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情緒即修養,大多數人都在逃避這一事實,有你嗎?

今天我們講與情緒有關的問題。

在我個人看來,情緒即修養,越是能夠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其修養程度就會越高。

就好比有人說,人狠話不多一樣,真正咬人的狗從來不亂叫。

而人的修養亦是如此,即修養越高的人,受到自身情緒的干擾與影響就越少。

換句話說,若是一個人動不動就發脾氣,甚至如同冬季里天氣一樣陰晴不定,那麼,當然不可能是修養很高的人了。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人的情緒確實能夠反映出其修養的程度。

當然,我們在這裡,並不是說沒有情緒或者沒有脾氣的人就一定修養好,而是強調一個人需要擺脫情緒阻礙與牽縛。

甚至可以說,所謂修養,說到底,就是修正自身情緒,一切諸如靜坐或者修心等方法,其目的都是為了調整自身的情緒。

為什麼如此說呢?

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繼續探討,即:

一、修養,就是修心,而內心的活動,體現出來的就是情緒

古德講,一切修行,以攝心為上,為什麼?因為「心」是人之言行的背後推動力,攝得了「心」,自然糾正得了言與行。

更何況一個人言行以及情緒,其實正是內心活動的反映。

從另外方面講,修養就是修掉自身所具有的習氣,而習氣體現出來就是人之慣性與脾性,這兩者也正是影響一個人情緒好壞最關鍵的因素。

因此,如果能夠修掉自身的習氣,那麼,其情緒就會越來越少,至少不會再住於自身情緒之上。

二、修養,就是養德,既不害人,也不損己

修養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養德。

所謂「德」,就是斷惡行善,既不害人,也不損己。

換句話說,有德之人,當然不會動不動對他人發脾氣,更不會對自己發脾氣。

也唯有控制得了自身情緒的人,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認可與擁護。

古人講「德以配位」,就是講德行越高的人,能夠勝任的位子越高,否則,就會產生錯亂,位子保不穩。

所以,修養就是養德。

三、修養的目的,就是避開外自身情緒的干擾與影響,回歸清淨無染的自己

在現實當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人之所以處處有障礙,難有成就,其實並不是因為能力問題,而是自己無法控制自身情緒所致。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無法控制自身的情緒,就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與自身欲望的牽引與影響,並通過情緒體現出來。

而修養就是通過避開這些干擾與影響,回歸清淨無染且真實的自己。

正是有鑑於此,我們才講情緒即修養。

但是,在現實當中,絕大多數人都在逃避「情緒即修養」這一事實,不敢面對,於是不可避免地走向反面。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問過藍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531/1599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