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比工作更累的,是情緒勞動

不要把工作, 變成多麼艱苦的事情。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張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一個人工作的絕大部分壓力,並不來源於工作本身,而是源自人際交往中產生的內耗。

有人自我調侃道:上班拿的不是薪水,而是精神損失費。

每一個職場人,都經歷過這種心酸。

被工作任務壓得半死,還要擠出笑臉來,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對於不懂裝懂的客戶,要三番五次地解釋;

對於脾氣暴躁的上司,要低下頭來認錯賠笑;

對於陰陽怪氣的同事,要委屈自己虛與委蛇……

梁永安教授指出,今天的工作之苦,早已不是身體的苦,而是我們在精神上的疲憊。

很多時候,真正累倒我們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過載的情緒。

1

職場如劇場,

每個成年人都是戴著面具的演員

看到過一幅漫畫,很有意思:

幾個上班族,提著公事包,行色匆匆地走在路上。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戴著清一色的微笑面具。

這一幕,像極了對現實生活的諷喻。

不論各行各業,當入職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要求情緒穩定,波瀾不驚。

哪怕被氣到崩潰,卻仍然要保持微笑,把社交面具牢牢焊在臉上。

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認可和信賴。

相聲演員潘斌龍,曾在《涼子訪談錄》中談到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他在某劇組擔任副導演時,因為名氣不足,全組成員都不拿他當回事。

但為了能保住這份工作,他把委屈都咽在了肚子裡。

導演對他頤指氣使,讓他端茶倒水,他敢怒不敢言,只能唯唯諾諾接受;

部門小領導讓他挨個去聯絡群演,他雖心有不滿,但仍表現得很樂意,連打了幾十個電話。

跟演員溝通時,他也要在心裡反覆斟酌話術,生怕對方反感。

那段時間,他常常凌晨三點才睡覺,六點就得起床。

嚴重匱乏的睡眠,再加上不斷加劇的內耗,讓他心力交瘁。

潘斌龍坦言,那段時間,自己被折磨得神經衰弱,每天都犯愁。

白天還能裝得沒事兒人一樣,維持一個成年人的體面,但一到夜裡,就忍不住一根接著一根地抽菸。

這就是職場人的心酸,哪怕心裡傾盆大雨,表面上也要裝作雲淡風輕。

作家劉震雲說過:「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經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著委屈。」

每一份工作,都有道不盡的心酸和無力。

身體累了,睡一覺就能緩過來。

但心被困住了,再美好的生活都會變得索然無味。

這些情緒上的起伏和壓抑,會讓你受盡苦頭,在日復一日的消耗里變得了無生氣。

2

過度情緒勞動,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1983年,美國社會學家hochschild提出一個詞叫「情緒勞動」

他指出,人們在工作中,不僅要付出腦力勞動、體力勞動,還會不可避免地消耗自己的情緒。

情緒勞動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內心感受,一個是外在表達。

當內心的感受無法表達時,自己付出的情緒勞動也就越多。

網友@小艾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小艾是一家大公司的普通員工,在上海最繁華地區的上班,每天出入豪華的辦公大樓。

很多人都羨慕她,有一份如此體面的工作。

但小艾卻整日愁眉苦臉,因為她根本無法應對公司里的人情世故。

她個性敏感內向,只知道悶頭幹活,一遇到人際衝突,就會下意識地緊張和逃避。

不論是組長搶了她的功勞,還是同事說了她的壞話,她都會假裝不知道,然後一個人躲起來流淚。

為了顯得自己合群,她還強迫自己參加團體活動,一邊聽著無關緊要的事情,一邊擠出微笑來回應。

在別人眼裡,小艾是好脾氣的軟柿子

但只有她自己才知道,應付別人的每一次對話、每一個表情都讓她感到憋悶不已。

那些藏在心底的嘶吼和反抗,最終都被理智壓下了而已。

漸漸地,小艾心裡的負能量越積越深。

她覺得自己從裡到外,整個人都累透了,疲乏了,如同行屍走肉般不得自由。

她還患上了焦慮症,開始失眠,做噩夢,頻繁出現了心悸的症狀。

過度的情緒勞動,正在壓垮每一個正常人。

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曾做過一項人群調查,結果表明:

與能自由表達感受的人相比較,習慣於壓抑情緒的人更可能抑鬱,早亡風險也增加了35%。

情緒勞動,就像一個隱匿的殺手。

它能毀掉的不僅是時間、健康,還有人們對於未來生活的熱情和信心。

你若放任不管,就會讓自己一步步陷入深淵。

3

心態好了,內耗就少了

日本作家松浦太郎說過:「所謂人生困境,不過是你胡思亂想,自我設置的枷鎖。」

減少情緒消耗,須得從內心著手。

放下過度的思慮,甩掉多餘的念頭,你才能輕裝上陣,成為一個合格的職場人。

對於如何減輕情緒勞動,晚君建議你養成三種心態。

1.牛油果心態

你見過成熟的牛油果嗎?

雖然果肉偏軟,但是一直往裡挖,就能挖到一顆無比堅硬的果核。無論外界有多大的風吹草動,都震動不了它的內心。

你之所以內耗嚴重、情緒枯竭,是因為你內核不夠穩定,沒搞清楚上班的重心。

上班的目的,說到底只有兩個:賺錢和提升能力。

你多一分精力去考慮自尊,就少一分精力精進自我;

多30分鐘自怨自憐,就少了半個小時來解決問題。

把寶貴的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你便不會理會外界的閒言碎語,自然能把工作處理得遊刃有餘。

2.橡膠球心態

作家塔勒布曾在《反脆弱》中,提出過兩種人生狀態:

第一種人像玻璃球,一遇到風波,就會摔得粉身碎骨;

第二種人像橡膠球,摔到地上不僅不會壞,反而彈得更高。

在職場混,哪有不受委屈的。

領導的批評、同事間的小摩擦,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只有像橡膠球一樣,有彈性、耐摔打,我們才不會因為一兩句難聽話就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把臉皮練厚點,把心態放寬點。

該聽的建議聽進去,無端的指責不入耳。

能在複雜的職場中嘗到甜頭的,永遠是那些皮糙肉厚不怕摔的人。

3.雕塑家心態

一件雕塑在成型之前,要至少經歷構思、定稿、放大製作、翻模等十個基本步驟。

而且在此過程中,還要用工具不斷修理、打磨,才能得到一件真正的藝術品。

工作也是如此,需要我們不斷的調整狀態。

所以別眼高手低,你所付出的那點努力,可能遠遠夠不上你想達到的成績;

也別自怨自艾,你所遭受的一切,別人也都曾遭遇過。

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使命,把遇到的爛人爛事當作升級打怪的過程。

不斷發現自己的短板,然後查漏補缺。

精進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情商。

向內歸因,反求諸己,你也能化解工作中的一個個難題,成為獨當一面的職場高手。

歌德在《書簡集》中寫道:

「如果工作是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工作是一種義務,人生就是地獄。」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其實是你的心態和立場。

千萬不要把上班,當成多麼痛苦難熬的事情。

接下來的日子裡,停止胡思亂想,停止自我戕害。

把內耗的精力拿來提升工作能力,遇事修性,遇人修心,你也能逃脫精神苦役,在職場中脫穎而出。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23/2057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