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得淋巴瘤?公開5個原因 沾一個也要小心

說起淋巴瘤,也許大家第一反應是曾罹患淋巴瘤,但努力治療後康復的李開復。

其實,不止是名人,有數據顯示,惡性淋巴瘤在我國是發病率增速最快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已居我國常見惡性腫瘤第八位,每年新發淋巴瘤患者約8.4萬人,死亡人數超過4.7萬人,並以每年5%的速度上升,其發病趨勢也漸顯年輕化。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患淋巴癌

在討論淋巴癌之前,我們要先知道到底什麼是淋巴瘤、淋巴癌。根據醫生總結,淋巴瘤是起源於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根據瘤細胞,它主要分為兩種: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但是,不同於其他類型癌症,淋巴系統分布廣,所以淋巴瘤是屬於全身性的一種疾病,發生病變時,它有可能會侵襲到全身的器官,使患者經常出現瘙癢、發汗發熱還有消瘦等症狀。罹患淋巴瘤的誘因有很多,總結起來主要有五點:

第一,病毒性感染是罹患淋巴瘤的最大元兇。很多醫學研究已經證明,如果人體內出現EB病毒、人類嗜B淋巴細胞病毒和人類嗜T淋巴細胞病毒等,那麼罹患淋巴瘤的風險就會大大提高。

第二,輻射過多導致患癌風險加大。當今社會中,人體受到輻射的機會大大多於以前,看手機、打遊戲、用電腦工作等等,輻射無處不在。如果人體吸收輻射過多的話,淋巴瘤患病風險也會提高。尤其是25歲及以下的年輕人,經常接觸電子產品,他們的患病風險要比年長的人高很多。

第三,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導致淋巴瘤。當今社會生活中,壓力大的年輕人早已經成為各種癌症的「高危人群」。長期承受的工作壓力,不規律不健康的飲食,熬夜導致睡眠質量差,這些問題都成為淋巴瘤的誘因,從而增加了患癌風險。

第四,房屋裝修污染引發淋巴瘤。新房屋買入、裝修後,房屋中會有很多化學殘留的致癌物。諸如烷化劑、芳香胺類化合物和多環芳烴類化合物等。如果長期吸入的話,淋巴瘤的風險也會越來越大。

第五,免疫系統有缺陷。人體免疫系統負責清除各種病毒、癌細胞,護衛身體健康。但是當免疫系統有了缺陷時,體內的癌細胞脫離控制越來越多,出現感染等,也會讓淋巴瘤趁虛而入,引發癌症。

身體傳遞出的這些信號要警惕!

為了儘早發現體內癌細胞,抵抗淋巴瘤,身體出現以下症狀的話需要注意:

首先是發熱。不一定只有感冒或者發燒的時候身體才會發熱。如果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低熱,並且一直好不了,那麼就要及時去醫院檢查,排查病因。有一些淋巴瘤患者患病前期都是不明情況的發熱,沒有及時就診,釀成苦果。

其次是淋巴結腫大。如果大家發現自己的脖頸淋巴結腫大,並且腫脹面積漸漸增加,範圍擴大,那麼就要警惕淋巴瘤的風險。

第三是皮膚出現瘙癢。皮膚瘙癢是淋巴瘤的早期症狀之一。在排除了過敏、皮膚病以外,突然性的皮膚瘙癢一定要引起大家的警惕。

最後就是身體無故腫脹,或者喝酒後身體酸脹、腫痛的現象。許多淋巴瘤患者,喝酒後會出現淋巴部位疼痛,或者是腰部酸脹的症狀。有時候也會引起腸胃不適,出現脹痛、噁心、腸梗阻等情況。這些都是淋巴瘤的先兆。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就要及時就醫排查身體患癌風險。

穿刺活檢是是淋巴瘤診斷最為可靠的方法之一

目前,穿刺活檢是是淋巴瘤診斷最為可靠的方法之一。由於淋巴瘤是一種有很強異質性的血液腫瘤,它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特定的腫瘤標記物,所以對於它的檢測主要依賴組織活檢。淋巴瘤的穿刺活檢主要是通過淋巴結穿刺,取得抽出液,製作細胞學或病原學檢協助診斷淋巴結相關的感染或病變。尤其是最近新興的液體活檢,就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檢測方法,在淋巴瘤實體腫瘤的診斷、療效和預後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並且,這種檢測方法可以更容易地進入外周循環系統,應用性更強。

淋巴瘤治癒有望,但需要注意防護

淋巴瘤雖然是一種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極大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但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預防淋巴瘤。

第一,良好的睡眠是增強身體免疫力的關鍵。人體最佳睡眠時間是每晚10點到第二天早上的6-7點。充足的睡眠可以幫助預防或者控制腫瘤的生長。現代社會中,許多人都背負著生活工作壓力,導致睡眠不足或者不規律,長期如此會讓體質下降,給癌細胞可趁之機。

第二,我們要學會調整心情和壓力,適當做運動,鍛鍊身體。醫學研究表明,有效的運動確實可以讓癌細胞萎縮凋亡。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心肺功能和血管彈性,對於心情的調節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均衡的飲食在防癌抗癌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健康均衡的飲食,是防癌抗癌食譜的總原則。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有了上文中提到的淋巴瘤症狀,諸如發熱、身體腫脹、皮膚瘙癢等,就需要及時到醫院做穿刺活檢診斷,排查淋巴瘤。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打好淋巴瘤預防戰,保障身體健康。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127/140144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