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那些出盡洋相的大學校長,除了北大清華,還有誰

詩的前兩句描述了兩岸分離的悲苦,後兩句表示要像精衛填海一樣,擔負起救國的大任。顧校長在念這首詩時,念到「瓠離分裂力誰任」時,就被「瓠」字卡住了,他竟然不知道這個字該怎麼讀。後經人提醒才得以圓場,引得學生們哄堂大笑,場面相當尷尬。自己送給別人的禮物,自己卻連上面的字都沒認全,這情何以堪啊!?不僅如此,在主持過程中,顧秉林還結結巴巴,幾次中斷修正,到了最後更是洋相出盡,把向宋楚瑜贈送禮物說成「捐贈」禮物,現場一片噓聲,尷尬到了冰點。

說到大學校長,我們往往肅然起敬,有種高山仰止的感覺。

往虛了說,他們是知識分子的典範,往實在了說,他們可是扎紮實實的國家幹部,以清華、北大校長為例,他們都享受國家副部級待遇。

回首過去,二十世紀初,北京大學的蔡元培、蔣夢麟,清華大學的梅貽琦,浙江大學的竺可楨,南開大學的張伯苓等,都是是國家、民族和時代的象徵。

然而現在,有些大學的校長的素養與聲望與一流大學的地位及影響並不匹配,甚至還洋相百出,都夠出一本《中國大學校長笑話集了》。

我們就舉幾個例子來看看吧。

第一回清華校長送宋楚瑜的書法

自己連上面的字都沒認全

幾年前,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應邀來清華大學演講,在互贈禮品環節,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向宋楚瑜贈送的是一幅小篆書法,書寫的內容是黃遵憲的詩《贈梁任父同年》:

寸寸河山寸寸金,瓠離分裂力誰任?

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顧秉林(右)與宋楚瑜(左)

其中,第二句首字「瓠」讀作hù,長江中下游一帶稱「瓠子」,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夏天開白花,果實長圓形,成熟後剖開可做瓢用。

「瓠離」就是把瓠剖開,跟瓜分豆剖的意思差不多。

因此,詩的前兩句描述了兩岸分離的悲苦,後兩句表示要像精衛填海一樣,擔負起救國的大任。

顧校長在念這首詩時,念到「瓠離分裂力誰任」時,就被「瓠」字卡住了,他竟然不知道這個字該怎麼讀。後經人提醒才得以圓場,引得學生們哄堂大笑,場面相當尷尬。

自己送給別人的禮物,自己卻連上面的字都沒認全,這情何以堪啊!?

不僅如此,在主持過程中,顧秉林還結結巴巴,幾次中斷修正,到了最後更是洋相出盡,把向宋楚瑜贈送禮物說成「捐贈」禮物,現場一片噓聲,尷尬到了冰點。

更為難堪的時,顧校長出洋相的整個過程都被電視直播了,把人丟到了億萬觀眾面前。

當然,這個「瓠」字的確是個生僻字,顧校長作為理工科出身不認識也正常,但不認識也可以提前準備一下啊!當場念不出這個字來,說明啥?

只能說明:

一、這份禮物壓根不是顧校長挑選的;

二、這份禮物不是顧校長自己選的也就算了,秘書幫忙選完之後顧校長連看都沒看;

三、秘書幫忙選完之後顧校長沒看也就算了,連贈送儀式的彩排也壓根沒有。

主張中西兼容、文理滲透、古今貫通的清華,可是出過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四位國學大師的啊,不知看到此情此景,各位大師會不會氣活過來。

此事發生之後,顧秉林又在清華校長的任上幹了7年才退居二線。

第二回人大校長歡迎台灣朋友

一激動用錯成語鬧笑話

還是2005年,這一年對於不少中國大學校長來說是個災年。

顧秉林出醜之後不久,台灣新民黨主席郁慕明來了。他發表演講的大學是中國人民大學。

人大校長紀寶成在歡迎郁慕明的致辭中激動地說:「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

紀寶成(最右)與郁慕明(最左)

「七月流火」出自《詩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的「流」,指移動,落下。這裡所指的「火」不是像火一般的天氣,而是一顆星的名字。「七月流火」準確的意思是「天氣轉涼了」,而不是形容「天真熱」,更不能形容熱情。

一所以人文及社會科學見長的大學,它的校長在台灣同胞面前倒下來了。

然而紀校長可和顧校長不一樣啊,他創辦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所國學院,人稱「國學校長」。

可連最常見的成語都用不好,這還搞的好國學嗎?這臉打的,啪啪直響啊!

這位紀校長還出版有個人詩詞集《歲月詩痕》。很遺憾,這本詩集我至今沒有拜讀過。

不過紀校長的結局倒是不太好,2014年底,紀寶成被不公開地宣布處分:留黨察看兩年,取消副部級待遇,勒令辭去所有社會兼職。

第三回連戰來演講後被邀請題字

廈大校長無知到令人汗顏

「不識字」可能是眾多校長的通病。

2006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又來了。有感於被授予廈門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興高采烈的連戰發表即席演講。演講過後,廈門大學朱崇實校長請連戰先生題字,連戰先生揮筆題寫了「泱泱大學止至善,巍巍黌宮立東南」。

結果,這位學法律出身的朱崇實校長當場念了白字。把「黌宮立東南」錯念成了「皇宮立東南」,台下還一片掌聲、讚嘆聲。

朱崇實(右)與連戰(左)

「黌門」是學校的古稱,「黌」古音與「宏」同音,普通話讀音與「紅」同音。古有「身入黌門,天子門生」的說法。堂堂大學校長竟然對教育領域的古稱一無所知,實在令人汗顏。兩岸地域上一水之隔,文化上真乃咫尺天涯。

第四回北大校長自造網絡神曲

網友憤而怒罵「不倫不類」

北大做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連校長出醜的套路都不一樣!

2011年,時任北大校長周其鳳作了一首歌詞,叫《化學是你,化學是我》,由北京大學中樂學社演唱:

化學究竟是什麼,化學就是你/

化學究竟是什麼,化學就是我/

父母生下/生下的你我/lalala/

是化學過程的結果/你我你我/

的消化系統/lalala/

是化學過程的場所……/

你我你我/要吃足喝好/lalala/

化學提供營養多多……」

周校長想編個歌曲,寓教於樂的出發點是好的,編曲、伴奏、唱功也都說的過去,就是這歌詞真的太狗屁不通了。

怪不得此歌一出,一時網上網下評論如潮,基本沒有好聽的。

網友們是這樣評論的:

「不倫不類,天雷滾滾,斯文掃地!」

「北大校長,拜託有一點自愛好不好?北大學生,請你有一點自尊行不行。」

「如果是把化學元素周期表編成歌,至少還得有初中化學知識的人才能唱,而北大的「化學歌」,只要有嘴巴,有腸胃消化體驗的人都能唱。」

這首神曲,堪比《忐忑》,絕對考驗你的心理承受力。

周校長的結局和上面的顧秉林差不多,在清華校長任上被免職,原因不詳。在被免職前,周校長還為我們留下了下面這張爆紅網絡的小丑圖片,相信大家都記得:

大學校長,而且是著名大學的校長,不僅是領導者,更應當是學問家和教育家。他們身上擔負的是責任和使命,是社會文化和社會美德的象徵,是知識的化身,教育的楷模和道德的旗幟。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匪夷所思、令人不齒的狀況呢?一切一切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

急功近利,短視浮躁,怎麼能辦好大學?又怎麼能出好的大學校長?

在網上流傳的這張照片,常常與半個多世紀前另一位北大校長的照片放在一起:

大學校長,特別是著名大學的校長,不僅是教育領域的領導者,更應當是學問家和教育家。他們身上擔負的應該是責任和使命,是社會文化和社會美德的象徵,是知識的化身、教育的楷模和道德的旗幟,卻連連出現上述匪夷所思、令人捧腹的「洋相」,這是為什麼呢?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的小貝諾.施密德特曾在耶魯大學學報上公開撰文批判中國大學日益嚴重的「官本位」體制。他痛心地說:「宙斯已被趕出天國,權力主宰了一切」。

中國大學是有嚴格級別的(中學也是),一般分為副部、正廳和副廳。副部長級的任命,級別的高低意味著權力的大小和受中樞重視的程度。

目前中國共計32所副部級大學、32個副部級大學,就需配置64個副部級幹部。由此類推,正廳級,副廳、正處、副處......都是權力而不是學術的象徵。同時,各級校長在幹部管理上也都屬於官員序列。

因此,本應為學術高地、兼容並包的大學就沒有了學術上的平等,而是形成了嚴格的序列化官階,且層級分明、等級森嚴。有時候更為解決幹部待遇、平衡利益訴求提供了廣闊天地,比如為了讓一個副市長能以正市長的待遇退休,就讓其在退休前到一所市級大學任正職校長或書記。也有許多司局長在退休前空降大學、教育廳局長熬了許多年也在大學裡謀個副部,安度餘生……所以才有人譏諷:大學變成了「衙門」,一流的大學變成了一流的「衙門」。

所謂「教授家中坐,校長天上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在個別大學裡出現一個處長40個教授去爭的熱鬧場面就不足為怪了。由於校長的任命權、考核權、評估權在上級,因此,只能按照上級的意圖去辦學、行事,哪有心思放在學術和教學上?

反過來說,將心思放在學術和教學上的人會有機會當上校長嗎?

長此以往,必然唯領導馬首是瞻,對上級唯唯諾諾,知識分子的風骨、膽識基本無存。而真正的學術精英根本無緣進入教育的管理層。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 天狐觀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07/1680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