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納粹之「美」:讓世界驚悚

作者:

1、德國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國家,特別是南部巴伐利亞州,靠近法國、瑞士、奧地利一帶,你幾乎看不到納粹所留下的丁點痕跡。一幢幢房子鑲嵌在青山綠水之中,乾淨、漂亮、和諧;一個角度,一幅山水畫,每年上百萬的遊客都是衝著這些來的。看二戰史,這些地區沒有發生大的戰役,奧地利幾乎是認主歸宗般的被「和平」的;德法戰場則在北部,靠近比利時;德波之戰則在東面。由於納粹政權是一人一票民選合法政府,不需要偷偷摸摸搞什麼農村包圍城市,所以重點在城市。

希特勒和大多歐洲人一樣有點藝術天賦。當年維也納藝術學院如錄取他的話,他這輩子,頂多開個畫廊,做個小老闆。可歷史恰恰是拒其門外,逼他上了戰場。想起《一千零一夜》中「漁翁和魔鬼」的故事,一股青煙從瓶口中慢慢升起,最後凝聚成一個魔鬼,披頭散髮,無惡不作。

1933年,蔣介石在廬山會見了德國軍事代表團,順便讓他們看看嫡系部隊的訓練情況,結果德國人打分「不及格,慘不忍睹」:軍服皺皺巴巴,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叫花子般的軍隊還沒開打就要輸。

納粹軍隊則非常注重儀表,其軍裝全部用黑色高級毛料,不偷工,不減料,挺括、舒適、莊嚴,加上真皮長靴,腰中皮帶,挺拔、峻美,把軍人之美發揮到極至。中國有首歌「俺當兵人,就是不一樣……」納粹軍隊這套行頭,讓鄰國都嚇壞了,絕對虎狼之師、威武之師。

希特勒在慕尼黑啤酒館起事時,不乏有一幫穿草鞋、露宿街頭、有上頓沒下頓的草根;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出身富裕、受過良好教育、酷愛音樂、有藝術天份的人,其中包括哲學家、牙醫、企業家、設計師等,他們邏輯嚴謹,做事井然。納粹將德國人的原始狂熱和現代力量,完整地結合於一體。

2、納粹相當重視文藝。希特勒上台後,曾六次召開德國式的「文藝座談會」,每次都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創作者能寫出「德國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與會者亦歡欣鼓舞,紛紛表決心。當時在德國,元首就是一切!他指出:一切與納粹主義不合的作品都是壞作品。其作者,要麼投降招安;要麼逐出德國。德國,文化只有一個標準:擁不擁護元首?擁不擁護納粹永久統治?

著名畫家馬克斯∙貝克曼的油畫,被納粹指為顛覆、墮落的藝術,因此貝克曼在德國很難生存,可謂是名譽掃地,其作品只能賣到國外。可喜的,這些流到國外的作品最後都成了世界級的藝術珍品。

德國是傳統、保守的國家,從他們的臉型看,就比歐洲其他民族線條來得硬,嚴肅、不苟言笑,世界小姐選美,少有德國女人入甲。有次在德國南部駕車,誤入岐途,在阿爾卑斯山旁轉了幾個小時都轉不出,結果進入了一「真正的德國」、「中世紀的德國」:周末黃昏,太陽西斜,安靜祥和,教堂、石板街、鮮花、簡易的酒巴露台,談不上什麼慶典和聚會。人們三三兩兩喝著啤酒,女的著拖地長裙,頭上紗巾,男的短裙,貝雷帽(想起吹風笛的),帽上還插根雞毛……這和第三帝國的納粹完全不是一回事。我想,這片如此文明的土地,他們是好父親、好丈夫、好兒子、好兄弟,怎麼會走出納粹惡魔。

華格納是大作曲家,而他的音樂卻是納粹的首選。原因之一,他是極端的反猶者;其次,華格納音樂的節奏,正好與納粹黨衛軍的鐵碲吻合。然而,華格納到底是社會主義者,還是民族主義者,作品中到底有多少反猶成分,人們一直爭論不休。估計它就像中國的《東方紅》,原是陝北小調,加入政治含意後,性質大變。華格納的作品,可能也是這種遭遇。以色列至今不容許華格納的作品在他們國家演出。其實,可能雙方都曲解了華格納。

3、希特勒是納粹藝術、也是納粹美學的奠基者。早在1925年,他就為柏林穹頂大廈繪製了草圖,並堅信:國家只有通過思想和感覺的重塑才能保存下來,如果只有百貨公司和工廠建築,如果只有高樓大廈和酒店,是難以與第三帝國匹配,難以千年長存。首先,帝國首相府要改造,因為它沒有尊嚴,純粹是一個香菸盒。國會大廈也要改造,太難看,像肥皂加工廠,希特勒帝國藍圖表明,柏林將打敗羅馬,成為世界首都。

紐倫堡,當年納粹巨大的閱兵台還在,由於保存不善,非常破敗,但通過影像,仍然能看到當年的輝煌。建築設計師施佩爾是希特勒早年私交,納粹建築得力的實施者,這座能容納34萬人的帝國黨大會廣場,上百盞探照燈,上千面狹長納粹黨旗,幾十萬人整齊劃一的納粹禮……這種場面,是一戰戰敗後的德國強心針,元首一揮手,個個義和團、紅衛兵,無人能夠抗拒。這種場面後來被二三流國家一一複製,動不動就舉行巨大的閱兵儀式,北韓閱兵連拖拉機都上了,可謂東施效顰,虛張聲勢。

施佩爾顯然對希特勤的審美觀了如指掌,加之帝國提供用不完的資源,他投桃報李,天馬行空。他設計的總理官邸有700米長,143米長廊,超過歐洲任何皇宮的長廊。希特勒欣喜若狂,太對胃口了。一個想進見元首的人,從進門到接見廳要走200多米豪華空闊的走廊,沒見到主人,氣勢上就把你壓倒了。捷克總統就是在這裡簽下投降書,把捷克拱手讓出。

1936年,希特勒悄悄收起了刺眼的反猶標語,舉辦了一屆全新的奧運會,從升旗、宣誓、運動員進場、點火炬、吉祥物、團體操、煙火表演,其全部繁瑣複雜的儀式,均是由希特勒精心策劃、納粹政府一手創造的,包括建造大型體育場所,所有柏林街道被粉飾一新,並要求全體運動員向卐字旗致敬。這些玩意兒,2008年中國奧運全盤繼承。

當年,隨中華民國體育代表團到德國採訪的年青記者儲安平激動地寫到:「在這一個世界運動會裡,沒有國家的鴻溝,沒有種族岐視,他們卻站在平等的地位,萬眾歡呼若狂,幾十萬條粗壯的胳膊,像鐵一樣平伸著,沒有一點顫動,沒有一丁下斜,他們德意志的精神,那時候完全在一條臂膀上,德人之擁護領袖如此熱烈,實令人欽佩!」

4、納粹美學有幾個核心的東西:大、簡單、堅固、實用,有暴力支撐的壓迫感,注重形式感觀上的衝擊力。從納粹黨徽、行禮、服裝、軍歌、閱兵、集會,到外交文件用詞;從水晶之夜到火炬遊行;從奧林匹克運動會、施佩爾建築、佩洛克雕塑,到里芬施塔爾的電影,包括以後實戰中,頭上幾千架飛機,地上馬達隆鳴的立體進攻,都貫串著納粹美學,形式感特強。每當一個城市淪陷,希特勒總是第一時間趕到,他特別喜歡這種別人附首稱臣的征服感。

這些納粹審美特徵,無論戰前還是戰後,都在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程度不同地表現出來,因為他們和納粹相似:用槍炮、暴力——包括視覺暴力征服對方。戰後,蘇聯一系列的大型建築,如共產國際大廈、蘇維埃宮、列寧格勒飯店,均體現了這些特點。1949年,「新中國」初建,當局馬上建造世界最大的天安門廣場和十大建築;北朝鮮的平壤大規模城市改造和碩大無比的個人雕像等,也與納粹美學相同。最大、最高、最強,以致沒有人可以超越,這種納粹美學影響至今。

納粹美學還特別強調秩序、整潔,它和暴力、破壞,構成極度扭曲的矛盾體。他們會在舒伯特小夜曲中把人送進毒氣室,也會把人皮扒來做成高級工藝品,他們制定了世界第一個《動物保護法》、《公共場所禁止吸菸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並對國家公務員制定了極其嚴格的廉潔規定,不作為、抗命、貪腐、包二奶都是絕對不允許的。作為領袖,希特勒是表帥,是模範。他和勞倫愛娃的愛情故事驚心動魄,其忠貞、壯烈程度遠超過《羅密歐和朱麗葉》,其操守是所有共產主義領袖不能與之相比的。

我在《哲學手記》一文中寫過這麼一段:(1933—1945)思想混亂的鎖匠提供了一個核心,酗酒的詩人提供了部分精神基礎,經濟學怪人提供了一點意識形態的東西,相公癖的陸軍軍官提供了退伍軍人的支持,牙科醫生提供了一個納粹符號,喜歡鬥毆的街頭皮條客提供了一首歌,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流浪漢提供了7馬克50芬尼的活動基金,為了迎得中老年婦女的選票,31歲大齡未婚青年阿道夫∙希特勒,語無論次地走到了前台。十三年後,這群怪物組成了人類史上最有效力、最強大、最廉潔、最秩序、最具破壞力的政府,他們橫掃歐洲,所向披靡。

5、世界上凡妄稱「崛起」的國家,最後總是以滅亡告終,笫三帝國當然也不例外。歐洲戰火停熄後,納粹的陰影慢慢消失,德國人進行反省,並在尋找過去失落的好東西。中部城市達累斯頓基本被盟軍炸平,重建時,他們尋找一座座舊圖紙、照片、記憶,完全按照巴洛克風格給予恢復,連路燈都實物還原。在德國旅遊,你會發現一些小城鎮,這麼古老,卻又保護得這麼好,其實是戰後重建的。

德國戰敗,納粹的影響快速消退,德國人痛定思痛,收斂誇張之氣,他們把首都放在偏僻的波恩,總理府小得可憐,再也沒有氣勢豪邁的大廣場;總理府門前是個一周開七天的蔬菜市場,部長們下班時順便買些菜帶回家,魚蝦的腥味和周邊小咖啡店飄出的香味混在一起……德國返「俗」了。

柏林,你已經很難找到納粹的影子,即便希特勒最後的地宮也灰飛煙滅,難尋蹤影。柏林圍牆不是納粹標誌,它只是納粹的延伸品。在科隆雙力人店,我買了一些不鏽鋼製品,原因是工藝好,愛不擇手。德國人骨子裡的東西沒有消失:簡潔、實用。

納粹本是國際共產運動史中的一部分,源頭是暴力革命,是具有德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納粹另一指稱是法西斯。墨索里尼說,法西斯就是美。我們說,法西斯的美,是刺刀下千萬具屍體堆砌起來的、血流成河的美,這種美,曾讓世界驚悚。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中國人權雙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227/520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