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陳安慶:李田田事件為什麼只有財新發了一篇報導?

作者:

3、民間輿論場社交媒體的做大,打破了以往政府和組織對公共危機事件中相關信息的壟斷和控制狀態,使整個事件的進展過程透明化,能夠幫助公眾獲得更多知情權,增加對事件真相的追索。

昔日的主串流媒體在違背新聞傳播規律的過程中,逐漸將話語權和主導權拱手相讓了,官媒輿論場不發聲,民間輿論場並沒有缺席,在老百姓看來,誰給他們發聲說話,他們就信任支持誰,傳統官媒逐漸失去話語權影響和信任度。

公共危機事件中,公眾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台獲得話語權,其主動性逐漸提升,參與度不斷增高,民間輿論場的力量日漸壯大起來。民間輿論場屬於草根輿論場,代表普通公眾的態度和立場,通常是樸素的正義,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針砭時弊。

過去,我們常常稱傳統媒體為「輿論監督之王」,因為傳統媒體擁有它們的專業化新聞人才隊伍,這支隊伍奔赴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一線,履行新聞報導作為輿論監督工具的重要使命。在當今新媒體的社會大環境下,網絡社交化的發達,傳播主體發生了變化。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普通老百姓都有條件,隨時成為新聞的播報者和傳播者,也讓新媒體的輿論監督成為社會常態。

受體制內管控政策、人才結構、薪資體系、傳播效率等相關因素,傳統媒體近年來的發展狀況已是不容樂觀,再加上大量優秀記者的出走,使得傳統媒體的反應速度也逐漸變慢。而自媒體擁有傳播速度快、效率高等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媒體的缺陷。

4、我們也會發現,在新媒體社會環境下,自媒體輿論監督,正在成為網絡時代的新王者。

傳統媒體憑藉多年來積累的經驗,擁有專業的記者和編輯,擁有採訪權,但是傳統媒體最近幾年輿論監督功能蛻化,自廢武功。

近幾年來,重大輿論監督事件,獨家引爆的都不是傳統媒體,很多重大公共事件的追索和問責,也鮮有傳統媒體獨家挖掘。

自媒體動輒有上百萬粉絲,影響力不遜於報業黃金期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信息傳播革命,結束了傳統媒體獨占鰲頭的局面。

5、自媒體大號在各自垂直領域,擔負起意見領袖角色,逐漸形成一個個新的權力中心

自媒體作為公眾輿論的引導者和疏散者,其所採取的刪帖、禁言、封號等強制性措施只能作為暫時性處理手段,無法解決根本矛盾。比如公眾一旦發現微博上存在著「撤熱搜」的現象,這會進一步激發了公眾的不滿,輿論紛紛倒向對官方機構的聲討中,指責官方的不處理、不負責任以及官方輿論對公眾輿論的壓制行為。

有時候地方政府越是壓制民間輿論場,反而激發了民間輿論場的鬥爭欲望,激發更大的憤怒和抵抗力!更加不滿地方護短、遮醜、袒護的遞罪邏輯!一旦群眾投訴引發輿論關注,當地官方害怕曝光影響地方形象甚至「烏紗帽」,就派出各路人馬來「遊說」受害者。

這些地方官員接訪時,先表示同情和理解,再以「大局意識」進行說教,最終提出賠錢了事,一旦「說不通」,就回「放狠話」「玩拖延」,甚至威脅,打擊報復。

6、我們需要警惕——危機事件中,地方政商袒護相互打招呼,利益勾兌的情況發生。我們還要需警惕,某些地方官員不認真展開調查,不依法依規處理,反而四處刪帖平息輿論,充當「和事佬」,陷入利益關、遮醜關、人情關。

地方保護主義、小圈子利益是遞罪發生的根本動因,他們漠視大眾利益,蔑視公平正義,踐踏道德規範,突破社會底線,彼此盤根錯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要祛除圈子文化,反對江湖文化,需要繼續深入調查,發揮新聞媒體和網絡反腐、網絡監督的作用,要暢通群眾監督和舉報渠道,讓這些官員不敢越紅線!

欲消除危機,相關部門必須及時公布真實的信息和具體的處理結果,對事件予以澄清和解釋。否則,刪帖等方式只會讓公眾感到話語權被侵犯,從而激化他們的反感情緒,甚至令他們否定官方對事件的處理能力,乃至懷疑他們背後隱藏著更多不可告人的黑幕和腐敗。

7、實際上,為違法亂紀行為捂蓋子,屬於本末倒置,比違法亂紀行為本身的影響更惡劣,勢必讓群眾寒心,給黨和政府形象抹黑。無論是誰,對犯罪分子的縱容,天理不容,法律不容,黨和人民不容!

有人說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主編其實已經死了,這裡我們要說是「傳統主編死了」,而不是「主編死了」。對於新聞理想,復旦大學新聞教授童兵認為,傳統媒體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從業宗旨,以最大程度地滿足人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需求為新聞使命,以客觀、真實、公正為職業規範,挑好黨的耳目喉舌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兩副重擔」。

新聞的價值在於真,一是真知,一是真相。

8、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教授杜駿飛說:「什麼全媒體、融媒體、智媒體,不能報導真正的新聞,就都是假媒體。」不報導真相,無異於自我閹割,自我放棄輿論陣地。

一個巨大的隱憂是,在與民間輿論場的對決中,重大社會公共熱點事件中,傳統媒體在真相真知方面的調查和發聲或不夠,或缺席,正在溫水煮青蛙中逐漸喪失公信力和影響力!

堅守擔當,履行好職責。在新聞職業的價值追求上,客觀、真實、準確地報導事實,擔負著官方與民眾之間的橋樑和紐帶,家國責任、民本情懷、人文情懷,具有擔當能力的傳統媒體人,依然是中流砥柱,不可或缺。

公共事件中,出現這樣一個場景:不少民眾將懷疑作為常態,對於官方表態經常採取不信任的態度,政府話語體系與輿論表達訴求出現了斷裂,官民之間的互信陷入冰點。在信息的即時性、交互性日益增強情境下,官媒要重構權力話語體系,重拾話語權,思考變革,改變話語姿態,重塑新聞專業主義,以期走出正在面臨的塔西佗陷阱。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浮蟻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26/1687893.html