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被毛澤東歪曲的朱自清死亡真相

朱自清年輕時的照片(網絡圖片)
 
朱自清在大陸可謂家喻戶曉。人們不但記得初中課本里他寫的散文詩,更記得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於是很多人認為朱自清是餓死的。不過事實並非如此。

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八日,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和民主個人自由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最近,在《中國歷史的宿命》一書里,談到了朱自清和他的死。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20歲時因「感於家庭經濟情況不好,為了惕勵自己不隨流俗合污,改名自清。」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後,朱自清曾在多所中學任教,後公派留學英國一年,曾擔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

被中共樹為民主戰士

朱自清在大陸被稱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綠》、《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人們評論他用白話文寫的散文,具有獨特的清麗風格,給人以「芳香的迷醉」,「他的散文,能夠貯滿一種詩意。」「他的作品一開始就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不過也有人,包括他的好友葉聖陶評論說:《荷塘月色》、《匆匆》等文,「都有點做作,太過於注重修辭,不怎麼自然」。這幾篇散文「論文字,平穩清楚,找不出一點差池,可是總覺得缺少一個靈魂,一種口語裡所包含的生氣」。

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曾擔任徐州榷運局長,任上納了幾房妾,引發家庭變故,轟動徐州,不久父親丟官,家道中落。《背影》描述的就是那以後的父親。

有人評論說,朱自清之所以在大陸文學地位高,主要還不是由於他的學術造詣,而是源於毛澤東對他的抬舉,他被中共封為「民主戰士」,被塑造為接受人民呼喚,終於從象牙之塔里走出來的鬥士,其晚年的「選擇」和「轉變」被界定為知識份子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特別是他的死,更是被中共大肆炒作,用來攻擊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

1948年扭秧歌的「不安」

1948年對朱自清來說,的確是艱難的一年。書中寫到,無論興奮也好,沮喪、惶惑也罷,面對這樣的歷史巨變與轉折,誰都無法迴避選擇。朱自清的政治傾向,用他自己的話,就是一個「愛平靜、愛自由的個人主義者」。儘管他晚年在一次與學生的聯歡中,穿上了一件紅紅綠綠的衣服,頭上戴了一朵大紅花上台扭秧歌,「秧歌這種革命的符號雖然很受有左翼傾向的學生和大眾的追捧,畢竟很難讓國統區高等知識份子接受。於是朱自清的扭秧歌就顯得特別醒目了。」

不過那天朱自清在日記中寫道:「學生兩次來請我們參加大飯廳的學生集會,他們還請我們在臨時搭起的台上扭秧歌。大眾的壓力確實不得了,使我整晚上感到不安。」究竟哪一個才是真實的朱自清?作者分析說,朱自清是個外圓內方的人,待人隨和,不願拂人面子,但這在很多時候並不代表他自己的真實想法。比如一個他很不喜歡的人向他借錢,他同意借錢給他,但在日記中又大罵那人。

沒有哪個教授被餓死的

1948年的特別意義還在於,這一年國民政府推行的幣制改革失敗,使國統區物價上漲勢頭一浪高過一浪,包括大學教授在內的絕大多數中國人都面臨著物質條件的困窘和生活狀況的惡化。不過,朱自清並不是餓死的。

雖然朱自清有9個孩子,但以他的地位和收入,並不至於餓死。當時教授的收入比普通民眾強幾十倍。翻開1948年的日記,人們沒有看到他為食物短缺而苦的記載,相反,多的倒是下面一些文字:「飲藕粉少許,立即嘔吐」;「飲牛乳,但甚痛苦」;「晚食過多」;「食慾佳,終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飽」;……就在他逝世前14天的1948年7月29日,也就是他在拒領美國「救濟糧」宣言上簽名後的第11天,他還在日記里提醒自己:「仍貪食,需當心!」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嚴重胃潰瘍導致的胃穿孔,在北大醫院去世。不過自從毛澤東發表那篇文章後,朱自清就「被餓死」了。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225/197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