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BBC紀錄片揭開殘忍真相:體檢 可能正在透支你的生命

體檢,已經貫穿我們的日常生活。

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體檢僅3.67億人次,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已漲到了5.01億人次,增長率134%。數字增長的背後,是公眾對健康的更加重視。

數據來源:智研諮詢網

但如果此時有權威人士鄭重其事告訴你,體檢其實並沒有卵用,甚至頻繁體檢的本身還會對你的健康有害。你會相信嗎?BBC的《地平線》欄目就把關注的目光瞄向了體檢。

BBC:體檢製造了焦慮

在英國的辛普森健康中心,BBC的主持人莫斯利做了常規的心臟病篩體檢檢。經過一系列檢查後,指標顯示他患心臟病的機率為6.34%,不過這並非最終結果。工作人員將指標、家族病史、酗酒與否、抽菸與否、年齡等因素綜合在一起後,得出的結論是莫斯利在未來10年內患心絞痛、心源性猝死的風險高達50%。

於是,他又去了弗雷明漢心臟病研究中心,預估疾病的風險因素就是這家機構建立起來的。得出的結果和第一家相同,為了預防心臟病的發生,他需要持續服用降低血管中膽固醇含量的汀類藥物。

身體明明很健康,卻需要吃藥。莫斯利似乎明白了,現代的醫療技術,並不能百分百預測到一個人將來會得什麼病,體檢只是根據各項身體指標,再結合家族病史和人的生活習慣,綜合研判後得出的一個概率性結果。

這樣的體檢可能非但沒用,風險性的提示,反倒會加劇那些心理素質差的人產生焦慮,繼而對身體健康造成不確定影響。本來沒病,反倒給自己嚇出病來了。

癌症篩查:過度診療的「保護色」

難道體檢真得沒必要存在了?BBC的節目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訪,他們把目光轉向了癌症篩查。

癌症作為沒有被攻克的疾病,一旦得上基本就等於被判了「死刑」,因此提前做癌症的篩查,理論上就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可現實確實如此嗎?

英國還在1987年的時候,就立法通過了國家級的乳腺癌篩查項目。然而這項篩查運行三十多年來,人們越來越被這項體檢的過度診斷所折磨。和其他體檢項目的風險指標一樣,一旦出現疑似腫瘤,就要做活檢。然而現代醫療技術,還沒有發展到,能夠對惡性侵襲發展的腫瘤和良性的生長緩慢的腫瘤,做出精準的區分。

而這樣一來,一旦被判定為腫瘤,不管有害無害,都會對患者採取治療措施。可能有些人體內的腫瘤並不致命,但卻要面對放化療甚至切除乳房等過度的治療措施。

而英國對男性採取的前列腺癌篩查,面臨著同樣的局面。不必要的治療,使得這些男人患上了勃起障礙和小便失禁。這就是典型的沒病卻給你治出病來了。

基因檢測:堪比「算命式體檢」

除了這些常規的體檢項目,近幾年出現的基因檢測也風靡世界各地。和常規體檢不同的是,基因檢測甚至不用去醫院,只要向體檢機構提供自己的唾液,利用DNA檢測技術,便能把人的每項身體指標體現出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它能預測某種疾病的發病概率,比如愛滋海默症、帕金森病等等......

神奇嗎?更神奇的是,一種還處在試驗階段的基因檢測還能夠預測人的壽命。它不檢測人的某種疾病,而是專門檢測DNA的衰老速度,進而推測一個人能活多久。當然,一個人要是檢測說能活80歲,然後第二天卻被車撞死了,那只能說明他運氣不好而不能說明檢測不準確。

無論是檢測疾病還是壽命,得出的結論本質上都和常規體檢的風險提示一樣,只是一種概率預測,而不是百分百會發生。這就有點像中國人熱衷的算命了。而且,壞的預測結果除了給人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外,沒有任何益處。國內的算命先生,至少還會說幾句好話,安慰安慰你呢。

「中國式體檢」是生意

如今,國外經歷過的這些體檢方式,也漂洋過海來到國內了。每年增加的體檢人數,說明了市場的擴張規模,這是一個超過2000億的大蛋糕。而中國的體檢機構,一開始也就是把這當成生意來做的。

怎麼做呢?把體檢項目廉價化,全套兜售給體檢者,人多,錢也就多了。

比如經顱都卜勒(TCD),美國通常是為了篩查中風病人而做的檢查,在國內任何年齡段都會給你做。頸部超聲波,國外通常是60歲以上或者是患有心臟病的人才做,國內依然是來者不拒。至於癌症篩查方面,利用人們談癌色變的恐懼心理,原本只是針對得了癌症後的腫瘤標記物血液檢查,現如今一些體檢機構也給健康的人做。

再比如,肺部CT的檢查幾乎也成了體檢標配。不過權威醫療機構給出的建議是,煙齡在30年以上的人,才有每年做一次肺部CT的必要。健康人頻繁做CT掃描,多次把自己暴露在輻射中,會增加患癌症風險的。

除了已有的項目,國內的一些體檢機構還會開發創造新項目。生物體微弱磁場測定分析儀,聽起來很高大上吧,按一下手掌,就能檢測出身體內重金屬含量。可實際上專業的重金屬含量檢測,需要從人的血液和頭髮中提取才行。

這些項目繁雜讓人眼花繚亂的體檢,正是牢牢抓住公眾恐懼生病的心理。人家賺的就是嚇唬你的錢。這樣的體檢機構就像一個高效的工廠,每一位患者就是流水線上無助的、只待被收割的韭菜

體檢,除了要看清自己的身體狀況外,還應該事先充分去了解有關這方面的信息。不能讓自己花了錢,卻白白遭受被嚇唬的折磨。

其實人的身體就像一台機器,你有沒有過度透支,有沒有刻意損壞過,自己心裡一清二楚。那些在健康狀態下檢測出來的身體指標,只是給你參考,而不是定性。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628/147041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