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信貸泡沫史上罕見 比日美更高

158

惠譽認為,中國的信貸規模已達到極限,很難再像過去那樣通過過度投資促進增長,意味著未來的經濟面臨艱難局面。

惠譽高級董事朱夏蓮在接受每日電訊的採訪時表示:

「由信貸驅動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這會造成巨大的產能過剩問題,甚至可能將中國帶入日本式的通縮時代。」

如華爾街見聞此前的報導,惠譽上周對中國影子銀行的風險發出警告:

這些影子銀行的貸款資金流向、貸款方和質押資產質量都不透明,這意味著用於示警的傳統信號現在也無法正常發揮作用。當36%的貸款都留在中國銀行的貸款投資以外時,1%的不良貸款比率幾乎無法體現任何價值。

朱在接受每日電訊採訪時再度表示:

影子銀行體系毫無透明度,系統性風險正在上升。我們不知道借款人是誰,貸款人又是誰,資產質量又如何,而且這損害了經濟指標的作用。

她表示,銀行的壞帳情況數據已經變得無關緊要,因為信託、理財資金、離岸工具以及其他形式的非監管借貸占據了新增信貸的半壁江山。」如果銀行可以隨意將不良資產轉移,那這些壞帳指標就毫無意義。許多銀行對房地產業的風險敞口在帳面上都與房地產無關。「

此前青島、鄂爾多斯、吉林等地的信託產品問題接連被媒體曝光引發關注,而市場傳言光大銀行10天前在銀行間貸款違約從而導致中國銀行間借貸利率飆升,這顯示出流動性可能會突然消失。

朱夏蓮指出:

通常壓力會先出現在邊緣領域,隨後就會波及核心。

惠譽認為,規模2萬億的理財產品是銀行「隱藏的第二資產負債表」,使其可以規避貸款限制,繞開監管者防止貸款過度的措施。這將成為風險的核心,一半的此產品款需要每3個月展期一次,另外25%的展期時間則低於6個月。這讓人不禁想起了北岩銀行、雷曼兄弟等的行業悲劇,它們在批童子發市場突然凍結的時候倒在了短期債務身上。

朱夏蓮認為,儘管中國銀行業在央行的準備金超過3萬億美,但這一規模可能不足以應對龐大的貸款潮的規模。

自雷曼倒閉以來,中國的信貸總額從9萬億美元上升至23萬億美元,在短短5年中複製了整個美國的商業銀行系統的規模。

中國的信貸占GDP比率在五年內從75%上升至200%,而美國次貸危機及日本90年代初經濟泡沫破裂前的該比值大約為40%。朱夏蓮表示:

「我們從未在大型經濟體中見過這樣的情況,我們不知道這是否可持續,未來的六個月將是至關重要的。中共政府擁有很多儲備,它可以也非常願意支持銀行業。真正的問題在於這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意味著什麼,背後也隱藏著社會與政治風險。中國很難像過去那樣擺脫這些資產問題,信貸規模和GDP比值高達200%,而分子的增速是分母的兩倍。」

上周五,中國證券報頭版社論寫到:

「下半年,利率和存款儲備金率尚有下調空間。」

這是在最近幾周一系列不佳的經濟數據披露後,中國官方首次有跡象要準備轉換政策。

報導表示,中國企業今年光利息就高達1萬億美元,這一負擔要高過其他經濟體,大多流動性都被用來償還債務,而不是投資生產。

中證報也對可能的美聯儲縮減寬鬆表示擔憂,認為中國可能會面臨大規模的資本外流。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財經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619/31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