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致累了的你:最好的休息,不是睡覺,而是…

當我們累了的時候,往往會選擇睡覺,卻感覺越休息越疲憊。

這是為什麼?

冥想專家安迪·普迪科姆指出,很多人的疲勞並不是來自身體,而是來自大腦里無意識的雜念。

睡覺雖然可以緩解身體的疲勞,卻無法緩解精神的疲勞。

要想有效地休息,就要掌控自己的意識,帶著正念去生活。

擺脫精神的疲憊,重整內心的秩序。

睡覺,不一定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

心理諮詢師徐慢慢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可媛的工作非常繁忙,每天一打開手機,工作群里數不清的消息就撲面而來。

她最渴望的事情,就是給自己放個假,好好休息一下。

於是,一到周末,她就關掉手機,從早躺到晚,瘋狂補覺。

醒來後卻感覺更累了,心裡還有滿滿的愧疚感。

她問徐慢慢為什麼會這樣?徐慢慢告訴她,這是因為:

如果我們除了處理「壓力源」以外,不再做任何消耗腦力的事情,大腦就會認為「壓力源」是唯一重要的事。

這時,壓力就會時刻充斥在我們的大腦里。

一直以來,我們都陷入了一個誤區。

總以為,休息就是讓身體休息,卻不知對於「大腦疲勞」來說,睡覺並不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

在我們的大腦里,有一套叫DMN的「默認網絡系統」。

而當我們無所事事時,大腦就會啟動「默認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大腦消耗的能量要比平時高55%。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下班回到家,馬上癱在沙發上追劇、玩手機,一邊玩一邊內耗,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人更累了;

假期宅在家裡,本想好好休息一下,卻總想著沒做完的工作,結果什麼也沒做,還覺得身心俱疲……

這就是精神疲勞造成的。

我們以為自己在休息,大腦卻一刻也沒閒著,不斷產生種種雜念。

這種隱性的「大腦徘徊」,才是導致我們疲憊的真正原因。

你一直很累,也許是因為不會休息

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把休閒方式分為兩種:

一種是被動式休閒,指做那些不需要思考的事情,比如刷手機、看電視、玩遊戲……

一種是主動式休閒,指做那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比如閱讀、運動、冥想……

他發現,採用被動式休閒的人,更容易產生焦慮、煩躁的情緒,因為大腦此時會啟動DMN模式——

讓我們不斷回憶過去、擔憂未來,在不知不覺中被消耗能量,讓我們疲憊不堪。

網友@麗麗過去在一家外貿公司工作,是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每天忙得不可開交。

後來,她懷了二胎,為了照顧孩子,辭職成為一名自由業者。

那段時間,麗麗每天睡到自然醒。身邊朋友知道了,都很羨慕。

麗麗卻說,離職後的這段日子才是最累的。

失去了公司的約束,她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忍不住刷手機、玩遊戲。

每天都睡到很晚才起床,卻依然感覺打不起精神。

她害怕被社會拋棄,卻無法集中注意力提升自己,只能陷入無儘自責。

好在,她及時察覺到自己的狀態不對,並下定決心改變,不再得過且過地混日子:

每天早睡早起,做事時全神貫注;休息時,也不再一味沉浸於垃圾快樂,而是主動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漸漸地,她找回了往日的積極狀態。

我們常常以為,最好的休息是什麼也不做,卻忽略了大腦天生喜歡秩序感。

當意識進入無序狀態時,最容易胡思亂想,沉浸在消極的思緒中。

要想有效休息,就要關閉大腦的「自動模式」,有意識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心在當下。

而保持正念,就是找到這個狀態最好的方法。

恢復心力最好的方式是保持正念

什麼是正念?《十分鐘冥想》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正念,就是不帶批判地與此時此刻產生連接,就是你能夠完完整整地生活在當下,而不是在心中對此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批判。」

一個人要將自己從焦慮和恐懼中釋放出來,就要保持正念。

不要誇大對未來的不安,而是全身心地投入當下,對一切保持開放的態度。

1.停止批判,接納所有的情緒

在書中,作者講述了自己的一段經歷:

在練習冥想時,安迪一直急於擺脫悲傷的情緒。

他每天都努力與情緒「鬥爭」,試圖忽略或抵抗它們,卻始終徒勞無功。

他沮喪地對師父抱怨:「如果我一直無法擺脫悲傷的情緒,還怎麼得到快樂呢?」

師父說:

「你尋找的是錯誤的快樂,真正的快樂並不是『一切都很完美的感覺』,而是無論心中泛起怎樣的情感,都能感到怡然自得的能力。」

聽了師父的話,安迪如夢初醒。

現實中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總是急切地渴望著快樂,想要擺脫負面情緒。

於是,我們給情緒貼上各種標籤,認為它們是壞的、不該有的。

當這些情緒出現時,我們便不斷地驅逐它們。

卻忽略了,情緒本身並不會造成困擾,抗拒情緒才是內耗的關鍵。

只有讓情緒流動起來,接納它、看見它,才能獲得內心的安寧。

2.保持覺醒,過好每一個當下

在小說《一個人的朝聖》中,主人公哈雷德因為從小被母親拋棄,一直沉浸在原生家庭的陰影中。

他每天都過得渾渾噩噩,對身邊的人也很冷淡,就連親生兒子,患上抑鬱症也沒有察覺。

漸漸地,他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糟糕,每天過得心力交瘁。

直到有一天,他走出家門,踏上一個人的旅程,才開始真正審視自己的生活:

他第一次注意到身邊的植物,哪些可以用來治病,哪些可以用來烹飪;

第一次察覺到,原來有些事情已經過去,而有些人還在眼前……

當他全心全意地投入當下,也就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氣。

許多時候,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

對過去念念不忘,對未來焦慮不已。

卻忽略了,生活只在每一個當下。把當下過好,也就譜寫了美好的回憶,構建了遙遠的未來。

3.放下執念,允許一切發生

作家安迪·普迪科姆有陣子狀態特別好。

他感覺過去的陰霾一掃而空。那段時間,他非常興奮,以為自己已經控制了一切。

但這樣的狀況並沒有維持多久,不快的感覺又再次浮現心頭。

他非常困惑,向老師詢問。

老師說:

「如果你能放棄總想體驗美好事物的願望,而同時又能摒棄對體驗令人不快的事物的恐懼,就能擁有想要的寧靜了。」

很多時候,我們的焦慮和疲憊,都來自過度的控制欲:

想擁有快樂、想摒棄煩惱、想獲得愛和成功……

但人生的劇本,從不會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事與願違,才是生活的常態。

只有真正接受這一點,才能不被執念所累。

《十分鐘冥想》中有一個精妙的比喻:

假如你面前有一張很大的白紙,紙的兩端分別有一個小圓點,你需要把兩個小圓點連成一條直線。

你會發現,這並不容易。

稍有不慎,線條就會變得歪歪扭扭。

但如果每個小圓點旁邊都有另一個小圓點,你只要把這些小圓點一個接一個連起來,這條線畫起來就會容易很多。

如果說,人生就是這張白紙,那「此時此刻」就像那些小圓點。

我們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才能讓這條線筆直地到達終點,而是帶著覺知過好「此時此刻」。

期待美好,也接納事與願違,把控自己能把控的,剩下的交給天意。

如此,方能擺脫焦慮、疲憊,收穫內心的暢快與釋然。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讀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11/200261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