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杜心武:「私有制離場」論為何震撼中國

作者:
絕大部分中國人看到這篇文章,第一反應不是文章說得對不對,而是這是否中央在「放風」,即是否借一些人的口,說出中央大權在握的人不願意說出的話。「放風」是中共官方輿論戰的標準套路。在毛澤東時期,一篇名不見經傳的作者發表在某個「角落」中的文章,可以引發一個大風暴。

最近中國新聞不斷。一名自稱是「資深金融人士,常年在中美加三地居客,在頂級投行工作10年,又投身網際網路金融。我是交易員、投資人,也是作家,在新浪、彭博、財新設有專欄」的吳小平,在自媒體上發了一篇題為「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應逐漸離場」的文章,引起中國輿論界熱議。

文章不斷被轉發,刪除。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各大官方媒體紛紛出文反駁。人民日報安撫私營企業:「國家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是明確的、一貫的,而且是不斷深化的,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更不是過河拆橋式的策略性利用。」中國高級官員也出口力挺私營企業。

從各方反饋看,這個吳小平並非一個很知名的人物。他的自我介紹,一眼望去,很有自吹自擂的風格。照理來說,這種語出驚人的自媒體文章,不至於引起這麼大的反響。

這種反響是如此反常,其背後的原因值得深究。

絕大部分中國人看到這篇文章,第一反應不是文章說得對不對,而是這是否中央在「放風」,即是否借一些人的口,說出中央大權在握的人不願意說出的話。

放風作為一種輿論套路

「放風」是中共官方輿論戰的標準套路。在毛澤東時期,一篇名不見經傳的作者發表在某個「角落」中的文章,可以引發一個大風暴。

最早的例子是1954年的俞平伯批判事件。俞平伯是研究《紅樓夢》的權威,1952年他出版了《紅樓夢研究》一書,廣受好評。1954年,他在一個刊物上發表《紅樓夢簡論》,闡述自己對紅樓夢的見解。兩個年輕的古典文學愛好者李希凡和藍翎,對此不以為然,寫了一篇《關於〈紅樓夢簡論〉及其他》的文章,刊發在山東大學報刊上,認為它沒有正確地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即階級鬥爭)分析《紅樓夢》。

這篇文章被毛夫人江青看到之後,大為讚賞,推薦給毛澤東。毛澤東要求《人民日報》轉載。不少負責人對此不以為然,加以暗地抵制。最後毛澤東給中共中央政治局寫了一封信,猛烈批評「容忍俞平伯唯心論和阻攔『小人物』的很有生氣的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於是全國展開批判俞平伯的風暴,一個多月內共組織各種層次的座談會、批判會110多次,發表批判文章500多篇。

後來曾經暗中抵制的人被秋後算帳,批俞平伯牽扯到批胡適(俞平伯是胡適的弟子),批胡適又牽扯出更多的人。過後人們才看清,這是中共引蛇出洞的套路。

中共的另一種模式是主動找「放風」的人。1965年批《海瑞罷官》事件就是好例子。明史專家吳晗北京副市長。1950年代末,毛澤東提出要學習明代著名清官海瑞「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的精神,吳晗便親身上陣,寫下包括《海瑞罷官》在內的一系列論述海瑞的文章與劇本。得到毛澤東的讚賞。

但到了1965年,毛澤東一來要打倒北京市委(毛澤東的最終目標是劉少奇,而北京市委支持劉少奇),二來也認為吳晗寫《朱元璋》含沙射影諷刺自己,於是要打倒吳晗。為此,毛澤東專門在上海找了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姚文元,寫了一篇《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批評文章是「大毒草」,發表在上海的《文匯報》上。後來要求中央報紙轉載,最終成為文革的導火線。

民眾心理疲憊政府就可推行政策了

到了鄧時代,這類政治陰謀沒有這麼常見,但通過「放風」,不論是自己找人放風,還是把已有文章重新包裝推出,來推行政策,依然是標準流程。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藉助「專家」的口,提出可想而知會引起很大反對的意見,公眾質疑,政府出面打圓場。然後再來一兩次類似的操作,最後人們心理上已經可以疲憊了,政府就可以大模大樣地推行政策了。

到了自媒體的時代,人人都可以發聲,「放風」就更容易了。各大中央級媒體下有自己的自媒體、掛靠智庫、輿論頻道。他們的文章是否體現這些媒體或者政府的意見,說是也是,不是也不是。對政府來說,真假難辨的「放風」是最有利的。大家不知真假,稍有風吹草動惶惶不可終日。政府「天威難測」,穩坐釣魚台,輿論反擊太大就推搪與之無關,輿論抵制聲音沒有這麼大就正好親身下場。

大家記憶猶新的是,三年前,一篇《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批評李嘉誠撤走中國資產,是失守道義,不愛國的行為。引發全民討論,市場震動,李嘉誠不得不跑出來表忠心,面子盡失。

有專家認為只有「三報一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求是雜誌)上發文、接受採訪、某個部門的主管官員或某個領域有分量的學者在某個場合和論壇、或者參與了某方面決策和課題研究的學者在自己的文章和採訪中透露的信息,才算是中央有意放風。

這種說法既不完全正確,也更沒跟上中共在自媒體時代的操控的形態。對於爭議性沒有這麼大的問題,中央確實採取以上那些方式。對爭議性太大的問題,找級別更低的方式先放風,對政府有利無害。當它們被轉到「三報一刊」的時候,已經不是「放風」這麼簡單了。

「私有制退場」是現實的可能

因此,具體到「私有制退場」的問題上,筆者並不認為只憑發布人是誰而斷定中央的意圖。這個人確實名不見經傳,但中國重新限制私有經濟,在這幾年已經成為明顯的趨勢,這篇文章不是一個孤立事件。

如果這樣的文章放在十年前,可能無人問津(作者也不可能這樣寫)。放在現在,即便這真是「揣測上意」自發寫成的文章,他會這樣去揣測,大眾也會這樣容易相信,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這五六年,中國政治風氣左轉、重新毛化、脫離鄧小平規範等都是公認的事實。就在今年一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周新城就在黨媒發表文章稱「共產黨理論可以概括成一句話:消滅私有制」已掀起軒然大波。

中國要求國企必須由黨組織領導,上市私有企業甚至外企都必須建立黨支部,做出重大企業決策時董事會應先聽取公司黨組織的意見。這明顯是走向毛時代黨委說了算的套路。中國又推行「混合制所有制改革」,要求大私企入股國企,或者允許國企收購私企股份。這帶有濃重的1950年代公私合營的色彩。

官媒雖然紛紛抨擊「私有制退場論」,但其邏輯均令人擔心。以流傳最廣的人民日報時評《踏踏實實把民營經濟辦得更好》與「長安劍」的《「私營經濟離場」?誰開歷史倒車,誰就是與人民和國家為敵!》為例。

習近平兩個不動搖

文章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三個沒有變」的判斷作為立論點。(三個沒有變指: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致力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但「三個沒有變」是胡錦濤在2011年提出的說法,所謂「習近平明確提出」,其實只是重複胡錦濤的話。

習近平自己的版本是「兩個不動搖」(一、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二、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當中有關私有經濟的「第二個不動搖」,是照抄胡錦濤的說法。胡錦濤的理論對習近平來說有多不可動搖?而且無論中國如何強調「鼓勵、支持、引導」,在中國看來,私有制的存在不是因為它們本來就應該存在,而是中國政府的恩賜,也要受政府的指導。這從根源上就有倒塌的危機。

文章又認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寫入黨章和憲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不會變的,也是不能變的。」黨章和憲法的效力有多大,這兩年大家有目共睹。1982年的條文可以輕易修改,更何況1997年才加上去的條文?

文章又讚揚私有制的重要性:「民營經濟創造了我國60%以上的GDP,繳納了50%以上的稅收,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但這與習近平認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有矛盾。事實上,這幾年不斷有人認為公有制被私有制超越,已經不符合公有制為主體的原則了。

文章反覆強調私有經濟「有用」,即存在利用價值。但回頭看在1950年代,中國國有化私人工業的三部曲,第一步就是「利用」私有經濟,第二步是「限制」私有經濟,最後是公私合營到國有化。誰能肯定不會重複此進程?

在中美貿易戰當頭之際,中國面臨巨大困難。按照「一動不如一靜」的理論,保護私有制是更好的選擇。貿易戰帶來的另一種輿論是公有制「國家隊」更能聚集力量擊敗美國「私人俱樂部」。特別是高科技領域,連美國都認為「國家隊」是「不正當」的優勢,要「打掉製造業2025」。這對中共領導人有什麼影響?

因此,綜合看來,認為中國完全不存在「私有制退場」的可能是武斷的。下一波的「國進民退」正在進行時,只是鬆緊程度如何而已。程度在哪裡,大家都不知道。

正所謂「天上的風往哪邊吹,地上的草往哪邊倒」。李嘉誠和馬雲都是中國最聰明的商人,他們都抽身離場,說明什麼?可想而知。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924/1178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