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VOA 中國大陸經濟或因地方債務「崩盤」

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可能殃及整體經濟而導致「崩盤」。圖為消費者4月15日在北京一個鞋市場挑便宜貨
圖片來源: AP
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可能殃及整體經濟而導致「崩盤」。圖為消費者4月15日在北京一個鞋市場挑便宜貨

中共地方政府積欠的龐大債務到底有多糟糕?在一些人看來,它已經令政府陷入無可作為的兩難境地;而這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

7月6日由中國總理溫家寶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了多年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存在的風險隱患。儘管政府列舉出幾條措施,要求就此做出整改工作,但是許多分析對此並不看好。

中國近代史學者章立凡對美國之音談及他的看法時直言,他對這個問題的前景並不樂觀。

他說:「現在地方政府大規模的舉債,實際上已經到了要破產的地步。我覺得從中央來講已經管不了它們了。它們現在的自主權也很大。但是,最後這個後果會是要全民來背,如果說一旦產生『崩盤』這樣的事情。」

根據日前國家統計署發布的數字,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已經超過10.7萬億元人民幣。而評級機構穆迪的估算數字比中國官方數字更高出3.5萬億元。

在紐約時報刊載的一個關於中國地方債務問題的論壇上,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政治經濟學教授黃亞生說,西方許多經濟學家在為中國積極果斷的大規模刺激計劃叫好的時候,其實根本不明白中共政府如何積極果斷。他說,地方政府一擁而上地搞出自己的計劃,而這些地方投資平台卻導致其債台高築。

黃亞生說,投資熱潮中相當大一部分可能根本是浪費,並必然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上形成壞帳。

他將中文的「危機」一詞拆分為「危險」和「機會」兩個詞,並如此加以解釋:腐敗的地方政府官員看到的是大量為自己斂財的機會;而中央政府卻完全忽視了潛在的危險。

北京學者章立凡看到的也是同一番景象。

他說:「現在各級政府都是在無限地擴張。無限地擴張自己的權力;無限地擴張自己在財政上的用度、開支。所以說,不靠舉債,實際上有很多事情是難以為繼的。而各種的政績工程,什麼『釣魚工程』等等,目的其實都是要從中給自己撈取好處。」

章立凡將地方政府自我擴張的現象比作癌細胞的克隆。他認為中央政府說要解決,但是除了他稱之為「昏招」的提高準備金率的作法,也沒有什麼有效辦法。

許多經濟學家,其中包括中國官方學術機構的經濟學家,都對央行提高準備金率的負面效果發出警告。他們認為,這樣的作法傷害到的其實是中國經濟中最活躍的成分,也就是中國的私營中小企業;因為銀行在緊縮政策下不會給「央企」斷奶,沒奶喝的只有那些私企。

章立凡提到這樣一個現象:眼下民間貸款相當活躍,而中小企業只能通過這種高利貸方式籌集資金。他說,照這樣的趨勢,如果再不對這樣的政策加以調整,可能在接下來幾個月看到大量中小企業破產。

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經濟社會學教授宋麗娜在紐約時報的論壇上也談及中國私營企業因中國抑制通脹收緊銀行信貸而遭受的衝擊。她說,因此倒閉的公司已經開始激增,而其後果令人堪憂。

面對這樣的境況,政府該如何作為?章立凡說,國內經濟界對於當前的地方債務狀況,以及政府的經濟政策持兩種極端看法,要麼過於悲觀,要麼過於樂觀。他則認為,中央的經濟政策多為「昏招」,沒有一個真正奏效的。

章立凡認為,當前的這些問題如果無法得以有效解決,將會引發社會動盪。

他說:「因為如果中小企業大量倒閉的話,首先失業問題就會出來,那麼就會引發社會動盪。那麼再加上原有的地方的維權事件、群體事件等交錯在一起,也就是說政治、經濟、社會這幾條曲線同時到了某個臨界點的話,有一個總的爆發,那是非常危險的。」

章立凡認為,造成這個「怪圈」的是體制,因此靠技術手段是無法解決的。他說,政府在這些問題上有危機感,但是在作法上卻依靠的是打壓手段。章立凡說,他現在還看不出政府在這方面有改變的跡象。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709/21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