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陳奎德:中國的民主牆時代

—共產主義的興亡——中國的民主牆時代

作者:

「西單民主牆」和民辦刊物

前面已講過,在毛澤東去世後與新時代開始之前,中國大陸處於一段撲溯迷離、方向不定的時期。中國究竟走向何方?成為全社會上上下下都關心的問題。

時代的風標終於開始轉向了。這段時期,中共高層緊張鬥爭,鄧小平逐步崛起,徹底否定了文化革命,通過胡耀邦大規模平反毛澤東歷次運動中造成的駭人聽聞的冤假錯案,使非毛化思潮在中共內部醞釀發酵;同時,整個社會也逐步覺醒,開始思索中國一系列災難的原因,公開批判毛以及中共統治所犯的嚴重錯誤以至罪行,具體的表現就是著名的「西單民主牆」和民辦刊物的出現。

1978年冬天,在北京西單的一面近一百米長的牆上,出現了一批公開否定中共政權的締造者毛澤東的歷史地位、抨擊以毛的接班人華國鋒為首的親毛派,鼓吹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大字報。它們吸引了數百萬民眾前往觀看、閱讀和抄寫。同時,一批民間創辦的刊物如《探索》、《北京之春》、《四五論壇》、《啟蒙》、《今天》、《萌芽》、《人民之聲》、《責任》......等雜誌也破土而出,在民間廣泛流傳。於是,在經過「摧殘百花」的「反右」二十年後,中國終於迎來了它的解凍時期。

當時,中共高層鄧小平、胡耀邦等在抨擊親毛派時,公開讚揚了民主牆,他們藉助民間「西單民主牆」和民辦刊物的社會壓力,形成了黨內的主流共識,從而剷除了中共高層毛澤東殘餘勢力「凡是派」,成功地使中共轉向了以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為中心的鄧式路線,開闢了一個與毛的左傾極權方向不同的鄧小平時代。

一時間,中國似乎就要面臨民主化的前景了。

「經濟放開,政治收緊」

但是,鄧小平畢竟是老共產黨人。當他利用民主牆的民意肅清了政敵,目的達到之後,就迅速回過頭來,過河拆橋,對社會的民主力量下手了。1979年3月,鄧小平宣布了「四個堅持」:堅持社會主義,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隨後,在1979年12月,當民主牆挺立了整整一年之後,被宣布取締。當局並禁止民眾在公共場合張貼大字報,逮捕了各民主社團的主要成員,特別著名的是提出第五個現代化——民主化的魏京生,並隨之查禁了所有的民間刊物。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民主啟蒙運動在中共的強力鎮壓下夭折了。

鄧小平(資料圖片)

鄧小平的基本策略是「經濟放開,政治收緊」。在這一方針下,他強力推動經濟體系向國際體系「接軌」。最主要的兩大措施是:農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在部分地區實行「經濟特區」的政策。

農村的改革,即分田到戶的辦法,首先是安徽的某村農民冒著生命危險搞起來的。後來,四川的趙紫陽與安徽的萬里認可了這一變革,最後也獲得鄧小平贊成,於是農村的家庭承包責任制迅速推廣到了全國。這一破除毛式意識形態的變革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發展,八十年代農業增長了大約兩倍半,遠超過人口增長速度,這是鄧小平改革的重大成就。

所謂「經濟特區」政策,是把一塊特殊地理位置的地區劃為不能隨便進出的特別地區,專供外國公司建廠和建設基本設施,以吸收外國資本與技術。有點類似於其他國家的所謂「自由港」。八十年代初中國設了三個特區,其中靠近香港深圳最為成功。後來到1984年,華東沿海共有14個港市開放給外貿與外資,這些大多是歷史上的通商口岸,在封閉30多年後,終於重新面對世界了。由於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等原因,特區政策開初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但後來由於中國基本的法律體系等問題,也遇到不少障礙。有鑑於此,特區政策的推行對於改進中國大陸的司法制度,對於中國總體法律體制的改善,都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中國逐步向世界打開了。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601/1296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