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入職終止了:中國類似的招聘凍結以各種理由呈現在應聘者面前

入職終止了。類似的招聘凍結以各種理由呈現在應聘者面前。有人通過了所有面試環節,連入職體檢報告都提交了,9天後,卻等來一句「公司鎖 headcount了」;還有人在面試前一天收到滴滴 HR的通知:「面試官近期有事,暫時不能面試了」。結果,「暫時」成了「永遠」。

成熟業務進入瓶頸,大力投入的新業務則遭遇政策限制。教育是字節投資最多的新業務。

一位前字節跳動 HR認為,不斷收縮的教育業務是公司「徹底的大激進」。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招聘近兩萬人,其中一半多在一兩個月的時間內被裁掉。他把這看作是字節收縮的導火線。「但就算沒有,今年也會發現很多業務的發展不及預期,怎麼辦?還要投入嗎?」他的答案是,會投入,但不再激進。

曾經,教育是招聘市場的主力。7月的雙減政策粉碎了已有的在線教育公司業務的主要商業模式。2020年第四季度,僅單一招聘平台上統計數據,包括兼職在內,教培行業招聘量將近100萬個。但現在教培行業招聘需求幾近於零,所有公司都受到影響。而根據一家一線教育機構內部測算,線上線下教培機構一度提供上千萬工作崗位,現在大部分崗位都被影響。

類似的減速發生在多個網際網路行業。

今年9月,網易遊戲團隊臨時召開研項目評審會。匯報結束後,多個在研項目被砍掉,另一些項目團隊縮編。在遊戲行業,終止在研項目是一件尋常事,但很少這麼集中發生。

一位接近網易遊戲人士說,青少年防沉迷政策與遊戲版號限制了遊戲業務的增速,而網易遊戲快速增長的人員並沒有帶來同等回報。

2017年,網易遊戲員工僅為7764人。到2020年底,它的員工規模翻倍達到15010人,但同期遊戲業務淨收入只增加一半。

美團年初有個6萬人計劃,相當於將員工數翻一倍。這批人原本將用來擴張社區團購業務美團優選和 B2B餐飲供應鏈業務快驢,幫助美團向零售公司轉型。

但很快,政策禁止大平台倒貼錢擠壓中小商販,各大社區團購平台訂單量都不同程度下滑。幾個月後,美團優選與多多買菜等社區團購業務都放緩了擴張速度。

《晚點 LatePost》了解到,美團年初定下的擴招6萬人目標已完成大半。但明年將回到正常的增長速度。

正處在不確定中的滴滴整體上停止了新的人員招聘,多數招聘僅為了補足現有崗位。

橙心優選曾是滴滴增長最快的業務,去年半年時間,這個新組建的團隊從0擴張至1.6萬人,業務覆蓋全國31省。今年9月橙心優選大範圍收縮後,業務覆蓋省份僅剩下9個。接近橙心優選人士稱,由於持續裁員,目前員工數已經不到5000人。

阿里巴巴、京東、騰訊這三個老一代網際網路公司,員工增速也在放緩。《晚點 LatePost》從多個渠道都了解到,除還在擴張業務的買買菜、淘寶特價版、天貓外,「阿里媽媽(廣告)、阿里雲和 CTO線已經基本不怎麼招人,有些部門出一個進一個,有些則只出不進」。

當大公司預計未來增長不會那麼好,他們就不會花那麼多錢、雇那麼多人。更嚴峻的時候還沒到來。

一位字節中層告訴《晚點 LatePost》,今年,字節跳動內部制了一張圖,主要在講「國民消費指數下行,但企業的成本在上升。如果企業主沒錢了,誰投廣告?流量平台掙誰的錢?」

HR也難找工作

「春江水暖 HR先知。」一位一線網際網路公司的 HR負責人對《晚點 LatePost》說,「各個網際網路大廠基本都不太招負責招聘的人員了。」

今年8月開始,一位應屆生前前後後向50多家公司投遞了簡歷,應聘 HR崗位。他畢業於北京一所「985」「211」高校,曾在字節跳動與小米作為 HR實習。從一開始只挑大公司,到後來房地產、製造業也投,最終他收到的面試邀請寥寥無幾。

海投尚未收到回音,這位應聘者開始在一家二線網際網路公司實習。但從入職第一天起,他就已經知道在這家處在業務收縮狀況下的公司,沒有任何轉正的希望。此前字節跳動的 HR實習生每年都會有100-200人轉正,超過實習生總數的一成。

HR工作機會大幅減少。應屆生如此,有多年工作經歷的 HR同樣如此。

一位獵頭眾包平台創始人的感受是,HR通常需要與業務長期磨合,流動性更低,大多數都找到下家才會辭職。但今年變了,疫情和大行業變化導致不少公司倒閉和裁員,其中一部分業務收縮,雙重影響下,「想找工作的 HR更多,職位卻更少了。」

她告訴《晚點 LatePost》,在她的平台上,對候選人做精準篩選的情況下,一個 HR崗位差不多有20個「不錯」的候選人。「不錯」指代的是,有很好的學歷背景和工作經歷,年輕到網際網路公司也願意接納。

上述創始人提到,正常來說,9、10兩月應該是一年中招聘的第二個高峰。但對比現在和7、8月份拿到的用人需求,「除了之前沒招滿的以外,幾乎沒有增加新的。」

在大擴張時期,網際網路大廠對 HR的重視遠超傳統企業。

一位字節跳動人士稱,字節跳動光是負責招聘的 HR就有3000餘人(包括實習生),這不包括上千名負責僱主品牌、績效薪酬、招聘系統研發的人員。這個龐大的團隊每天搜羅各種渠道的人才簡歷、像銷售團隊一樣反覆打電話給系統里的所有潛在候選人。

字節跳動的招聘系統里還會顯示各個環節的面試通過率,通過率較低的環節會詢問面試官原因,以求人力招聘系統能有更高的運轉效率。多位獵頭均表示,他們並不喜歡給字節推薦候選人,查重時會發現,人員往往已經在字節的系統里。

一位在這個龐大機器負責新員工入職的 HR人士告訴《晚點 LatePost》,近兩個月以來,他能明顯感覺到新員工招聘在減少。而在去年,內部還有過「加速擴張,人員翻倍」的口號。

另一家大公司的 HR負責人感受到最直接的變化是,各部門總人數不再由團隊自行決定。在他的公司,原本是由各個團隊、業務部門提交 HC數量後,逐級審批後定量。但今年開始,他們面臨統一的分配——由更高層指定數量,分配到各個業務部門,「沒有足夠名額的團隊,也很難再申請到多餘的名額。」

用人需求下降時, HR同樣也會成為被淘汰者。一位字節跳動 HR說,通常招聘的 KPI目標是穩定滿編率,一個部門不招了就去支持其他部門。當整個業務線都被砍掉,就會去業務相關的支持部門(研發/測試/設計/財務/人力)。「能吸收就吸收,吸收不了就和平分手。」

收縮的不僅僅是招人,還有花錢

在瘋狂擴張的時期,網際網路大廠的 HR常常會針對部分崗位不限量招聘,只要候選人達標。除了實際的業務需要外,還有一部分人員則是作為儲備、打擊競爭對手。

這樣的招聘常常出現在市場、商務拓展及銷售型的部門,門檻低、技術門檻不高,相應地,可替代性也很高。

現在大廠依然急切地招聘技術崗位人才,研發、算法、人工智慧、晶片相關的崗位人員仍被大小公司爭先「搶奪」。美團的無人車、無人機配送,字節跳動的直播研發、算法,就連在人員擴張最為謹慎,幾乎每隔一年公司員工數就會出現負成長的百度,也在增加薪資福利及崗位,吸引挖掘智能交通、自動駕駛、智能助手以及 AI晶片領域的人才。

但其它崗位大幅縮減、招聘門檻顯著提升。

一位曾參與部門面試的快手員工稱,今年校招生基本是「211」、「985」本科學歷,學校排名 TOP10的研究生在面試營運崗。類似資歷的人很多甚至去應聘內容審核崗位。這些崗位接近體力活、沒什麼晉升空間,早前往往由排名較低的普通本科學校、甚至大專生填滿。

在公司的人,能花的錢也少了。

字節跳動2018年啟動教育業務時,同步在幾乎所有細分領域都有過嘗試。「不計成本,不限 Headcount」一位字節跳動人士稱。但現在情況變了,它的教育硬體項目,需要保證「ROI大於1」(收入不低於投入)——不能燒錢了。

如果說縮減教育業務投入是因為市場收縮,社區團購則直接受限於政策。

社區團購「九不得」政策要求,禁止平台為爭奪市場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而這種低於市場價的商品則是社區團購平台吸引用戶最有效且快速的手段。

新政下,拼多多在二季度首次盈利。其中,營銷費用僅為100億元,相比上一季縮減了1/4。中信證券預測,拼多多主站營銷費用將在下一季度繼續收縮。

美團優選雖未有關於營銷費用變化的表態,但在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美團創始人王興明確表示社區團購「進一步的拓展和滲透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不能燒錢意味著網際網路公司不能利用資本優勢在短時間內擴張。一位接近橙心優選管理層的人士認為,如果能繼續燒錢,他們可以補上薄弱的環節,至少在局部市場複製興盛優選的成功。

也有公司業務線主動降低了資金的投入。西瓜視頻在版權採買上逐漸保守,一位西瓜視頻人士稱,過去買最新的,熱門的資源,現在買老的,便宜的。儘管花費6.3億元購買《囧媽》版權並非常態,但西瓜視頻在豐富版權內容上,策略的確發生了變化。

看不到未來的增長可能,企業的目標就變成了提升 ROI,而不是繼續瘋狂地投入,以求未知的回報。

今年以來,阿里全面推行「推動經營責任制」, BG(事業群)的業務負責人成為「 CEO」,自己開始獨立計算損益,「比如房租、技術、流量等等都要算錢,把業務自己的帳算清楚」。以此來判斷業務到底是在燒錢還是在賺錢,讓各部門自負盈虧,讓業務有更高的 ROI。

以往,像阿里這樣有堅實盈利的公司傾向於大筆投入新業務,確保未來的長期增長。

今年5月,阿里巴巴發布財年報後宣布,將把未來多賺的錢投入戰略領域。一位摩根大通的分析師隨後在電話里要求管理層澄清這是否意味著阿里巴巴新財年利潤零增長。阿里巴巴 CFO武衛回應說,如果阿里巴巴繼續保證利潤水平將是愚蠢的,因為「大家看得到,這麼多競爭對手在做巨大的投入。」

現在每個巨頭都在減少花錢的速度。

「不再會有企業突飛猛進地去搞事情,突飛猛進地招人了」,一位有10年招聘經驗的大公司 HR負責人判斷。至少網際網路行業是這樣。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晚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11/167035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