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史上最激烈國考:清北畢業生志氣,也大不如前了

時代的劇烈變化下,也許大家都只是想過上簡單安穩的生活。可問題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經過各種培訓,高考、國考這樣的慘烈廝殺,才能過上簡單安穩的生活?

2019年國考面向應屆生招錄比例為39.17%,2022年變成了67%。這意味著非應屆生的上岸機會越來越少了。

這也是為什麼20813人排隊去阿里郵政管理局,973人搶著進台州殯儀館的原因。人家不要求應屆、不要求學歷、不要求年齡,對中年危機者尤其友好。

2021年3月7日晚,「建議公務員考試打破35歲門檻」話題登頂微博熱搜,閱讀量6億次,有2.6萬人次參與話題討論。

隔三岔五冒出的新聞,拼湊出中年危機者面臨的殘酷圖景:在大廠拼命996做貢獻,35歲卻被裁。漲工資永遠趕不上北上深的房價,一場大病可以讓一個中產瞬間變無產……

方銘鵬畢業於一所985,他放棄保研,投身網際網路,在經歷企業內鬥、創業公司倒閉、身患重病所幸無事後,最終考上公務員,上岸成功。

歷盡起落後,他感慨:也許其他人看來,35歲還考公務員很失敗。但如果我堅持走下去,等於給類似情況的同齡人開闢了一條路。

體制內流傳一句話,「三十五,不提處,仕途基本止步。」說的是如果過了35歲還沒提到處級,仕途基本終結。

對那些中年考公者,退休時能解決正科已屬萬幸。他們奢望的不是科級、處級,而是「生重大疾病不會被裁」「可以過完整的節假日」「公司不會用千奇百怪的理由扣錢」……

興許唯有穩定,才能不讓時代一粒沙,變成個人一座山。

你在備考公務員,他想進大廠996,大家都有光明的未來。

除了考公,網際網路行業依舊很香,即使在風口浪尖的眼下。網際網路對就業的吸納能力,依然不亞於體制內。

之前脈脈發布的《人才吸引力報告2020》顯示,依舊有25%的人,視大廠為心儀所向。

龐大就業人群面前,大廠和體制內崗位終究有限,剩下的選擇大概率是逃離大城市。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有10萬北漂離開北京,其中不乏名校畢業生。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2019年清華、北大、人大、北師、北航本科生留京率皆不足5成,其中清北本科畢業生留京率甚至不到2成。

回到廣大二三線城市,由於工作機會少於北上廣,因此能進體制內,依然是當地非常體面的選擇。

看來,體制真的是宇宙盡頭。不過宇宙之外,也有人拼出了廣闊天地。

復旦大學畢業後,黃捷當了3年滬漂。今年為照顧年邁的父母,回湖南株洲老家。看當地有不少扶持政策,就註冊了自己的電商公司。「現在政策好,只要有能力,在哪裡都能成功。」

黃捷接受《工人日報》採訪時特別強調:「我不喜歡『逃離』這個詞,畢業生離開大城市完全是自我選擇,是很正常的。現在國內好多城市發展很快,也會有機會。」

近十年中國基建的發力,交通和通訊愈發便捷完善,確實給廣大下沉中國,帶去更多就業的可能。

無論考公、進大廠還是回鄉,人們不過是在時代飛速變化中,尋求一種確定性。還有的人希望在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裡,安放生活的確定性。

鶴崗,中國最出名的十八線小城。人們每每提起它,少不了嘲諷。

最近兩年,來買房的人卻越來越多。眼下用「客戶遍天下」來形容鶴崗樓市並不為過。在鶴崗做仲介梁雲鵬還拓展了對台業務,一位30多歲的台北人買了一套總價3.3萬的鶴崗房。

曾經攥寫過《中間地帶的青春中國》調查報告的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廉思表示:

成功需要努力、天分以及機遇和時代氛圍。回鄉青年與大城市新移民沒本質區別,都是有夢的年輕人,只是他們選擇了不一樣的方式道路。

遠離鶴崗的深圳,有一場比國考還激烈的競爭,這是對時代脈絡的另類註腳。

被渲染的依舊是清北畢業生,只是學歷高到了天花板。

近日,深圳中學再次引發關注,最新招聘的17位理化老師中,16位擁有清華、北大等頂尖名校的博士學歷。

圖源:鹽財經

深中趕緊解釋:我們招的不全是清北博士,還有1個清華碩士。

此前深中多次因豪華師資被熱議。就在去年,深中招聘的66名教師中就有27位博士,基本畢業於清北。大家在名單中艱難找出的非清北院校是牛津、港大。

大勢之下,當老師依然也是體制內。

不過,這不是清北與教育行業的唯一結緣。

2020年教培最瘋狂的時候,一些頭部教培機構,只招來自清北的學生,開出保本60萬年薪的天價工資。哪怕一天老師沒有當過的清北本科畢業生,也能拿到60萬。

好景不長,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清北學生這麼想當老師,有人調侃清北是否應該改名清北師範大學?

清北畢業生自身實現與外界期望,並不一致。比如在35位大國工匠中,很難找到清北校友的身影。而西工大一校就占了12位,超三分之一。

有業內專家在失望之餘,也表示理解:

目前中國處於關鍵階段,一些核心技術上需要優秀人才去解決,而這些核心技術突破往往需要基礎研究作為支撐,清北作為中國最高學府,責無旁貸。但從事基礎研究工作,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對於清北來講,就業選擇很多,可以獲得更豐厚的報酬。如果真的從事基礎研究,意味著他們要花很長時間,也不一定能有成果。

也有人說:

這些清北學生是「想開了」。當清北高材生脫離了外界為他們定義的軌道,其實是壓力之下對人生預期的調整,每一個層級都有每一個層級的競爭和壓力。

當下,人被當作人力資源,而不是人本身來對待。於是,人不可避免地開始將自身工具化,以找到對應的出路。

時代的劇烈變化下,也許大家都只是想過上簡單安穩的生活。可問題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經過各種培訓,高考、國考這樣的慘烈廝殺,才能過上簡單安穩的生活?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智谷趨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31/1666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