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古今:五位帝王四次滅佛的歷史 重演雷同的結局

作者:

第五位:後周世宗柴榮

雄才大略,被譽為五代時第一明君的後周世宗的柴榮,全面改革,開疆擴土,戰無不勝,但為何如此短命?敗家毀業於一旦呢?

其實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後來的宋太祖宋太宗引以為戒,締造出宋朝的盛世繁榮。

柴榮繼位的第二年,955年五月,下詔大毀佛寺。境內佛法寺廟,除了有皇帝題字的可保留外,每縣只留一寺,其它盡毀。全國共拆廟30360所,毀佛像鑄錢,近百萬僧尼被逼還俗[13][14]。

佛法興盛的年代,許多人不敢毀佛像,柴榮開釋說:「佛是佛,像是像。佛連身上的肉、眼都能施捨,砸佛像鑄錢,佛也會同意的」。鎮州(今河北石家莊正定縣)大悲寺有一尊銅製大觀音菩薩極為靈驗,去砸佛像的人都折斷手腕而死,無人敢再動。柴榮親自用大斧子砍毀菩薩胸部――禁軍統帥28歲趙匡胤(後來的宋太祖)和他弟弟16歲的趙匡義(後來的宋太宗)正在一旁,見證了這段歷史[6]。

柴榮問過精通術數的王朴:「朕能活幾年?」王朴答道:「三十年後非所知也。」柴榮誤以為還能活30年,很高興。而王朴卻另有寓意,柴榮在位五年六個月,五六正和三十之意。

959年,柴榮大兵取幽州,契丹沿邊城壘皆望風而下,蕃部連夜晚逃遁。車駕至瓦橋關,柴榮登高觀六師,問來獻酒肉的百姓:「此地何名?」對曰:「歷世相傳,謂之病龍台。」柴榮默然,立刻上馬回奔。當晚發病,胸生惡瘡。

柴榮以前曾夢神人送給他大金傘加《道經》一卷,之後才得天下。發病當晚他又夢見那個神人索走了金傘和《道經》,他驚醒後說:「吾夢不詳,豈非天命將去耶!」[14]不久,胸瘡潰爛而死。時人傳為毀佛砍像之報。

柴榮5歲幼子繼位不到1年,被他的禁軍統帥趙匡胤奪了江山,落得亡國敗家。

幾年前柴榮滅佛時,禁軍統帥趙匡胤就曾拜訪神僧麻衣,趙匡胤說:「現在滅佛毀像,可不是社稷之福。」麻衣說:「難道忘了三武滅佛招來的災禍麼?」趙又問天下何時平定?麻衣說:「辰申間當有真主出,佛法亦大興矣。」後來趙匡胤登基於庚申年正月甲辰,應驗了預言[15]。

吸取了三武滅佛的教訓,親證了柴榮的報應,趙匡胤初登皇位就廢止了柴榮滅佛的政策[16],屢建佛寺、佛像。在當年柴榮親砍佛像的鎮州古剎,971年,趙匡胤下詔擴建龍興寺,並鑄造比原來還高大的千手千眼觀音銅像(共42臂,高22米),這就是今天正定大佛寺大佛的由來。後繼的宋太宗趙光義更加推崇佛法。伴隨著佛法的復興,宋朝的經濟走向了空前的繁榮。

重蹈覆轍,歷史重演

既然歷史是在重複中循環而進,今人一定能從歷史的教訓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三武一宗滅佛,身強力壯的四位帝王滅佛後很快暴死。後繼者凡是糾正錯誤,力挽狂瀾的,國家很快走上盛世之路;延續錯誤的繼任者,則是國破家亡,殃及子孫的悲慘結局。

自古剝奪信仰的都是以失敗和惡報告終,西方的先鑒更加強烈。公元一世紀時,古羅馬帝國,為了剷除基督徒的信仰,以國家謠言污衊基督徒,用謊言去蒙蔽人民參與迫害,後來招致4次大瘟疫席捲全國,約一半人口在瘟疫中喪生,強大的不可一世的古羅馬帝國也由此衰亡崩解。

而今紅朝系統性地毀滅信仰、迫害信仰,遠非古今中外任何國家可比。中共開始就系統地洗腦,以無神論毀滅了所有的信仰,文革中破四舊,砸廟毀像、迫害僧尼,只不過是對信仰的最後圍剿。沒有信仰就沒有了善惡有報的心理約束,人們被洗腦洗成了「共產教徒」,正義被扭曲為仇恨,對中共謊言劃出的敵對人群,肆無忌憚地鬥爭、迫害甚至鬥殺。人民追隨中共鬥殺地主,如今中共官僚貴族都成了大地主;追隨中共鬥殺資本家,如今中共官員家族基本都是資本家;追隨中共「消滅剝削」,如今百姓受著中共最嚴重的剝削;追隨紅朝一次次的運動,和平時期造成了8000萬同胞非正常死亡,超過兩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總和。中共做惡,人民承擔?這難道不是喪失信仰,追隨中共的惡果?

紅朝舊惡未報,又做新惡。1992年,以法輪功形式傳出的法輪佛法,迅速傳遍中華大地,至99年習學者達一億人,「真善忍」的信仰深入人心――以毀滅信仰起家的中共不能容忍,更為妒忌心極強的江澤民所不容。靠「六四」屠殺學生、鎮壓民主運動登台的江澤民,毫無政績,想用鎮壓法輪功來給自己樹碑立傳。99年發起運動,鋪天蓋地的謠言給全國洗腦,煽動人民仇視法輪功,至今已造成數百萬人被抓捕拘禁,數十萬人被勞教,數萬人被判刑,已證實的三千多人迫害致死,另有數萬人失蹤……如此肆無忌憚地毀滅信仰,其結局已在歷史上多次展現了。但可怕的是,紅朝用謊言蒙蔽人民去詆毀法輪佛法,敵視「真善忍」的信仰者,把不明真相的人民也捲入了中共即將來臨的惡報之中。

歷史的教訓,將在今天迫害信仰的紅朝和不明真相的人們身上重演?規律如此,僥倖難逃,這也是歷史的必然。莫信紅朝隨波去,也就是今人最明智的選擇。

以古為鑑,可知興替。這裡既有朝代的興替,也有自身的興替。

參考文獻:

[1]《魏書・世祖紀》

[2]《魏書・崔浩列傳》

[3]《周書・卷五・帝紀》

[4]《隋書・高祖本紀》

[5]《舊唐書・高祖本紀》

[6]《佛祖歷代通載》

[7]《舊唐書・武宗本紀》

[8]《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9]《全唐文》卷八十一

[10]《唐會要》卷四十八

[11]《資治通鑑・唐紀六五》

[12]《舊唐書・宣宗本紀》

[13]《新五代史・周本紀》

[14]《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二、六

[15]《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三

[16]《續資治通鑑長篇》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明慧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819/1160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