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美媒: 穿過絲綢之路 回到馬可·波羅的世界

作者:

卡普蘭的新書《回到馬可·波羅的世界》(網絡截圖)

到過威尼斯的人都知道,大運河的東頭就是望不到邊的亞得里亞海。1271年,馬可·波羅就是從這裡出發,穿過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17年後,他又從海上回到家鄉。美國著名的政治地理學家羅伯特·卡普蘭發現:馬可·波羅來往中國的陸地和海上路線和中國今天倡導的「一帶一路」幾乎一模一樣。

筆者曾經在一年多前介紹過卡普蘭的名著《地理的報復》。他的這本新書《回到馬可·波羅的世界》收集了他在2015—2018年發表的各類文章,其中最長的一篇「回到馬可·波羅的世界及美國的軍事應對」是他在2016年應美國國防部的基本評估辦公室之邀所寫。這位目光獨到的戰略家通過對馬可·波羅走過的絲綢之路的描寫,闡述了他對當今世界局勢的觀察。他在文章中寫道:「旅行者走在中世紀的絲綢之路上遇到的是一個複雜、騷亂的、險惡的世界,但卻是一個漏洞百出的世界。」「歐洲人在這裡看到的不是一個『小而可控』的世界,而是一個『大而混亂』的世界。這正是當今我們這個時代的準確描述。由於技術的進步,我們的世界事實上已經變小了,但是由於各地無數棘手的危機衝突都糾結在一起,世界變得愈發相互滲透、愈發複雜、愈發勢不可擋無法控制。」卡普蘭認為,這正是馬可·波羅在將近一千年前看到的絲綢之路,而今天的世界局勢正變得越來越回到馬可·波羅世界的模樣。

卡普蘭不是憑空杜撰他的觀察,而是走上絲綢之路,用親眼的觀察來得出他的結論。2015年,卡普蘭來到西安,參觀了兵馬俑之後,穿越河西走廊,造訪了敦煌,然後繼續向西,來到古代的陽關遺址,這裡只看到漫漫黃沙。卡普蘭在陽關遺址還想到了唐朝詩人王維著名的詩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他繼續西行來到烏魯木齊,在現代都市的高樓中仰望雄偉壯麗的天山,又再向西走進入邊境地區的喀什,置身於熱鬧喧囂的巴扎集市,親眼目睹了當地維吾爾居民和漢人的文化衝突。卡普蘭的絲綢之路的旅程見證了種種後現代政治地理的種種戲劇性發展。從中國的西部地區高速發展的經濟活動中,他敏感地觀察到緊張的民族關係和中央政府企圖強力控制少數民族的企圖。他認為,雖然中國經濟取得了高速的發展,但同時也創造出了一個更加複雜和不安的社會。能否滿足這個社會的巨大需求,成為考驗中共領導人的關鍵。由於近年來中國經濟的放緩,潛在的政治不穩定若隱若現。在這個背景下面,如何處理好中國的民族問題就成了決定未來中國命運的一個地理問題。從歷史上看,中原農耕文明和周邊狄夷遊牧文明的衝突一直貫穿中華文明發展的過程,甚至成為中華文明存亡絕續的關鍵因素。卡普蘭斷言:未來三十年中國歷史的發展絕不會像前三十年那樣平順。在鄧小平時代,中國人埋頭發展,在國際政治方面並沒有製造什麼「驚奇」,這使得華盛頓的民主、共和兩黨在對華政策上保持了難得的一致。相較之下,美國的中東政策就無此幸運。卡普蘭鐵口直斷中國未來的三十年必會命運多舛,那麼未來中國的黨國體制會不會就此崩潰呢?如果崩潰了會是什麼樣子呢?卡普蘭在他的書中並沒有給出結論,他只是提出了假設:也許中國會從一黨專制過渡到一個更加集權和有效率的獨裁政體;也許一場軍事政變會產生一種掛著共產黨統治名義的軍事獨裁;也許中國的體制會進入一個長期腐爛潰敗的歷史進程。卡普蘭用「歐洲的病人」奧斯曼帝國做例子——這個老大帝國的消亡用了一百多年。

卡普蘭在他的新書中並沒有把目光只限於中國。他同時也考察了俄羅斯伊朗和土耳其等國內部的矛盾和經濟衰敗。這些國家和中國一樣,都曾經是輝煌的帝國,而恢復昔日的榮耀就成了這些國家共同的夢想,決定著他們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為。比如,中國人對自己高出其他國家的歷史優越感已經習以為常,所以從來不能恰當地處理同其他國家的相處之道。在當今的世界,國家之間雖然被高山大河分隔,但是全球貿易和網際網路的聯結不僅把貨物傳遞到各個國家,同時也把麻煩和衝突輸送到不同的角落。全球化沒有能夠帶來一個和平的世界,反而因為現狀被打破而造成更多的民族動亂。在馬可·波羅旅行的絲綢之路上,不僅有戰亂而且還有貿易,而貿易往來也正是元帝國連繫懷柔不同民族的手段(卡普蘭開玩笑地稱蒙古人是全球化的先驅)。馬可·波羅的絲綢之路雖然危險,但是非常開放。唐詩中的「胡姬壓酒勸客嘗」描寫了長安街頭多民族混雜的情景。在這條煙塵四起的商路上,中華帝國是最強大的霸主。今天中國設計的「一帶一路」要穿越許多戰亂頻仍的廣大地區,這些地區都是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等國競相染指的地方,這三個歐亞大陸國家結成了一種聯盟,其中唯有中國的實力最強。如果說三國之中單獨一個不能構成對美國的挑戰,那麼這個聯盟卻可以形成對美國的有力抗衡。

作為一個美國老兵出身的地緣戰略學者,卡普蘭同美國軍方關係極深。他論述的終點基本都落在美軍該如何因應面對的挑戰。他認為中國設計出「一帶一路」的構想主要是出於地緣政治和軍事的需要。面對中國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咄咄逼人的態勢,美國首要的軍事應對就是要發展出強大的海軍力量。發展強大的海軍不光要靠船堅炮利,更重要的是美國人要堅信自己要在西起波斯灣東到南中國海的廣大海域內保持強大的存在。面對中國的勢力隨著陸上絲綢之路擴展至中亞和歐洲,美軍的陸上戰略應該是跟隨在美軍的海上和空中戰略之後,而不是顛倒過來。出動陸軍往往意味著軍事占領,而美軍早已放棄了以占領敵方領土為目的戰略,改以軍事摧毀和扼阻為目標。美國陸軍應該以旅以下的單位活動,而且要儘量避免軍事捲入——最終目的就是要避免大規模的戰爭。

由於《回到馬可·波羅的世界》是一本論文集,因此存在著全書重點不很突出的特點。作者形而上的大敘述過多,缺少細節論據的支撐,對有些問題的看法並不全面。比如卡普蘭在分析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中過多地突出它的地緣政治和軍事的成分,忽略了這一構想是為了解決中國國內產能過剩的經濟因素。這本新書在卡普蘭的所有著作中不算出色,但仍不失為一本了解美國出色的地緣戰略學者思想的參考書。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314/1260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