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居民儲蓄額突破人民幣43萬億元 竟然不是好事

china-bank-currency圖片:安徽淮北一家銀行的員工在清點人民幣。(法新社資料圖片)

中國央行日前發布數據顯示,全國居民儲蓄額在今年八月突破43萬億,五年翻了一番。有評論指出,中國國內投資渠道狹窄、物價房價攀升,以及社保機制不健全等是迫使居民增加儲蓄的主要原因。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今年八月以來,全國居民儲蓄額已連續三個月突破43萬億元人民幣,與五年前20萬億元的儲蓄總額相比翻了一番。儲蓄額增速如此之快對整體經濟及民生問題產生的影響,引起國內外經濟界的關注。

中國中央銀行近年發布的一系列社會調查顯示,中國居民儲戶把日常節省下來的資金存入銀行始終是排在股票、債券及房地產等投資項目之前的首選積蓄方式。在中國居民購房、教育和醫療等家庭大額支出日漸擴大的現狀下,公眾增加預防性儲蓄的舉動也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財產保持方式。

深圳的「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所長劉開明就此表示,中國居民儲蓄額攀升首先與中共政府大量印發貨幣的經濟刺激政策有關,而43萬億元儲蓄總額並非意味著中國普通家庭都享有收入和儲蓄方面的均等機會:

「有關的研究顯示,我們儲蓄額雖然比較高但實際上是少數家庭擁有的,擁有大量儲蓄額的人可能是在少數20%的家庭。那麼確實,由於中國沒有社會保障,各個家庭必須用儲蓄為養老、醫療、教育做儲備。相對來說,最近幾年(儲蓄額)增長那麼快與政府大量印鈔票也有關係,43萬億的儲蓄裡面並不是說平均分布的。」

中國央行發布的數據還顯示,目前中國居民儲蓄的比率已達到50%,遠高於其他國家約20%的平均水平。官方新華網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中國儲蓄增長狀況目前已明顯與國內的股市指數波動形成了「蹺蹺板」的現象。過去十年間,中國資本市場每當出現波動劇烈、股市指數發生下跌的階段,居民儲蓄則增長迅速。這一現象從側面印證了中國百姓投資渠道狹窄的尷尬現實。而在居民投資途徑之外,物價房價的攀升、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以及公眾普遍對未來預期不樂觀等因素,也是引發居民儲蓄規模持續擴張的重要原因。

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認為,高儲蓄額對於中國經濟而言則是喜憂參半:

「貨幣發行太多讓人民幣越來越不值錢,就造成了老百姓的儲蓄表面上增長了很多,但實際的購買力、實際的財富水平並沒有20萬億增量反映的那麼大。前些年國進民退的趨勢不是那麼明顯,不是像現在這樣大家對未來中國的前景越來越擔心,經濟、社會、政治也好不確定性增加很多。」

究竟龐大的居民儲蓄能否為金融系統消化,給中國經濟模式的轉型提供內需動力?陳志武教授的回答是,這受到中國國有金融系統單方面只為地方政府及國營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局限。目前看來,中國新一屆領導層上任之後,其經濟舉措並沒有發生大的改變:

「當老百姓把手頭的錢不是自己做直接的創業投資而是都放在銀行做儲蓄的話,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肯定是非常高興的。但很遺憾的是,越是這樣最後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就變得更加嚴重。最近幾天公布的中國宏觀經濟、特別是工業產出等等數據來看,(中國)新一屆政府的政策基本上與原來的領導班子在經濟方面沒有太多本質的差別,照樣是由地方政府唱主角去做更多的基礎設施投資。」

陳志武教授認為,中國居民儲蓄能否像公眾預期的那樣長期保值,將面臨中共政府及國有企業債務等一系列的風險:

「不管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還是國有企業,最後背下來的債務要還肯定還是中國的老百姓去買單。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絕對不是純粹的經濟問題,絕對是政治問題、是這個體製造成的。這就是為什麼如果憲政改革不能夠推動,就不能對地方政府的權力進行制約。根本的原因就是,行政權力、政府權力失控。」

深圳「當地社會觀察研究所」所長劉開明也認為,中國經濟一旦出現大幅度波動,普通居民家庭依靠儲蓄脫困的方式將難以為計:

「中共政府和企業的負債達到120萬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說一旦經濟發生重大的波動,43萬億的儲蓄是遠遠不夠彌補政府、企業包括家庭的大量負債。所以,中國大多數、80%以上的家庭儲蓄是非常少的,不足以抵擋任何可能的天災、疾病包括教育,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陳志武教授還強調,高額居民儲蓄雖給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提供了可能的投資條件,但習近平李克強一屆領導層如不能改變目前靠高投資、高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方式,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將難以實現。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台記者何平的採訪報導。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911/332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