn Fanning)的Napster使得網民可以輕而易舉地在線分享音樂。唱片公司隨後便起訴Napster為侵權提供便利。之後,Napster公司 CEO漢克·巴里(Hank Barry)要求唱片行業採取類似於廣播的授權協議,對通過網絡傳播的音樂收取版權費。但唱片行業卻對他的要求充耳不聞。
  
Napster用戶很快便跑到Gnutella和Grokster等其他P2P(點對點技術)文件分享網站,而音樂盜版也成為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的頭號公敵。
  
2000 年,MP3.com推出了一項服務,讓用戶將自己的CD上傳到該網站中,並允許其他用戶通過串流媒體方式收聽。唱片行業再次對 MP3.com提起訴訟,並贏得了官司。隨後MP3.com被出售,並被迫改變了商業模式。除此之外,美國唱片業協會還先後起訴了Grokster, Morpheus和Kazaa等3萬多家音樂「盜版商」。
  
不過,唱片公司如今已經與許多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允許其提供合法的音樂下載和串流媒體服務。倘若當初選擇與Napster、MP3.com或是其他任何一個文件分享公司合作,而不是起訴他們,唱片公司或許可以很好地控制數位音樂銷量,而且不會面臨如此之多的盜版問題。
  
7、CompuServe未能把握網際網路機遇
  
當今的各種互動技術、社交媒體以及UGC(用戶原創內容)令人目不暇接,而實際上,CompuServe早在1994年就開發了類似的服務。但是CompuServe非但沒能在網絡世界獲得主導地位,反而被AOL憑藉500億張免費CD擊敗。
  
在上世紀90年代早期,CompuServe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可供利用的海量用戶數據以及較少的競爭。但他們所缺乏的卻是將這些優勢轉換成領先地位的願望。
  
隨後AOL出現了,並且提供了不限時間的統一費率,以及更為簡單的用戶界面。AOL還為每位用戶提供一張免費的CD。這導致CompuServe 的用戶紛紛轉向AOL,而AOL也於1997年收購了CompuServe,並於今年6月關閉了「CompuServe classic」服務。
  
業內人士認為,CompuServe的失敗並不僅僅是因為錯失了一個機會,而是失去了一系列機會。這表明,企業不應當躺在過去的優勢上裹足不前。
  
8、報業錯過網絡分類廣告業務
  
報業已瀕臨滅亡,但Craigslist的觸角卻延伸到各個地方。業內人士將報業衰敗的大部分原因都歸咎於免費的網絡分類廣告,因為該業務曾是報業的搖錢樹。
  
2005 年,全美報業分類廣告的年收入總額為173億美元。自那以後,Craigslist等分類廣告網站便開始飛速增長,導致報紙分類廣告收入急劇縮水。如果 2005年時能夠有一家報紙收購Craigslist,如今的情況恐怕就會大為不同。當然,他們首先得說服Craigslist創始人克雷格·紐馬克 (Craig Newmark)出售該公司。
  
在去年的一次採訪中,紐馬克表示,Craigslist在報業衰退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被過分誇大了,他說:「我認為報業的最大問題還在於其自身。」
  
9、谷歌之前的「谷歌」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最熱門的搜索技術既不是雅虎,也不是Alta Vista、Lycos或Hot Wired,而是Open Text Web Index。這款產品與如今的谷歌類似,為用戶提供高速、精準且全面的搜索結果。1995年時,Open Text公司便聲稱,已經為當時網際網路上約500萬份文檔建立了索引。同年,雅虎將Open Text的搜索技術整合到自己的網站中。
  
但與雅虎合作了兩年後,Open Text卻放棄了搜索而轉向企業內容管理。一年後,谷歌才剛剛嶄露頭角。Open Text之所以會錯失良機,原因在於並未意識到搜索市場的潛力。
  
曾經協助雅虎推廣Open Text技術的通信專家史蒂夫·帕克(Steve Parker)說:「如果說Open Text有何特別之處,那就是在那個時代,它比任何一家企業都擁有與谷歌更為接近的技術。由於比谷歌早三年進入市場,所以谷歌需要不斷燒錢保持快速發展才能追上Open Text,儘管如此,谷歌也完全有可能因為時間緊迫而落敗。如果當初沒有放棄搜索業務,Open Text便有足夠的能力成為當今搜索領域的王者。」
  
10、微軟救蘋果於水火
  
10年前,蘋果陷入嚴重的危機,Mac電腦的銷量被Power Computing和Radius等價格低廉的仿製品侵蝕。蘋果當時現金短缺,股價也僅為5美元,該公司還急於尋找新的CEO來接替吉爾·阿梅里奧(Gil Amelio)。
  
那時,蘋果收到了一筆高達1.5億美元的「救命錢」,而這筆錢的來源似乎有些不可思議,那就是微軟。不僅如此,微軟還承諾會為Mac開發Office軟體。這起交易是由蘋果創始人賈伯斯簽下來的,而賈伯斯不久後也出任蘋果過渡CEO,之後的事情便眾所周知。
  
假如當初微軟沒有出錢拯救蘋果,而是藉機將蘋果置於死地,沒準今天的iTunes和iPhone就將變成WinTunes和WinPhone了。而網絡音樂和視頻市場或許會因為好萊塢的嚴加控制而停滯,甚至更糟。不僅如此,想要尋找Windows的替代品也將更為困難。

責任編輯: 沈波  來源:新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819/14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