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的那些「特色」小鎮:僅僅5年,批量倒閉…

  僅僅5年,滄海變桑田。

  隨著一份「中國特色小鎮死亡名單」在網絡上不脛而走,這個新型「文旅產業」,極其無奈的撕開了最後的遮羞布。

網傳名單

  廢棄的建築、清冷的街巷、緊閉的店鋪……以前有多光鮮,如今就有多慘烈。

  要知道,巔峰期的2017年,18個省份摩拳擦掌,相繼提出創建特色小鎮計劃,合計總數超過1000個。

  大躍進式的熱鬧散盡,後遺症開始顯現。

  耗資3.5億元的陝西西安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開業當天接待遊客高達12萬人次,之後便下坡路走到底,不得不拆除告終。

  截至目前,全國範圍內至少有100家文旅小鎮處於爛尾、倒閉狀態。 

  風風火火入場,黯然失色離場,怎一個唏噓了得。

  成功的特色小鎮鳳毛麟角,失敗者卻各有各的不幸。

  與此同時,對於各類企業來說,融合文化、旅遊、居住、產業等功能於一體的特色小鎮,也恰好是升級的好跳板,簡直不異於「天賜良機」。

  於是乎,房產巨頭、旅遊企業、網際網路公司等一哄而上,高調公開「小鎮計劃」,動輒百億、千億的投資數額,真實演繹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在政府和企業雙向推動下,「特色小鎮」遍地開花。

  但其並不具備可複製性,對於欠發達地區而言,中心區尚且沒有集聚條件,何談特色小鎮。

  陝西省的「大動作」,讓急於上馬的四川看到了突破口,並決心要在體量和聲勢上壓過一頭。

  總投資約20億元的成都市成華區的龍潭水鄉自帶光環,不惜打上「清明上河圖」的口號,野心一覽無餘。

  珠玉在前,更多的省市感到了無形的「壓力」。由於資源稟賦先天不足,很多根本不具備建設條件的地區,為了「從無到有」,打起了挖湖、造綠、擴建濕地的歪主意,硬擠進特色小鎮行列。

  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實在想不到招的中部某省直接掛牌了個「香菇小鎮」。對此,當地居民戲稱,這哪是什麼特色小鎮,就是企業一個大的香菇生產基地而已。

  先例一開,各地以農作物命名的小鎮紛紛出頭:葡萄小鎮、蘿蔔小鎮、胡椒小鎮、油茶小鎮……不知道的,還以為在接力「報菜名」。

  「小鎮故事少,充滿假和炒;若到小鎮來,你會很難過;看似一個樣,吃喝差不多。」當外地訪客走進一個「某特色小鎮」的地方,腦海里往往會浮現出踩坑網友們的血淚名言。

  僅靠東拼西湊的各種舶來品進行主題規劃,卻不深入挖掘成都蜀文化的獨特性和歷史資源,本末倒置的結果是,龍潭水鄉成了「四不像」。

  墮胎量的銳減引發一系列惡性循環,商家經營困難,再加上高額租金和營運成本,多數人無力續約。

  關門停業後的龍潭水鄉越發蕭條,空空如也的街道上,只剩下野狗在遊蕩。

  還有一些特色小鎮則自作聰明,乾脆反古味而行之,大搞洋味小鎮。

  比如湖南常德的德國小鎮。

  這種刻意的「偽造」,既不符合大眾審美與消費需求,又無法真正傳達德國的風土人情,倒閉是必然結局。

  雖高舉文化的旗幟,卻偏離文化本質,僅僅停留在「賺快錢」的表層思維上,是這類旅遊型特色小鎮倒下的根本原因。

  亂象遠不止表面看到的這麼多,冰山一角下,另有暗流涌動。

  由於各地對特色小鎮的土地獲取方式有特殊政策,不需要經過「招、拍、掛」,大批心思活絡的投資人和房地產企業,明目張胆地將簽約特色小鎮當成了「發財捷徑」。

  如今已退出舞台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項目擅自占用土地,當地默許此事的領導曾被陝西省政府點名約談。

  比圈地性質更為惡劣的,是以「假小鎮」,行「真地產」之實。

  從被寄予厚望到一地雞毛,誰能想到,占了天時、地利的「特色小鎮」,栽在了人禍上。

  2018年3月,國家發改委對已公布的特色小鎮進行優勝劣汰測評,同年12月31日,全國共淘汰整改419個「問題小鎮」。

  2020年7月,發改委再次出手,要求各省市全面啟動自查自糾。

  重拳之下,大批濫竽充數的特色小鎮,紛紛現了形。

  首先是偷用、濫用概念進行宣傳。

  其次是一些僅停留在紙面的「特色小鎮」。

  還有不少特色小鎮存在違規占用情況。

  遺憾的是,當局者迷。

  每個進入「特色小鎮」賽道者,都曾抱著無往不利的自負,直到大敗折戟,還一味怨天尤人,不甘直視自身。

  所以莫再問殊途為何不同歸?

  因為笑到最後的,從來不會是投機者,而是真正能 「用心」之人。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尚度尚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725/1623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