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莫三三:「百年變局」下的中共外交官們:從「韜光養晦」到今日的「戰狼外交」

作者:

演員吳京可能不會想到,他幾年前自演自導的愛國主義電影《戰狼》如今會以另一種方式揚名國際。當「戰狼外交」(Wolf-warrior Diplomacy)成為新名詞,國際社會印象深刻的不是《戰狼》的台詞:「無論你在海外遇到了怎樣的危險,請你記住,你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而是中國外交官超越一般外交準則的言行。從以往常掛在嘴邊的套話(「相向而行」、「合作共贏」),變為咄咄逼人的非正式外交辭令(「責任全在某方」、「好了傷疤忘了疼」),這種日趨主動、具攻擊性的外交作風引起強烈迴響。

今年G7峰會,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稱,七國對華立場「日益趨同」。七國隨後發表公報,促請中國尊重新疆人權與基本權利,尊重香港權利、自由與高度自治,又首次表示七國重視台海和平與穩定。皮尤研究中心6月民調顯示,調查的17個經濟體中,69%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看法,許多國家維持或接近歷史新高,其中以日本88%最高,其次是瑞典80%、澳洲78%、韓國77%、美國也有76%,台灣為69%。問及對國家主席習近平處理全球事務的信心,多數民眾信心不足,其中以瑞典和日本最高。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明年中國還將迎來北京冬奧會、中共二十大兩大事件。然而,中方近兩年在多個問題遭國際批評甚至圍堵,包括上文提到的新疆、香港問題,及新冠疫情溯源問題。因此當新華社報導,習近平5月31日表示中國要在國際社會廣交朋友,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時,外界並未驚訝。而就在習強調對外「謙遜謙和」同時,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文化參贊張和清6月24日發布推文,包括一張粗俗的「豎中指」圖片。圖上寫著:對待朋友,我們可信可愛可敬。對待敵人,我們就是「戰狼」。

推文目前已刪除,但或暗示了外交部不打算完全拋棄「戰狼外交」的激進路線。「可信、可愛、可敬」也許是戰術改變而非戰略改變,中國外交官們可能會改變話術,「講好中國故事」,但不會放棄「鬥爭」。狼再可愛,仍然是狼。

外交政策,從「韜光養晦」到「和平崛起」

中共的外交策略蓋比可溯至60年代末。告別毛時代的「一邊倒」政策(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說:「我們在國際上是屬於以蘇聯為首的反帝國主義戰線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誼的援助只能向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國主義戰線一方面去找。」),當時中國外交路線從「對抗、造反、繼續革命」中掙脫,在冷戰大背景下抓住中美建交契機,告別意識形態陣營桎梏,重回國際舞台並努力融入國際社會;最重要的是,努力地擠進全球市場,分一杯羹。1979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鄧小平為改善經濟情況,對外關係上提出「求同存異、合作對話」綱領,及「冷靜觀察、沉著應對、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十六字真言。

90年代,面對六四事件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西方制裁的不利氛圍,鄧小平為塑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消除西方的疑慮和敵對,除用低廉勞動力和龐大中國市場吸引外來投資者外,也不斷告訴西方領導人「中國即便將來強大了也不當頭、不稱霸」。這一時期,與中國建交國家的數量、分布,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位置及作用,國際事務參與度,均達「毛時代」無法企及的高度。

90年代至21世紀初,江澤民在執政期提出「平等協作、互利共贏」的國際安全觀,及「戰略機遇期」概念。這段時間,中國經歷香港、澳門主權移交,多年談判後加入世貿,締結中俄睦鄰友好,建立上海合作組織,大大改善與東協各國關係。為說服西方「中國的強大並不構成威脅」,中國提出「和平發展觀」(Peaceful Development),這一論述在隨後的胡錦濤時代,轉成「和平崛起」(Peaceful Rise)。

胡錦濤年代,中國外交進入全盛期,多邊外交、大國外交均有創新和突破,如召開中非峰會、建立與美、俄、日、歐盟及各地區強國雙邊戰略協作和對話框架等。中國擔當更多國際組織和多邊制度的職位、參與更多重大國際規則制定,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金融機構、聯合國維和行動、世界貿易組織的上訴庭、國際法院等。中國在全球環境與氣候變化、全球貿易新一輪談判、全球反恐、聯合國安理會及聯大改革中的地位,也得到廣泛承認。中國當時已和170個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與200多個國家及地區建立經貿聯合和其他合作關係;成長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最大的新興市場和外貿投向地,而北京奧運的成功也強化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但2012年後,前三代領導人延續的外交政策逐漸變化。

不再被提起的「和平崛起」

改革30周年紀念活動時,中共前領導人江澤民(右)在與 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左)交談

長時間以來,為消除西方的不信任,特別在中國「入世」後經濟、軍事實力增強,為國際局勢帶來的不穩定增多,鄧、江和胡三代領導人一脈相承地對外重申「不當頭不稱霸」論述。

90年代盛行的「中國威脅論」認為,中國崛起必導致周邊國家利益和國際秩序受挑戰。不少西方學者指中國的專制體制是威脅主因,亦有學者認為與中國的文化和意識形態有關。而中共官方認為,威脅論源於後冷戰時代西方意欲壓制中國發展,或是對中國的不了解。「和平發展」和「和平崛起」作為反制學說,在國際對抗「中國威脅論」。北京一度援用美國學者Joseph Nye「軟實力」論(Soft Power),期望借文化攻勢說服西方:中國是只可親的熊貓,不是惡龍。當時海外多國出現孔子學院,「軟實力」行銷全球。

90年代至千禧年初,北京在外交上的確持克制姿態,極少與美國正面衝突。江澤民1993年會晤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新十六字方針。胡錦濤則在2011年訪美期間與歐巴馬達成共識,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美中合作夥伴關係。

剛卸任的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曾在2012年發表《新時期中國外交全局中的中美關係——兼論中美共建新型大國關係》一文,文中呼籲「在新的時期兩國要全力避免重蹈傳統大國惡性競爭的覆轍,全力避免雙邊關係走向雙輸」及「中方無意挑戰美國的地位,更無意與美國爭奪霸權」。文章本似為習近平時代的美中關係鋪路,但短暫蜜月期後,隨習近平第二任期延續和川普進駐白宮,美中關係走到十字路口,中國外交的指導精神再難覓往昔「無意改變現狀」的承諾。

「東升西降」:戰狼外交背後的邏輯

中國夢

習近平在2012年十八大閉幕後第一次軍委會議上,首次提出「世界正發生前所未有之大變局」。2017年十九大政治報告中,他正式提到「當今世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今年1月中共中央黨校開班儀式上,習近平透露了他對「百年變局」的判斷:「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決心和信心所在」。

何謂「百年變局」?這要和習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這百年來的大變局。「時與勢在我們一邊」則代表,隨著「中國夢」實現,世界領導權必從西方讓位於東方,加上全球疫情對歐美國家的影響,「東升西降」是時勢所趨。

北京也將美中關係從「新型大國關係」改寫為「新型國際關係」。而「新型國際關係」的核心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眼花繚亂的名詞背後,「人類命運共同體」更接近以中國為中心的「天下觀」,代表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新秩序。

早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歐期間提到,美國對華目標是支持二戰後建立的基於規則和標準的自由、開放體系。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應,稱國際秩序不應是美國主宰;「國際規則也不應由美國或美國為首的『小圈子』制定」;國際體系應以聯合國為核心。換言之,新一代領導人決心挑戰美中關係平衡、改寫現有的國際秩序,而這一新秩序將以中國「平視世界」為基準。

因此,「戰狼外交」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外力量和形勢改變。變化下,「戰狼外交」被認為不過是遭遇阻撓時的自衛,也是邁向東升西降「百年變局」前必然的險阻。《環球時報》社評表示,「戰狼外交」是受攻擊時的自我防衛。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也表示,之所以有「戰狼」,是因為世界上有「狼」。

如被稱為「國師」的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所述:「對於誤讀中國,特別是惡意誤讀,該出手就出手,該調侃就調侃,該當頭棒喝就當頭棒喝,該和風細雨就和風細雨。」中國鼓勵各級外交官主動應戰,捍衛國家尊嚴和利益。

「戰狼外交官」的養成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

新冠疫情持續,隨著各國不斷對病毒溯源問題施壓,「戰狼外交」攻勢也隨之加劇。 中共外交部部部長王毅、發言人華春瑩、趙立堅,中國駐瑞典大使桂從友、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成競業、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中國駐英國前大使劉曉明等,先後採取強硬姿態。

中共外交部例行記者會原本堪稱最沉悶的新聞發布會之一。如今,外交部發言人一改往昔照本宣科風格,其中趙立堅可謂佼佼者。

趙立堅是外交部首批征戰網絡、開設推特帳戶的外交官之一,早在巴基斯坦任職時,就因與美國前國務卿賴斯的罵戰出位。其他言行包括,聲稱美軍將新冠病毒帶去武漢;威脅五眼聯盟若聲援香港要「小心他們的眼睛被戳瞎」;發布與事實不符的漫畫,與澳洲交惡;發布浮世繪「神奈川衝浪里」改圖,諷刺日本將福島核廢水排入大海,遭日本外務省抗議;回應美歐峰會聲明涉華內容,稱"不是自身智商有問題,就是低估了中國人智商"……

這種進攻姿態非但沒讓趙受處罰,反而受到鼓勵。趙從巴基斯坦大使館一躍進入外交部,打破以幹部系統培養外交官員的升遷路線傳統。此後,外交官員們紛紛開始「敢於鬥爭」。

今年3月19日,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在推特發文,稱一名曾批評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干涉法國民主政治的法國學者是「小流氓」(petit frappe),法國外交部因此傳召中國大使,指中國大使館「不斷侮辱和威脅法國國會議員及研究員」,要求大使館按《維也納外交公約》做事。風波後,盧沙野接受採訪,辯稱中國外交官「只是在捍衛受到『瘋狗』襲擊的中國」,並指很榮幸得到「戰狼」稱號,「戰狼代表的是正面的形象,是力量、勇氣的表現」。

盧沙野、趙立堅們的垂範下,低層級外交官不甘人後,在社交平台頻出戰狼言論,模仿這條上位捷徑。

今年3月,中國駐巴西里約熱內盧總領事李楊在推特貼出加拿大總理杜魯多的照片,指稱其為美國「走狗」(Running dog)、「敗家子」(Spendthrift),還與網友激烈罵戰。6月,李楊又在推特挑釁西方政客,指壓制中國「只會得到中國的霰彈槍」。

連一些老練的外交官也被迫轉換風格。駐美大使崔天凱在今年3月美中高層在阿拉斯加戰略對話會晤前夕,曾與趙立堅的「美軍投毒論」撇清關係,稱這是「瘋癲的陰謀論」。不過,卸下長達八年駐美大使一職後,他在告別信中發出有別以往的訊號,呼籲「在美僑胞」為「促進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負上重大責任使命。

「戰狼外交」對內:為民族主義打「雞血」

這種帶強烈鬥爭意識的國際觀和外交策略獲得國內民眾喝彩。「戰狼外交」成為效績卡,也成為外交人員愛國指標,每次出擊背後都有國內民族主義者的狂歡。

今年3月,美中高層在阿拉斯加戰略對話,原本雙方同意,4名高官每人向中美各6名記者作兩分鐘簡短、公開的開場白。結果,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花了17分鐘開場發言批評美國,其中金句「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立馬受到官媒吹捧。《人民日報》微博刊發圖片,將清政府代表與德、法、英、美等11國簽署辛丑條約的照片,對比如今阿拉斯加州現場。照片點讚超200萬,「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兩個甲子(120年)輪迴,換了人間!」等語句充斥中國網際網路。

商家火速推出印著「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等字句商品,包括T恤、手機殼、帆布包、雨傘、水杯等,至今在淘寶、京東等網購平台銷售量均過萬。

民間未必留意到,「怒斥」美方後,楊潔篪與布林肯舉行閉門會議。這次短暫談話被稱為有益、有建設性的,談了什麼,中國官媒不曾披露。

《環球時報》旗下環球輿情中心2020年的「中國人看世界」年度民意調查顯示,71.2%受訪者認為「戰狼外交」是中國該有的外交姿態。近八成受訪者認為,中國近年國際形象有提升,其中抗疫有成是一大主因。

用戰狼外交和背後的宏大敘事喚起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看來相當成功。

「戰狼外交」對外:文官好戰,武官惜死

但從對外關係上,「戰狼外交」戰術未必達到預想的威嚇效用,也難正面提升中國國際形象。

美國、歐盟、英國與加拿大早前針對中國採取協同行動,以新疆問題為由制裁中國官員。中國隨即對歐盟採取懲罰措施,制裁對象包括歐洲議員、外交官、機構與相關親友,並禁止他們所在企業同中國貿易往來。歐盟國家卻未像預料般退讓。歐洲議會5月20日凍結中歐投資協定批准程序,稱此舉針對北京對歐盟人士制裁與香港、新疆等人權問題。已通過的中歐投資協定胎死腹中,遭中國制裁的歐洲議會議員、德國政治家彼蒂科菲爾(Reinhard Bütikofer)坦言:「中國的制裁是誤算。他們應該從他們的錯誤中吸取經驗,重新考慮。」

一貫被視為「終極紅線」的台灣問題也在「戰狼外交」驅動下,與中方意願逐漸背離。台海局勢成為熱點,日本、美國先後表示要把台海納入美日安保條約防務。台灣疫情惡化以來,日本分三批將共334萬劑疫苗贈送給台灣,美國兩黨三名參議員也乘搭軍機抵台捐助75萬劑疫苗。外界重點落在美國派軍機直接降落台北機場,認為這代表美國對台關係升級。

《環球時報》去年社論稱,如美國軍機在台灣境內直接降落,台海戰爭就此打響。然而這次, 中共外交部事隔一日才發聲明,要求美方「慎重處理台灣問題」,雷聲大雨點小。反是民間不滿「戰狼」缺席,質疑為何「踐踏底線」、要求「把飛機打下來」。

英文媒體《南華早報》8月引述消息人士稱,中共國防部不滿外交部的「話語風格「,向習近平告狀,指不願為「戰狼」樹敵負責,並「拒絕打戰」。

「文官好戰,武官惜死」的怪象,揭示了中國外交策略和軍事戰略的錯置。外宣內用的「戰狼外交」能收割民族主義情緒,卻難為中國贏得盟友。「放狠話」對國力較弱的國家可能有用,但面對軍事上完全不怕中方的國家,「戰狼」恐變「紙老虎」。況且,「戰狼外交」除了狠只有更狠,不斷使用只會令人麻木,讓對抗升級。軍方與外交部疑爆「內訌」,正說明這種風格的反效果。

也有一些批評聲音。中共前外交官袁南生去年撰文表示,「戰狼外交」令中國與多國交惡,而同時與多國對抗是外交的徹底失敗。他警告,極端「民族主義」不會戰勝美國;中國外交應重回鄧小平路線。

但在激奮人心的「民族復興」下,誰還想回到「韜光養晦」的日子?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歪腦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09/1657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