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25萬億地方債震驚中央 防控風險成為首要任務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的話言猶在耳,中央已作出了重要決定。

12月10日至13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分析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總結2013年經濟工作,提出2014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會議首次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12月5日,朱寧在北京告訴和訊網,估計各層級政府的債務總額在25萬億元到30萬億元,約占GDP的60%左右,這其中還不包括社保體系資金的缺口。

朱寧表示,多家券商研究機構都認可這一規模。「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以投資拉動的模式來推動的,投資的報酬率往往低於資金成本。要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必須要阻斷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隱性擔保,允許地方政府破產。另外,在地方政府舉債時要加強對投資者的信息披露。」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占斌則指出,出現這些問題,一方面是有些地方政府官員政績觀存在偏頗,脫離當地發展的客觀實際,根本不顧及後任、後人能否償還的問題,有嚴重的「不借白不借的」錯誤思想傾向;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管理制度方面存在明顯的漏洞。

「我們的基本判斷是如果幾個省債務違約,所有的省都不會還錢的,有錢也不會還,因為中國人法不責眾的思想很嚴重。省市領導之間都很熟,互相都比著看著,如果上海不還錢了,雲南不還錢了,我們北京為什麼要還呢?」日信證券助理總裁崔樹霖告訴和訊網。

朱寧認為,兩方面原因導致地方債比較棘手,一是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提供的隱性擔保。2011年國家曾允許北京、上海、廣東、深圳四地試點發行市政債,但有趣的是,市政債的利率比國債還要低,這是因為投資者都知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會對債券進行擔保。「即使中央政府說不提供擔保,讓市場扭轉預期也是很難的,因此必須有具體的案例,允許地方國有企業和政府破產,投資者才會真正相信中央政府要阻斷隱性擔保。比如底特律破產,無錫尚德破產,投資者逐漸才能意識到隱性擔保靠不住。」

「其次是信息披露。在其他國家,地方債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普遍存在,只要向投資者公開披露財務狀況和現金流就是可以的。現在的問題不是地方債本身,而是它的信息沒有讓投資者了解。如果因為信息不透明在宏觀上積累很大的系統性風險,其代價是很難估算的。」朱寧告訴和訊網。

張占斌坦陳,短期大陸方自主發債還較難成為地方融資的主要來源,融資平台在現階段仍將扮演重要角色,這就要求對地方債務風險保持高度警惕。「特別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做好配套改革:一是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提高地方政府的債務償還能力;二是釐清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和支出責任,減少地方政府的發展壓力和借貸衝動;三是構建完善的地方債務信息披露和風險預警機制,適時構建地方債務評級制度;四是健全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可考慮設立專門的償債基金,保證債務償付有相對穩定的資金來源。」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和訊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1218/357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