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體面人"俞敏洪 從未有一位富豪收穫如此大的共情

一些人在微博、微信上講述地方防疫部門某些不合理做法對自己的生活、工作造成巨大的影響,總是小心翼翼地措辭,先對一線防疫人員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強調自己擁護防疫政策,然後再講自己的遭遇,有些人還特意提醒讀者不要對自己的表達誤讀為對防疫政策的不滿。這是一種儘量避免風險、以求安全的表達,和俞敏洪的做法是一樣的。這是一種生存智慧,我認為可以不欣賞,但應給予充分的理解。

從來沒有哪一位億萬富翁,像這些天的俞敏洪一樣讓普通人感覺到與他心靈相通,境遇類似,從而產生巨大的共情。

在疫情持續快兩年的今天,許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日子過得艱難,如何應對,俞敏洪提供了一個現實可行、風險較小的範式。(圖/視覺中國)

這一切,源於俞敏洪在朋友圈轉發了新東方官方公號的一篇文章《當一輛卡車,駛向遠方》,並加了一段轉發語:「教培時代結束,新東方把嶄新的課桌椅,捐獻給了鄉村學校,已經捐獻了近八萬套。」

據人統計,這些桌椅售價總計在5000萬元以上,加上到邊遠地區鄉村學校的運輸費用,總價值不低於1億元。

人所共知,由於教培政策的巨大調整,新東方遇到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數萬員工面臨下崗分流,公司市值減少了2300億港元,俞敏洪的個人財富,亦大幅縮水。

公眾對俞敏洪的這番舉動,給以各種讚美。「俞敏洪,我敬你是條漢子」「自己淋著雨,還要給別人撐傘」「體面退場」,諸如此類的語言充溢著網絡。

俞敏洪是否配得上這些讚美,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從這事可以看出,俞敏洪和他的團隊推出這樣一篇文章,做這樣的表態,產生了巨大的正效益,使新東方和俞敏洪的美譽度得到了大的提升。至於是不是一種公關策略,這無關緊要,社會上各色人等做各種事情可能有多種出發點,公眾應該關注其後果,而不必揣摩其動機。

不過,在我看來,對這樣一件產生巨大社會影響的公共事件,大加讚頌,有些廉價,表達感動,則不無刻奇之嫌。至於網絡上有兩撥人在爭論俞敏洪值不值得同情,更是一件無聊的事情。

同情,是人站在自我立場上,去憐憫和理解他人處在困厄之中、呈現弱勢的境遇,有些優勢心理。新東方不管將來如何,能創辦這樣一個教培行業的巨無霸,其事業無疑是成功的;俞敏洪本人的身價再如何打折,他早實現了財富自由,比大多數人有錢,個人和家庭的生活不成問題。俞敏洪當下的情況,還遠遠輪不到普通的工薪層去同情。

我覺得,對俞敏洪的此番行動,更多的人恐怕是一種共情的心態。共情,是站在對方立場上,設身處地去感知、理解他人的心情和境遇,不是像岸邊人看到溺水者求救時產生的同情與憐憫——而把自己當成一位溺水者。

當公眾了解新東方在教培政策大調整後的遭遇以及俞敏洪的言行,許多人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原來成功的億萬富翁和自己一樣,也會遇到難以克服的巨大困難,也有愁苦甚至軟弱的一面,也有種種的不甘心。而在困境中的俞敏洪,想到的卻是幫助他人,這種高風亮節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基於共情而對俞敏洪的讚揚,其實是某種自我肯定。

俞敏洪是一位很會講故事的人,他擅長在公共領域塑造自己正面而積極的人設。俞敏洪是這個大時代的勵志樣本,以他為原型的影片《中國合伙人》曾被譽為中國版的《阿甘正傳》。他參加三次高考才進入北大,是普通人家孩子艱苦奮鬥而逆襲成功的典範;他創業成功獲得巨額財富,為許多人提供就業崗位,是改革開放產生奇蹟的恰當詮釋。

而這一回,即將花甲之年的俞敏洪遭遇到事業巨大挫折時,他積極地為員工找出路,把閒置的桌椅捐給鄉村學校,可以解讀為他恪守公眾利益高於個人得失的道德標準,符合主流價值觀。其在公共領域的示範效應,比虧損企業鴻星爾克在鄭州水災時承諾捐助巨款顯得更為自然、溫和。

對俞敏洪的這番行動之所以讓更多的普通人產生共情,我還有一種理解:在疫情持續快兩年的今天,許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日子過得艱難,如何應對,俞敏洪提供了一個現實可行、風險較小的範式。

教培行業遭遇到雪崩式的坍塌,有疫情的因素,更有政策大調整的因素,這兩大原因在中國都屬於不可抗力。尤其是政策因素,它標準剛性,實施中難免有許多利益受損者認為自己是被「誤傷」,有冤屈。新東方作為教培行業的龍頭老大,可以找出一千條不應該被如此對待的理由,但抱怨叫屈有用嗎?採取批評政策調整的硬槓方式,結局只會更差。

作為一隻深諳中國社會運行規則的商海老麻雀,俞敏洪對此肯定瞭然於胸,其應對方式是巧妙的,也是實用的。對教培政策的調整,他最基本的姿態是積極配合,決不臧否政策制定是否合適。同時,他也不是一副反正企業辦不下去乾脆撂挑子的姿態——這樣等於把眾多員工硬生生扔到社會上產生不穩定隱患,而是積極地想辦法幫助員工轉型,比如直播帶貨,效果如何且不論,但這個態度對社會管理者而言,是值得肯定和讚賞的。

「社會虐我千百遍,我待社會如初戀」,這句流行許久的網絡民諺,以戲謔的形式表達了隱忍、堅韌而不悲觀的生活態度,俞敏洪在「雙減」政策出台後的表現即是如此,他在輿論管理者的立場和公眾情緒之間,找到了並不容易達到的平衡姿態。

疫情期間,許多人也像俞敏洪一樣,被猝不及防的不可抗力擊中,因為防疫政策,有些人的小店鋪經營不下去了,有些人錯過了重要的入職面試,有些人在隔離的初期生活用品匱乏………遭遇這些,能沒有委屈嗎?抱怨是正常的反應,然而更多的人知道說那些情緒性的話語,於事無補,只能在接受現實的大前提下,想辦法以不對抗的方式來改變自己的處境。

一些人在微博、微信上講述地方防疫部門某些不合理做法對自己的生活、工作造成巨大的影響,總是小心翼翼地措辭,先對一線防疫人員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強調自己擁護防疫政策,然後再講自己的遭遇,有些人還特意提醒讀者不要對自己的表達誤讀為對防疫政策的不滿。這是一種儘量避免風險、以求安全的表達,和俞敏洪的做法是一樣的。這是一種生存智慧,我認為可以不欣賞,但應給予充分的理解。

以俞敏洪的大智慧,我相信他能度過這一難關。網友們說他「體面離場」未免言之過早,興許這只是俞敏洪一次「體面轉場」的開始。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十年砍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12/1670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